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億美元,賽百味要被賣了

2023-03-07     投中網

原標題:100億美元,賽百味要被賣了

賽百味掛牌100億美元,高盛集團、貝恩資本、TPG、TDR資本爭相競購。

3月4日周六,據媒體援引知情人士報道,高盛集團旗下的資產管理部門、貝恩、私募股權公司 TDR Capital 和另類資產管理公司TPG,都有意收購美國三明治連鎖快餐巨頭賽百味(Subway),並已經提出了對賽百味的指示性要約。

賽百味上個月就表示,由於成本激增和競爭日益激烈,公司正在考慮出售,潛在價格可能超過100億美元。

賽百味要出售的消息,在今年1月就有媒體爆了出來,當時還處於初期階段。2月,賽百味證實了消息,稱股東考慮出售公司,已聘請摩根大通(JP Morgan)擔任顧問。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賽百味第一次要賣身了。早在2021年,漢堡王和 Tim Hortons 的母公司 RBI(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有意收購賽百味,但因收購價格存在分歧,該交易談判並未繼續推進。隨後,放棄收購賽百味的RBI,選擇了賽百味的競爭對手Firehouse Subs,價格為10億美元——遠低於賽百味這次爆出的100億美元估值。

對於賽百味100億美元的報價,有業內人士持悲觀態度。他們認為此時並不是出售的好時機。由於目前利率上升而增加了債務成本,這降低了潛在買家願意為收購餐飲連鎖店支付的價格。而且在過去18個月中,此類交易估值普遍下降。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賽百味年營收超百億美元,此番尋求出售或許並不是賽百味走向頹勢的證明,更多可能是這個家族企業在創始人離世之後尋求資本化的可能性。

創始人去世,58年連鎖品牌危機四伏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連鎖快餐店品牌之一,賽百味可謂是三明治品類中的王者,目前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擁有3.7萬多家分店。鼎盛時期,賽百味在全球擁有4.5萬多家門店,遠遠超過麥當勞和肯德基等競爭對手。

而誕生之初的賽百味,不過是一家街頭小店。

1965年8月,17歲的弗雷德·德盧卡(Fred DeLuca)為了掙夠大學的學雜費,向好友彼得·巴克(Peter Buck)借了1000美元,做起了三明治快餐店的生意,全球第一家賽百味就此誕生。

為了感謝彼得·巴克的支持,弗雷德·德盧卡一開始將該店命名為「彼得的超級潛水艇」(Pete’s Super Submarines),兩年後正式更名為「賽百味」(Subway)。

之後,門店經營進入正軌。賽百味開始採用全直營的模式拓店,但直到營業的第九年,賽百味的門店也不過16家。德盧卡意識到,賽百味要想更快擴大規模,必須學習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加盟模式。

深入研究了加盟模式之後,賽百味創建了一套自己的玩法,加盟費用及門檻極低。

賽百味的加盟成本只有麥當勞的1/10。據悉,賽百味開一家門店的成本通常在12萬到27萬美元之間,同時賽百味每年還要抽取銷售額的8%(之後有所提高)。相比之下,麥當勞的特許經營成本平均在220萬美元左右。

儘管賽百味對加盟店的業績抽成要比麥當勞多上數倍,但其極低的加盟費還是吸引了大批創業者,他們大多是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尤其是英語水平不高的移民家庭。開放加盟僅一年,賽百味門店數飆升至200家。1990年,賽百味已經開出了5000家門店;2002年,賽百味門店數超越麥當勞,成為全球門店數最多的快餐連鎖品牌。

但過快擴張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病。比如,加盟商們經常抱怨,多家門店開在在同一區域,彼此很難賺到錢。不過,整體來看,賽百味從誕生開始大多活在高光之中。直到2012年,賽百味的全球銷售額達到頂峰180億美元。

之後,賽百味來到了轉折點。2015年,創始人德盧卡病逝,賽百味的前途開始搖搖欲墜。2016年,賽百味在美國閉店數首次超過新店數,美國市場銷售額也持續降低至113億美元。之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2018年和2019年,賽百味在全球關店數超過了1000家,美國市場銷售額降至100億美元出頭。2020年疫情期間,賽百味在美國市場銷售額降至冰點83億美元。

岌岌可危之際,賽百味決定尋求「場外援助」。2019年,賽百味請來前漢堡王CEO奇德西挑大樑。奇德西曾在2000年代初期領導漢堡王,期間幫助漢堡王削減了不少成本,並在2010年將其出售給3G Capital。

循著在漢堡王的成功經驗,奇德西開啟了對賽百味大刀闊斧的改革。

對內,降低成本。奇德西關閉部分門店、重組運營、裁員40%。

對外,加強對供應商的管理。賽百味向加盟商提出嚴苛的新協議,包括允許賽百味掌控營業時間,要求加盟商參與促銷,禁止他們對賽百味發表負面評論;可能會要求加盟是自費投資和實施新數字計劃;商店中帶有Subway名稱的任何東西,如家具和裝飾品,在加盟商結業時仍將是賽百味的財產。

在奇德西的重拳出擊之下,2021年賽百味的全球銷售額從83億美元回升至9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近 20%,在美國市場的單店平均銷售額達到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22年,賽百味全球銷售額進一步提升至104億美元。

PE巨頭抄底餐飲,餐飲併購成風

近年來,連鎖餐飲品牌出售的案例時有發生,賽百味並非個例。

尤其是2022年。餐飲經營的外部環境變化、收入整體下滑以及消費賽道整體遇冷,投融資事件數明顯下滑。2022年全年,餐飲行業融資事件僅有238起,與2021年相比少了100餘起,幾乎回落至2020年水平。

在餐飲行業融資寒冬之下,有兩類巨頭逆勢行動起來。

一類是pe巨頭,近期抄底餐飲的收購動作不斷。

先是,鮮少布局餐飲的PE方源資本,2022年初收購了中國食品飲料集團(下稱CFB Group)。CFB Group是棒約翰和DQ的特許經銷商之一。另外,遇見小面、悅璞食堂Brut Eatery、三道入川等,也是CFB Group旗下餐飲品牌。據彭博社的報道,方源資本收購CFB Group的交易金額為1.6億美元。交易完成後,CFB Group將由方源資本單獨控制。

之後,老牌私募基金安宏資本抄底了「輕食天花板」Wagas。2022年9月,安宏資本收購了輕食天花板Wagas 60% 股權。收購完成後,安宏資本成為Wagas的最大控股方,Wagas創始人仍將繼續管理集團日常工作。據知情人士透露, Wagas估值約5億美元,較此前的8-10億美元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最近,華爾街PE王者凱雷收購「壽司界的性價比之王」爭鮮。2022年11月底,凱雷收購爭鮮26%的股份。另外,在收購爭鮮之前,凱雷還在2017年收購了麥當勞中國業務。收購完成後,麥當勞在中國的擴張和銷售額都明顯提高。

除了PE巨頭,另一類是產業巨頭崛起。不少品牌開始擔起投資人的身份,通過併購實現對外擴張。

2023年開年,兩大知名火鍋品牌發生了併購:小龍坎收購了蜀大俠。天眼查顯示,蜀大俠的主體公司成都蜀大俠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四川小龍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為股東,並全資持股。簡單講,連鎖火鍋品牌小龍坎將連鎖火鍋品牌蜀大俠收至麾下。

新茶飲賽道同樣沒閒著。兩大高端茶飲巨頭成功「牽手」:奈雪的茶收購了樂樂茶。2022年12月,奈雪的茶發布公告,宣布已簽署對樂樂茶主體公司上海茶田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協議,以5.25億元收購樂樂茶43.64%股權,成為樂樂茶第一大股東。

餐飲併購在國內似乎會成為一種趨勢。一位投消費的PE合伙人表示,「Buyout在國外很常見,但在中國,Buyout尚處於早期階段。現在大多數餐飲標的估值都在合理區間,也讓品牌開始嘗試通過併購擴大規模。」

相比於國外大型連鎖餐飲集團,如RBI、百勝旗下都有眾多品牌矩陣,而我國餐飲行業則相對分散,疫情加速了行業整合。國內消費投資人表示,中國餐飲行業規模巨大,超過萬億量級,但連鎖化率相對偏低。巨頭們可以通過併購整合產業資源、行業經驗和擴充資金,幫助企業迅速做大。

而且本身稍具規模的餐飲企業現金流較為充沛,在單一品類發展遭遇瓶頸之時,若想進一步發展,併購就成了最高效省力的方式。

另外,對於被併購方,也能夠減輕經營壓力。「過去幾年,行業前景並不明朗,許多餐飲企業的經營承壓,生存艱難。原本排斥資本的餐飲企業打開了與資本的連結渠道,但投資機構近來出手謹慎,所以『被併購』也成了經營者的考慮範疇。」上述投資人表示。(文/張俊雯,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dd574bafb1aa19f6164ded349349c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