本期看點
1、火鍋店掀起「難找風」
2、背後的原因拆解
3、難找背後,出圈與風險並存
停車場、菜市場、村頭……
火鍋店越難找,生意越好?
最近,火鍋餐見發現,除了社區、商圈這些常規選址之外,一些火鍋店的選址越來越「偏僻難找了」。
1、開在農貿市場後院,顧客卻絡繹不絕
前兩天團隊小夥伴去長春出差,發現一家渝井巷火鍋,位於威海路附近一個農貿市場的後院,位置很偏僻,裝修也沒有大費周張,人均130~140元,但生意卻不錯。
途經指示牌
交談發現,老闆選它本來是為了賣底料,離農貿市場近也是為了方便大家就近買菜,一開始支了張桌子讓買料的顧客嘗味道,沒想到一不小心就火了。
接著它調整定位,瞄準對重慶老火鍋味道特別執著的火鍋發燒友,靠真材實料高價值的鍋底掙錢,憑藉著「現炒正宗底料」「可以自帶菜品」「鍋底吃完可打包帶走」等差異化運營,已經成為長春有名的火鍋店。
鄭州店延續了難找風
我們發現它也開到了鄭州,仍然延續了「難找」的選址和火鍋發燒友的目標人群,選在了一座爛尾樓似的院子裡,下雨天還在排隊。
2、開在偏僻停車場,它卻做到7榜第一
不久前剛剛結束的武漢遊學,學員們對遇南三重慶火鍋印象特別深刻。
一般來說武漢的商業體特別多,許多本地品牌像火瀑、潮牛壹號都選擇開在商場裡。但遇南三卻選在了一家偏僻停車場,創始人謝總告訴餐見,也是因為資金問題迫不得已。
客單也沒有選主流的90元之下,而是在120元左右。「因為90元客單以下的顧客沒有粘性,不夠忠誠。」
選好址後,他們在產品食材和環境上尤為上心,食材堅持空運,環境是當下年輕人喜愛的新中式庭院風。
雖然開在停車場,但顧客來吃的時候發現味道很好,整體綜合體驗也很好,這種反差感會讓顧客覺得這家性價比特別高,就產生了復購。
就這樣一路狂飆,開業當月即霸占了「七榜第一」,店面也從最初的100平小店拓展到二期、三期這樣的千平大店。
還憑一己之力,帶火了停車場周邊的品類,燒烤、川菜、自助火鍋等紛紛進駐了這個停車場。
3、開在村頭,每天卻排隊兩三百桌
要說在選址上最折騰,北步園算一個,它除了開進爬高下低的筒子樓里,還開進了「村頭」。
這家北步園火鍋村,就在重慶江北區大興村(電視劇《風犬少年的天空》拍攝地),左手車水馬龍,右手世外桃源。
共分為3層,一樓有室內老茶館和重慶傳統壩壩茶,二樓增設有包間,瞬間穿越到小時候的家裡,三樓則是天台火鍋,每一層都有不同的體驗感。
村頭火鍋店
為了入鄉隨俗,他們還在入口處準備兩個大的蒸籠,每天有現做的豆花。加上紙殼寫的招牌,還有蒲扇、幹活用的草帽……組成了火鍋村自己的超級符號。
這種在樸素的村頭吃潮酷火鍋的體驗,不止方便了附近的村民,也讓年輕人越來越上頭。「每天排隊兩三百桌」,成為北步園火鍋村的常態。
4、不止火鍋,夜市、烤肉、咖啡等選址也不走尋常路
「不超級文和友」是文和友去年推出的夜市品牌。
它有兩家店,一家是去年7月份開業的,在橘子洲大橋下河大市場旁;一家是在瀏陽河婚慶文化園內,大概去年9月開業,目前,還有一家火車頭店也快開業了。
還有前陣子,重慶九龍坡區民主村綜合菜市場的一家菜場烤肉店火了,鋪面是全開放式的櫥窗,四周被蔬菜水果攤包圍,真是優雅與市井的結合,吸引了成批消費者、探店博主前去打卡。
各類餐飲選址都不走尋常路
一家叫他木的咖啡品牌,在去年選址的時候,專門開進了工業區附近的廢棄廠房。
那裡看起來偏僻沒有商業氣息,但「荒地」背後有可挖掘的價值:附近有幾個大型的社區,也有很多工業園、產業園,正好缺一家能打的咖啡,所以他們選擇了這個正常人不敢選的地方。
難找不是目的
營造反差感和記憶點才是
過去,很多老餐飲人常講「選址定生死」,門店位置選得好,成為旺鋪的幾率就大;還有很多老闆講「酒香也怕巷子深」,選址不好,顧客聞不到、找不著,自然無法購買。
顧客差點「喜極而泣」
如果一條定律、一個概念、一種認知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那只能說明,這個時代需要再進步,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證偽」的過程,即,不斷推翻前人的定論,不斷為時代尋找新的突破點、建立新的邊界。
做餐飲也是如此,雖不能說之前的定論全然失效,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過去有些堅如磐石的共識,正在一點點被打破,道理很簡單,時代不同了,人也不同了。
像上文提到的幾個品牌,若按照常規選址思路看,基本都會被排除,但人家偏偏做得風生水起。
1、「難找」如何成為火鍋店賣點的?
江邊的洋馬兒火鍋
像「難找界」的鼻祖——洋馬兒火鍋,兩個創始人沒啥錢,旺鋪臨街的房租、轉讓費又貴,兩人就格局放大,把目光投向重慶的江邊,在一個類似吊腳樓的地方,兩人顫顫巍巍地開了個火鍋店。
創始人之一鄒普曾向火鍋餐見介紹,「開業後,我們請了附近村民吃了三天火鍋,並告訴他們,如果有人找『洋馬兒』,就麻煩他們帶過來。」
果不其然,看著大眾點評過來的顧客,確實找不到這個店,但他們硬是被熱心的群眾給拉了過來,隨後,兩個創始人直接用「重慶最難找的火鍋店」做營銷點,狠狠地賺了一波流量,洋馬兒這才在重慶站住腳,劣勢(難找)也轉化為優勢(能看江景)。
顧客做的「找洋馬兒攻略」
此後,兩人在「難找的路上」一路狂奔,選址不是在深巷之中,就是在居民樓里,不過,難找是真難找,好吃是真好吃。
重慶的儀表廠火鍋也是這個路數,以「難找」為噱頭,吸引顧客前來。
2、「難找」與「好體驗」的反差感,讓顧客上頭
其實,「難找」是一步險棋,是一種「賭」的心態,賭那些長有反骨的顧客偏偏要找、賭他們能找到,還要賭他們會自傳播,這麼一番篩下來,留下來的,一定是死忠粉。
但前提是,產品服務等軟裝硬裝要非常過硬,讓顧客產生「反差感」——難找的小店,竟然這麼好;如果難找又難吃,邏輯就比較順理成章了——難怪在這麼個偏僻之處,產品不行,沒法去旺街鋪子跟人競爭啊。
噱頭是真,產品好也得是真
遇南三也是這類情況,開在停車場,選址出乎預料,儘管初衷是「房租低、省錢」,但作為宣傳點,劣勢反倒成了優勢,「停車場、火鍋、7榜第一」,這樣的組合,有種奇妙的反差感,從傳播上講,有噱頭、有文章可寫;從消費心理上講,反差產生的好奇心,會讓顧客一探究竟。
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當下,無論顧客是在江邊,還是在深巷,手機都會有信號,他們可以和全國各地任何一家火鍋店互動、互聯;
選址,對餐廳生死的影響在逐漸減弱,偏僻的選址,反而讓人有探險尋寶的衝動,當然,前提是你得是個寶,不然,顧客挖了半天,發現只是一塊鐵皮成了精,悲憤之情可想而知,不免發視頻、拍照片提醒大伙兒別來,你看,口碑就壞掉了。
破舊難找的火鍋店
無論火鍋店是選址難找,還是造景奇特,本質目的是「營造反差感,打造記憶點」,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難找和奇特造景,就成了死局。
一般而言,不太建議火鍋老闆們兵行險著,有火鍋餐見餐創聯會員都曾栽過大跟頭,他在一個環形廣場內開店,地址太過偏僻,以至於跟老闆通著電話、根據指引都沒找到,長期沒客人,支撐數月,只能草草關門。
廣東順德一家粥底火鍋店也是開在停車場,且難找,產品沒問題,但它遠不如遇南三幸運,開了好多年,最終還是敗在了疫情的鐵蹄下。
所以,選址須謹慎,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