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載為百姓減輕「甜蜜的負擔」——周迎生

2023-09-04     保健時報

原標題:三十載為百姓減輕「甜蜜的負擔」——周迎生

目前我國18歲以上成年人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高達11.2%,是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國家。周迎生從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防治以及老年內分泌代謝疾病診治醫教研及科普工作34年,在臨床科研和健康科普方面都有諸多成就。

擔當國內糖尿病防治領域的

領跑者

34年來,周迎生所做的很多工作在國內糖尿病防治領域都處於領跑地位。比如,他在國內率先建立冠心病血糖控制對預後影響的循證醫學證據;率先報道國內冠心病合併糖尿病的冠狀動脈狹窄病變更重,顯著降低左心室功能;提出冠心病血運重建術後心功能減低與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升高密切相關,低血糖發生率高是影響老年冠心病預後的重要危險因素。並且,周迎生在國內較早開展了糖尿病動物模型的胰島β細胞分泌性損害的功能學、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報道了干預肥胖可以使之逆轉正常,為臨床干預實踐提供基礎研究證據。

作為國內糖尿病防治領域的領跑者,周迎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北京市等課題多項,擔任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項目課題組成員,在《中華老年醫學雜誌》《中華醫學雜誌》《中華糖尿病雜誌》《Nutrition & Metabolism》《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等中外醫學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約150篇。

全面看待

糖尿病防治

周迎生在者看病

提起對於糖尿病患者的救治工作,有兩件事對周迎生印象很深:

一位60多歲的女性患糖尿病多年,總擔心發生心腦血管併發症,於是總把血糖控制在較低水平,主食吃得極少,如果發現血糖沒有達到自己滿意的水平就感到焦慮,即使出現飢餓等低血糖反應也認為是「正常」現象。有一段時間,她接連出現夜間心慌難受,胸口憋悶。因其父親曾因心肌梗死搶救,再加上自己本身歲數也大了,就堅信一定是心臟出了問題。然而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其心臟問題並不完全符合夜間的異常表現,不需要進一步如冠狀動脈造影植入血管支架等檢查治療。而導致夜間出現症狀的原因是夜間低血糖。周迎生說,血液葡萄糖是心臟和腦的直接能量源,血液中缺乏葡萄糖會成為急性心肌梗死幕後推手。低血糖的發生過程有偶然性,猝不及防,損害心臟和大腦,就如同一架精密儀器,突然供電不足,無法正常運行。吃得太少、沒有按時進餐、過量運動、胰島素或降糖藥的劑量調整、用藥方法不當都會導致低血糖出現。

第二件事是,一位40多歲的男性,平時不怎麼去醫院,有一天感覺不舒服,到醫院看病的時候,被要求必須住院——檢查發現,其心臟裡面一大片血管,竟然「消失」了,看上去「空白」一片。其實「三高」患者常常會出現這種高危情況——無痛性心肌梗死,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堵塞後心肌梗死。

因此,周迎生經常提醒大家,「三高」是心梗的高危因素,健康人只要稍微放縱一下,就可能滑向糖尿病方向,一旦得了糖尿病,無論再怎麼注意,也是不可能再變回健康人了,只能控制血糖讓它對身體的傷害儘量降低到最小。在周迎生看來,糖尿病是個系統性疾病,無論是醫生的救治還是患者的自身控制,都要全面看待。

致力科普

幫助人們做好預防

糖尿病不可逆,因此必須做好預防;預防的前提是要充分知曉,因此科普是重中之重。在周迎生看來,這是糖尿病防治中最淺顯也是最基本的道理。周迎生是首批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北京市衛生健康委聘任的北京健康科普專家;人民日報社、人民網、健康時報首屆「國之名醫·優秀風範」榮譽稱號臨床專家;人民網、人民健康主辦「人民好醫生推薦展示活動」專委會特聘專家。

他發起成立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防控專委會並擔任主任委員,參與主辦了「2021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科普雲講堂」,在第15個聯合國糖尿病日進行科普直播,宣傳防控糖尿病的「心」風險。

在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周迎生等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防控專委會的優秀專家共同赴江西於都革命老區進行義診公益活動。

2022年,周迎生完成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委託人民衛生出版社製作的健康中國行動人衛健康知識庫「糖尿病科普視頻科普」內容錄製。同年獲得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的《保健時報》科普宣傳突出貢獻書面表揚。

目前,周迎生已撰寫出版《糖尿病自我檢查一本通》《糖尿病合併冠心病》科普著作兩部,宣傳普及糖尿病防控知識,讓人們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早獲益。

周迎生認為,糖尿病防治、幫助百姓減輕「甜蜜的負擔」需要臨床和科普雙軌並行,這樣才能行穩致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e8d49a577d1e819e93ae8d0b3ac92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