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環》:悲壯的軍旅忠魂,奶油小生唐國強詮釋知恥後勇

2020-08-06     軌道電影

原標題:《高山下的花環》:悲壯的軍旅忠魂,奶油小生唐國強詮釋知恥後勇

時隔八一建軍節不久,再次重溫《高山下的花環》,已經不知道第幾次觀看這部影片,即使知道劇情,仍然不知不覺眼含熱淚。

1979年2月17日到1993年3月31日,我國為了維護國家尊嚴和民族榮譽迫不得已展開了14年艱苦卓絕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無數的英魂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犧牲,在鮮血的洗禮下,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弘揚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

1979年,作家李存葆作為戰地記者隨隊奔赴越南,見證了無以計數的前赴後繼、精忠報國,歷時3年完成了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並榮立三等功,他說「我之前發表了很多作品,卻深感不安和慚愧,我什麼沒有勇氣重讀一遍,因為我知道這些作品沒有反映出戰爭中的動人情景,原因何在?我反覆思考,認識到描寫戰鬥過程過多,缺少揭示人類心靈的東西,而這正是感人力量的源泉,為此我想要創作一部能深刻展示英雄人物心靈的作品,它便是《高山下的花環》」。

謝晉導演在拍攝《秋瑾》時已經考慮要將《高山下的花環》改編,小說把國家民族的振興與個人命運巧妙關聯,講述了唐國強飾演的攝影幹事趙蒙生依靠母親關係,通過從軍區掛職鍛鍊「曲線」調回家鄉,與家人團聚。但在九連擔任指導員期間,連長梁三喜為他推遲了探親假,又趕上戰爭爆發,梁三喜、排長靳開來等同志都英勇犧牲在了戰場,趙蒙生見證了戰友們的捨生取義,不再膽小怕事,實現了自我救贖,戰後安慰著烈士家屬,決定留在連隊,繼續秉承戰友們的精神繼續戰鬥下去。

奶油小生唐國強1975年在電影《南海風雲》中扮演男主角於化龍,當時還有些青澀,但到了1978年的《小花》,他已經能夠完全駕馭海軍戰士的形象,《高山下的花環》中,他從膽小怕事成長為英勇赴義的英雄,儘管沒有戰死沙場,但連長等戰友不屈服的意志得到了最真實生動的繼承與發展,《高山上的花環》雖然悲壯、傷感,卻崇高、壯麗,卻並沒有迴避當時突出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使得影片的主旨並未局限在「愛國」之上,而是將人性的光輝與當今得來不易的幸福和殘酷無比的戰爭相關聯,謝晉導演用藝術的表達方式對社會問題進行反思,按照他的話來說「只有感動了導演,才能感動觀眾」。

01、堅強與軟弱的對比:彰顯革命意志的繼承與發展

解放軍從八一南昌起義開始,經歷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過程,逐步聲名遠播、威武不屈,很多榮譽並不是吹出來的,而是通過每一位不計代價、勇敢堅強戰士用鮮血打出來的。本片中的趙蒙生、梁三喜、靳開來都不是完人,影片開始的趙蒙生甚至有些令人生厭,因為他背離了「頭可斷血可流,祖國寸土不能丟」的革命意志,如同溫室中嬌生慣養的花朵經不起絲毫的挫折。

在人物塑造方面,將趙蒙生的軟弱與梁三喜、靳開來的堅強進行對比,突出展現出趙蒙生的成長史,這個過程其實正是一名新兵到老兵,沒有作戰經驗到視死如歸意志的傳承,而這種革命意志並不屬於一個人,而是關乎他們的父母、妻子、後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人的行為動機和成長變化清晰可見,更會讓觀眾感受到性格變化的深層原因。

趙蒙生有一個軍人母親吳爽,她在1947年從死人堆里救出了現在的軍長雷震,這成為他有恃無恐、橫加干預的籌碼。趙蒙生調回家鄉一方面基於母親的關懷,另一方面是妻子兩地分居,飽受相思之苦。

休假十天,妻子和趙蒙生聽著靡靡之音,享受著屬於兩人的浪漫世界,他們沉浸在享受主義的溫床中,渴望擁有幸福的生活。反觀梁三喜和靳開來,他們同樣有家庭,梁三喜在妻子懷孕,即將臨盆之際都以大局為重,放棄了營長批示的探親假,靳開來則是連中最老的戰士,他每一次都說要準備退役回家陪伴妻子,卻因為對軍隊的留戀之情作罷。

不同的父母和家庭培養不同的品德。梁三喜的母親一生受苦,沒有享受過一天的幸福生活,三個兒子先後犧牲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對越反擊戰,其中必然有母親的影響,即使在梁三喜犧牲後,母親和妻子都不忍心坐車去連隊,走了十幾天的路抱著孩子來連隊,路上,母親連面都捨不得吃,還安慰兒媳「不為自己也要為孩子」,但兒媳卻端起了那碗麵湯。

自從嫁入了梁家,妻子沒日沒夜的幹活,家裡的豬都喂養到了百餘斤,她不期盼丈夫回家嗎?無比迫切,但她明白軍人的天職,沒有丈夫的保家衛國,人民安家立業的基礎就會動搖,妻子捨棄的是小家,換來的是祖國的和平繁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梁三喜肩負著全家人的希望,他堅強、勇敢、樂觀、向上,這種精神不僅傳承給了趙蒙生,更傳給了出生不久的孩子。

給孩子取名盼盼,其實暗暗盼望歸來、盼望和平的美好夙願,靳開來的孩子同樣如此。當靳開來因為砍甘蔗犧牲無法獲得三等功時,雷軍長說「開來不獲得嘉獎,天理難容」,趙蒙生把自己的軍功章給了靳開來的兒子,兒子將這枚軍功章帶到了胸前,以父親為榮,詮釋出的正是革命意志的傳承與發展。02、將軍後代與農民子弟的對立:沂蒙精神的追根溯源

趙蒙生作為將軍後來,與生俱來有一種優越感,這與梁三喜、靳開來這種典型的農村出身,家境貧寒的農民子弟構成鮮明對立。梁三喜來自沂蒙山區,趙蒙生的老家也是沂蒙,影片想要表達的便是沂蒙精神的追根溯源。

謝晉導演說:「 梁三喜這一家的精神, 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靈魂,民族的倫理」。這種精神歸根到底就是沂蒙精神,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沂蒙精神體現為以下特點: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本片有兩大編劇:《高山下的花環》作者李存葆和著名作家李准。李存葆當時36歲,卻有20年的軍齡,他對部隊環境非常熟悉,對軍人事跡更是如數家珍。李準則紮根農村,對農村生活深有體會,因此兩人能力資源互補,共同完成了文學作品的影像化之路。在這個過程中,還邀請了某團副政委協助,他講了三個故事:

某連副連長,八年沒有探過親,家裡有未過門的未婚妻和年邁的父母,本來要準備回家成親,卻因為戰爭不得不參戰,最後在堅守陣地時被炮彈擊中,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他的未婚妻得知後隱瞞了這個消息,照常照顧著兩位老人,她說「爸爸媽媽,我會一輩子和你們在一起,家義(副連長)在部隊沒事的」。

一位偵察兵在執行任務時排長犧牲了,為了搶回排長的遺體,他們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結果有五個同志都負了傷,即使在最困難、最危險的時候,他們也對犧牲的排長不離不棄,這便是戰友之情。

一位戰士在修築工事時被敵人炮火炸傷,醒來的第一句話是:我還年輕,還沒打仗就負傷了,我還沒有盡到責任,求你們趕快治好我,我還要上戰場!但這位同志卻沒有救治成功,犧牲時年僅19歲。

這三個真實的人物精神其實在影片中對應著梁三喜、趙蒙生和靳開來。什麼是沂蒙精神?可以概括為八個字「水乳交融、生死與共」。不管是將軍後代還是農民子弟,在部隊都是生死相依的戰友,沒有任何一個犧牲的生命是卑微的,他們因為心懷祖國而令人無比動容。

戰前,梁三喜訓斥趙蒙生「軍人,你不會不知道你穿著軍裝!現在,你正處於一道坎兒上,上前一步還好說,後退一步你是個啥?」,這句話極具分量,讓趙蒙生回心轉意,認識到思想的消極和倦怠。

當戰爭來臨時,「牢騷大王」靳開來終於被提拔為副連長,他說「既然戰前上級開恩提拔我,給了我哥首先去死的官銜,那我靳開來就得知恩必報!放心,我會在副連長的位置上死出個樣子來」。

圍繞誰來帶尖刀排,靳開來對梁三喜說「我兄弟四個,死一個還有三,而你兩個哥哥都犧牲了,是獨苗,不能帶尖刀排」,可梁三喜卻說「我早就想好了,只能我來帶!」在生與死面前,戰友情就是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將死的重擔留給自己。梁三喜因為救趙蒙生犧牲,趙蒙生由此對母親說「不能走,內心有愧」,沂蒙精神自此完成了階層的遷移,從平民到「貴族」,精神世代相傳。

03、殘酷戰爭與溫暖人性的交織:犧牲不分階層和年齡,人雖然死了,志氣不能丟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溫暖的人性愈發珍貴。軍人有血性也有人性,當趙蒙生被靳開來含沙射影地指責時,他當著全連戰士的面說「我也是個軍人,我也有人的尊嚴,從現在開始,誰再說我趙蒙生貪生怕死,我就和他刺刀見紅,是英雄還是狗熊,咱們戰場上見」。

影片之所以感人至深,一大原因在於沒有感慨脆弱的人性。靳開來是全片最有特點的一個人,他剛正不阿、正義凜然,句句真話,發自肺腑,他看不慣嬌生慣養的趙蒙生,「讓他自己洗衣服」、「吃飯和吃毒藥一樣」、「打仗時你要是真調走,我就自費上北京也要告你」。靳開來說的話都是戰士們不敢說的,連長說「靳開來敢於提意見,向我們內部那些歪門邪道開炮」,但正是這樣一個真實勇敢的人,卻因為「牢騷」多次提拔被拒,體現出環境與人性的博弈。

雷軍長是老一輩革命軍人的代表,他高風亮節、正氣凜然,在戰前動員大會上,他不顧救命恩人的囑託,直接開始訓斥「有一位貴婦人給我打電話,要讓她的兒子撤下來,我不管她是天老爺的夫人還是地老爺的夫人,誰敢把後門走到戰場上,我偏要讓她的兒子第一個扛著炸藥包去炸碉堡」,坦蕩胸襟公正無私,從軍長到戰士沒有一個貪生怕死,極大提升了影片的感染力。

在戰爭中,犧牲不分階層和年齡。雷軍長讓自己的兒子一同參戰,所有人都不知道「小北京」是雷軍長的兒子,小北京在軍長的影響下從小熟讀兵書,理想是「當元帥」,這份雄心壯志代表著祖國的未來,有理想有追求敢拼搏敢犧牲,雷軍長並沒有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而要求優待,小北京更沒有透露出自己的身份。雷軍長寫信給妻子說「古人說,忠孝不能雙全,凱華為國捐軀,有這樣的孩子,咱該感到光榮」,而當宣傳烈士時,雷軍長指示「宣傳凱華一定要實事求是,在報道文章里不准出現我的名字,凱華就是凱華,半點都不許借凱華宣傳我、吹捧我」。

雷軍長還對梁大娘說過一段話,可以看作戰士們捨身為國的精神來源「不是我不講人情,而是我背後有天理,有國法,天下爹娘都一個樣,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像梁三喜、靳開來這些烈士,也是爹娘生養的,人家都有妻兒老小,難道我們孩子當兵來,只是走過場,該流血犧牲的時候,讓老百姓的子弟上?這不是共產黨!」

梁三喜犧牲前,將一張欠帳單交給了趙蒙生,在鮮血直涌的彈孔處,一張浸透鮮血的紙條上密密麻麻寫著17位同志的名字,欠帳金額是620元。「人死了,帳不能爛」成為全片的點睛之筆,梁三喜戰前寫給妻子的最後一封信也是他的遺言,特別叮囑把撫恤金和賣豬錢一併用來還帳,再次印證他們捨不得坐車的初衷:人雖然死了,志氣不能丟。

結語:

《高山下的花環》中的軍人用錚錚鐵骨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正是通過奮勇抗戰的男兒、無私奉獻的父母和默默擔當的軍嫂,讓我們看到了殘酷戰爭的真實和溫暖人性的真摯,謝晉導演用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詮釋出了革命意志和沂蒙精神,他們有血有肉,有情有愛,既離我們很遠,又活在我們身邊,高山下花環掩蓋著一座座值得紀念和訴說的豐碑,用鮮血踐行著保家衛國和生命的風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eY5xXMBd8y1i3sJYT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