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內娛吃瓜還是淹沒了他的死訊

2023-07-28     獨立魚電影

原標題:可惜了,內娛吃瓜還是淹沒了他的死訊

最近,又一個悲痛的消息傳來。

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趙有亮因病去世,享年78歲。

同時,他還是原國家話劇院院長。

馮遠征等演員,也在第一時間發文悼念。

上半年,魚叔曾和大家推薦過趙有亮主演的電影《荒唐事件》(點此回顧)

而他更為人稱道的,是在國產劇中的表現。

《孽債《血色浪漫》等高分劇中,都有他的精彩表演

雖然生涯從未獲得一尊影帝,卻在內地螢屏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被公認為國劇中上海男人的代表

眾多作品中,有一部倫理劇頗為特別。

只有短短10集,創造了38%的收視率紀錄。

主創們本想趁熱打鐵推出續集,卻突然被叫停。

甚至原劇也遭到雪藏,直到2021年才得以重播。

狗血、三觀不正等,都成為「罪因」。

部分豆瓣網友給出一星差評

即便如此,本劇在豆瓣上仍獲得9.1的高分。

今天咱們就來講講這部由趙有亮主演的——

《奪子戰爭》

有人說這部劇三觀不正,其實不難理解。

因為它的劇情,確實夠顛覆

趙有亮飾演的男主角喬書銘,完全不同於此類劇中常見的大男子形象。

徹底相反,無論在大家庭還是婚姻當中,他都是弱勢的一方。

作為一個上門女婿,身處家庭最底端,髒活累活全由他承擔。

在京劇團工作多年,好不容易分到一套房子。

老婆仍舊天天往娘家跑,他也只能兩頭倒。

因為位卑言輕,餐桌上的時光總是最為難熬。

小舅子向來囂張跋扈,動不動放話要打他的兒子。

「等你媽一走,阿舅要開始收拾你了

喬書銘護子心切,卻不敢吱聲。

偷偷瞥了瞥老婆,見沒有反應也只好作罷。

喬書銘的賺錢能力遠遠不如老婆。

因此在家毫無話語權。

對方從不把他當回事,工作上的調動,不和他商量。

去美國出差,也說走就走。

甚至都不允許喬書銘送行。

妻子的暫時離開,倒是給喬書銘帶來一絲輕鬆。

他得以有更多的時間與兒子相處。

兒子多多,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可日子一天天過去,他越發感到不安。

首先,老婆回國的日期一拖再拖

原先說好了三個月,現在一年都快過去了。

其次,老婆幾乎從不聯繫他

從不打來電話,寄來的信件也悉數由娘家簽收。

信的抬頭,依次問候了岳丈岳母、小舅子、兒子。

至於喬書銘,被排在最後一位。

整封信里,除了讓他去幫忙兌換國債券外,再也沒有提到過他。

老實的喬書銘想不到,妻子已經出軌了。

早已找了個有錢的相好,決定一道移民美國

對著岳丈岳母,直接開口叫爸媽。

他更想不到,寶貝兒子也將被奪走。

老婆的娘家上下達成一致,決定上演奪子大戲

第一步,接多多

要想讓多多國,就得為其辦理護照。

於是,他們以喬書銘工作不方便為由,將多多接到身邊。

又搬出種種理由,減少他看望兒子的頻率。

第二步,遷戶口

辦好護照後,還差簽證。

為了將多多的戶口遷至外婆家,他們搬出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

先由小舅子佯裝大發脾氣,嫌棄家裡老破小。

再由岳丈搬出了拆遷的說辭。

感嘆家中人丁太少,分不到大房子

戶口本上人數越多,房子分得也越大。

在兩人的一唱一和下,喬書銘很快就上了鉤。

主動提出將多多的戶口遷過來。

第三步,道德綁架

老婆以想念兒子為由,再三遊說。

最後假借探親的名義,將多多送上飛機。

等待喬書銘的,只剩下一紙離婚協議。

復盤這一招一式,他徒留悔嘆。

世界上最好的演員,往往就是我們身邊生活的人。

借一場狗血的家庭爭鬥,這部劇扒開了彼時不少上海人流行的觀念。

「兒子像仇人,兒媳像路人,女兒像親人,女婿像傭人

可以想像,「去父留子」的劇情會引起不小的爭議。

但人物形象的突破,帶來更多的是新意。

現在看也毫不過時。

喬書銘不僅是一個弱勢的丈夫。

更是一個沒有「爹味」的爹

他和兒子之間溫柔、親昵的互動模式,堪稱國產劇史上罕見。

吃個西瓜,都要你一口我一口。

多多頑皮,爬樹跌落弄傷了腿。

眾家長氣急敗壞,紛紛欲打。

只有爸爸輕聲安撫,將他護在懷裡。

而多多爬樹的目的,也是想抓知了給爸爸治嗓子。

雙向奔赴的親情,無比催淚。

正因如此,時至今日,結局仍令人意難平。

隨著趙有亮的逝世,原計劃的續集《多多歸來》也徹底成了一個遺憾。

當然,僅有劇情設置是遠遠不夠的。

喬書銘這個角色,其實很難演。

情緒少了,沒法讓觀眾同情。

情緒多了,又會顯得矯情,使人生厭。

幸得趙有亮的演繹,精準拿捏了人物的精髓。

1988年,他憑藉電視劇《好爸爸壞爸爸》一舉成名。

隨後,又拍攝了經典劇《孽債》《秋白之死》,這兩部作品都獲得了飛天獎。

對於表演,趙有亮始終有著自己的準則——

以朴還真起碼讓觀眾看了舒服

他認為,演員應該從人物本身出發,在表演上有一定的自我意識。

儘可能地真實些、生活些,儘可能地做到表演不露痕跡。

那種表演感和造作感是絕對要不得的

而在《奪子戰爭》中,他也將喬書銘對兒子的愛演繹地極其生活化。

他很笨拙

那個年代的上海公交車,非常擁擠。

他每次都先把多多推到座位上,自己弓著身子隔擋涌動的人群。

絕無賣力的咬牙切齒,始終維持輕鬆笑意。

他很溫和

多多性格外向,又正值最容易闖禍的年紀。

喬書銘總能第一時間壓制住怒火,循循善誘。

隨口而出的俚語,活躍著父子間的氣氛。

他還會示弱

不會一味否定孩子,而是善於發現兒子身上的閃光點。

面對兒子的質疑,他也不會武斷下結論,鼓勵其實事求是。

「爸爸還不如你了

趙有亮的身上,自帶一種文人氣質。

這種氣質,避免了將喬書銘塑造成一個憨蠢的老實人。

他本是知青,一心想要報考科研單位。

卻在父親的逼迫下進了京劇團。

如今到了不惑之年,還是一事無成。

因此,他對多多的愛是理性大於情感的。

當妻子提出帶多多出國三個月時,他也曾隱隱不安。

但,他懂得放手

他不想多多錯過開眼界的機遇,將來也步了自己的後塵。

總有萬般懷疑,也決定賭一次。

只可惜,與人性對賭,十盤九輸

值得懷念的,還有當時的幕後創作者們。

上世紀90年代,很多電影導演都轉型開始拍電視劇。

包括當時的上影廠,也成立了電視劇部。

《奪子戰爭》的導演梁山就曾回憶道,當時大家把電視劇當電影拍

十幾天拍一集,才磨出了一部部精品

一大批優質的上海風味的現實主義電視劇」,由此而來

這份精益求精,是對觀眾的尊重,也是源自對腳下土地深沉的愛。

十集的篇幅,本不富裕。

本劇卻並不急於鋪陳奪子雙方的,反而有意將節奏放緩。

真實呈現了90年代末上海石庫門老街坊的生活,也定下了全劇的基調。

不止講述一家人的故事,更要見證一座城的歷史。

以小見大,涉及了當時上海社會的諸多問題。

比如,地域歧視

丈人家在浦西,喬家在浦東。

當爺爺奶奶提出接多多去鄉下暫住時,總會被百般嫌棄。

娘家人自帶優越感,對待遠道而來的親家,言語中儘是奚落。

帶來的禮品,也被嫌棄地丟在一邊。

幾位老演員十分到位地塑造了這種市儈形象

對不成器的窮女婿,始終皮笑肉不笑。

每每看到他,表情都有微妙變化。

對富有的未來女婿,時刻綻放笑容。

點頭哈腰間,也是在向致意。

再比如,移民潮

對於美國,岳丈岳母也在一旁幫腔。

在他們眼裡,美國什麼都有,什麼都比國內好

「我們上海的早飯四大金剛,在美國全有

不少人打著為了家庭的旗號,前往海外撈金。

可出去以後,又有很多人變心。

因此破碎的家庭,數不勝數。

「資本主義社會變心的人多啦

劇中,喬書銘帶兒子溫習功課的一幕,令人甚是辛酸。

父子二人你一句我一句,朗讀著英文。

最常用到的,總是那麼一句。

我出生在上海

隨著歲月的變遷,上海也不復往昔模樣。

一道變化的,還有當下的國產劇。

很多都市劇也將鏡頭對準這座城市,在職場、情場輪番上演大戲。

卻始終把握不到這座城市的脈搏,捕捉不到人的氣息

如今的上海,只是懸浮都市劇的虛假背景板

曾經的滬語電視劇,已經不復再了。

貼近生活的影視作品,也愈發稀有。

趙有亮的去世,也再一次提醒我們一個時代的逝去。

劇中的一幕,在魚叔的腦海中不住循環。

父子倆買下一隻風箏,歡快地奔跑在田野間。

伴隨著經典的插曲,度過他們最後的美好時光。

離開父親的多多,正像那斷了線的風箏。

脫離人文土壤的創作,也是如此

「如果有一天迷失在風中,又如何回到你身邊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三十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e63b8b167d09d27bedeb73c33b0bb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