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了幾年手沖咖啡之後,發現自己沖錯了……

2020-09-11     咖啡文化

原標題:沖了幾年手沖咖啡之後,發現自己沖錯了……

手沖咖啡操作步驟看起來很簡單,但不少人沖煮了好幾年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在手沖咖啡時犯了不少錯誤……

磨豆

磨豆,是手沖咖啡的第一步,而市面上有許多手搖磨豆機很方便,不用光為磨豆就搞得大費周章。

好的磨豆機可以保證磨出的咖啡粉粗細均勻。如果咖啡粉不均勻,細粉過多,就會讓出品的咖啡口感不夠「純」。

但到底咖啡豆要磨的多細呢?

適合手沖咖啡的顆度,可以幼砂糖做參考值,顆粒太粗的話,當水衝下去就流掉了,很難萃取出咖啡的芳香物質。至於太細的話,反而容易堵住濾嘴,造成水流過於緩慢不穩,咖啡浸泡在水裡時間過長,容易又苦又澀。

此外,「新鮮研磨」是很重要觀念,很多人都為了圖方便選擇已磨好的咖啡粉,或者一次性磨很多,放在冰箱裡。

即使是密封包裝,取出使用前如果不是密封升至室溫,也很容易吸附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影響研磨甚至發生變質。如此就算咖啡豆再好、技術再成熟,都會對不起那一杯咖啡的。

其實「新鮮研磨」是好咖啡的第一條件,它保證了咖啡的口感,當咖啡磨成粉後,就會加快咖啡粉氧化速度,40秒香氣就開始散失。 咖啡粉香氣損失嚴重的話,自然咖啡的風味也就消失了,因此儘量用新鮮咖啡豆現磨現煮。

咖啡水

如果你對味道斤斤計較,那拿來沖煮咖啡的水也別忽略,因為 硬水、軟水、酸性水、鹼性水煮出來的風味不盡相同。但本是為生活增添悠閒的手沖咖啡,何必把自己搞的像做水質實驗的科學家呢!

一杯手沖咖啡98%的成分都是水,水中可溶性物質(TDS)範圍最好在100-250ppm之間。

不建議用純凈水製作咖啡,用純凈水製作出的咖啡往往口味會比較呆板,缺少層次感。但 更不要使用雜牌礦泉水或雜牌桶裝水,一但水中有異味,它將更加明顯的放大體現在咖啡之中。

所以 不妨試試過濾水,用家用的濾水設備即可,這樣不僅可以保留部分有益人體的礦物質,那些有害物質也不會跟咖啡中的某些化合物結合產生怪怪的味道。

至於有人喜歡拿山泉水來泡茶,並不一定適合咖啡,因為它的礦物質多,品質不太穩定,還是純泡茶就好。

水溫

水溫也是影響咖啡味道的一項重要指標, 水溫過高會使咖啡的苦味變強,水溫低則會使酸味變強。

建議:深焙咖啡豆適合80-85度的溫度,中淺焙咖啡豆適合90度左右的水溫來萃取。

注水

注水是手沖咖啡最有趣,也是細節最多的步驟了,咖啡香氣與味道是否盡情釋放與萃取的關鍵就在於穩定規律的注水。

咖啡芳香與層次感能否盡情的釋放出來,關鍵就在於注水。

一般常見錯誤有:

A.注入水柱過大,水柱方向過於傾斜,這樣會導致水流把粉層側面衝出個洞,直接從濾紙處跑掉了,造成咖啡萃取不足。

B.水柱拉的過高,導致水流破壞咖啡粉成,容易注入氣泡,咖啡萃取不均勻。也會導致水柱與接觸空氣面積過多,水溫受到了影響,因此水柱必須愈靠近咖啡愈好。

C.水流不穩定,水流忽大忽小,時而猛衝,時而滴答滴答斷掉,導致咖啡粉各個區域浸泡程度不一,咖啡的口味都會被影響。

水量

刻度調對了,但泡煮比例不對,也不易衝出美味咖啡,但由於不同人的口味不同,對濃淡要求不一樣, 萃取濃度範圍是1.15%-1.35%,用水比例大概在1:13到15上下。

有些人單純為了追求濃郁用很少的水,但喝起來並不適口。而相反一些人期望用更多的水萃取出更多物質,殊不知萃取越到後面的越淡,最後濃度不足。

手沖咖啡水粉比例實用建議:

【重口味】1:10~1:11(咖啡豆克量比上黑咖啡毫升量)即金杯準則的1:12.5~1:13.5(豆重比生水毫升量)

【適中口味】1:12~1:13(即金杯準則的1:14.5~1:15.5)

【小清新】1:14~1:16(即金杯準則的1:16.5~1:18.5)

手沖壺

都說穩定的注水對沖煮咖啡有關鍵性影響,手沖壺的選擇就相形重要了。

手沖壺適合與否的決定因素在於壺嘴,目前咖啡店多使用10mm以下的細嘴壺,就是因其水柱細、注水穩定易控制,最常見的品牌有Hario的手雷啊、Bonavita的溫控壺啊、號稱作弊壺的雫壺啊,只是比起屬於寬嘴的家用水壺(類似火鍋店加高湯使用的水壺),價格較貴,動輒一千幾百。

但如果你覺得手沖壺不重要而隨便找個家用的水壺,當你倒水時,會很明顯發現因其非專門設計給手沖咖啡使用,倒水時因為水要裝八、九分滿,手會不自覺抖來抖去,繞圈時水壺也會晃來晃去,出水量自然忽大忽小,如果你不是高手,肯定無法沖煮出美味。

市面上另有一種不繡鋼的鶴嘴壺,雖然屬於寬嘴,但其壺嘴經過專業設計,可出細水柱與粗水柱,深受日本咖啡專家喜愛。

文源自世咖色啡岸(gh_7d49b34c1878),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kHPenQBLq-Ct6CZPy_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