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馬市剩下的最後一點記憶

2022-04-13   成都Big榜

原標題:騾馬市剩下的最後一點記憶

自宋至清,成都府管衙便設在騾馬市旁的正府街上,往南至西玉龍街區域,清初駐紮了一支由福建調來的軍隊,從此這裡被人稱作福建營。如今,士兵已不在,福建韻味也盡數消散,只剩下兩條巷子,大福建營巷和小福建營巷。

巷子藏得深,相隔數十步,小福建營巷是半截路,大福建營巷很短,彎過去是天成街。兩條巷子少見路人來往,多是附近上班的,身穿藏藍西裝的職員。

小福建營巷是成都有名的文人巷,資料稱,20世紀初,川內學者龔道耕的龔家花園建在這裡,1904年,龔家花園成立「天腳會」,反對纏足,這是成都第一個婦女組織,影響力遍及四川。

1927年至1929年,詩人吳芳吉輾轉來到成都,任成都大學中文系教授及主任,在小福建營的成大宿舍度過了一段難得的市井生活,他寫詩《竹枝詞》,記錄了動盪時期安穩的成都。

「成都富庶小巴黎,花會年年二月期。艇子打從竹里過,茶亭常傍柳陰低。夕陽處處聞歌管,芳徑人人賽錦衣。城闕連宵都不禁,騎驢更醉草堂西。」

吳宓是吳芳吉終生摯友,1945年到1946年,吳宓任川大外文系教授,短住成都,也是在小福建營巷居住,他吃遍了附近的川菜館子。1946年,吳宓離開成都赴武漢大學,他寫信道:念今生當不能再至成都,不勝淒悲。

書面資料之外,小福建營的故事比記載更多,年紀稍長的居民,記憶里小福建營巷是一爿又一爿公館,以前還有人能說出每個公館的名字,挨著找到每個公館的位置,現在老人記不清了,只模糊認得幾個。

進門右手邊第一間原是冷公館,民國時期成都最後一任市長冷薰南的家,後來改建成了油脂公司,人們用馬車一趟一趟拉清油,再後來,變成了糧食學校,是成都有名的幾大中專之一,往後合併到雙流的成都工業學校,原址開了如今的如家酒店。

走到深處,一圈居民樓圍著一棟闊氣的老房子,這裡是原來的胡公館,老主人50年代逃走之後,房子過繼給了家裡的小姐胡碧如(音譯),胡小姐與家裡的司機結了婚,兩人販賣糧票,小姐被判入獄,二十年有期徒刑。

在監獄裡,她認識了一位原來做出納,犯了貪污罪的女職員,兩人投契,胡小姐認為自己此生再熬不到出獄,便把女出納介紹給了自己的司機丈夫,女出納出獄之後,生了兩個孩子,姓王,這一間房子便歸他們所有,現在出租給了陌生住客。

還有人記得14號是杜公館,主人杜義山(音譯)是原來成都裕華紗廠的經理。還有一家陳公館,主人是位大學老師。史料里的龔家花園、吳芳吉、吳宓,或是因為年代太久,或是因為住期太短,已經沒人記得。

小福建營巷原本是通到正府街的,1958年,巷尾成立了太和號醬油廠,也就是現在的大王牌醬油,70年代醬油廠拆建成居民樓,從此,小福建營巷成為半條路。

70年代初,巷子還保留著公館形式的四合院,1977年之後才慢慢拆掉。從正府街111號的茶館小路進去,可以繞到小福建營巷尾,依然可見古香古色的青瓦房,木質老樓鱗次櫛比,舊時騾馬市剩下的最後一點記憶,美得不可思議。

1979年,巷子口開始修建第一棟居民樓,1981年建成,這是小福建營巷最老的一棟房子。

1989年,居民包大哥沒有考中公務員,正趕上社會剛剛開放個體戶生意,包大哥拿著父母單位的證明,在這棟最老居民樓下,開了一個三間鋪面的飯店,如今名叫好又來飯店,是小福建營巷最老的一間鋪子。

賣過冒菜、蒸菜、麻辣菜、火鍋、包子饅頭稀飯,最後什麼都會了,改成了家常小炒。沒有菜單,人們走進後廚,看著蔬菜點菜,可以素炒、可以炒肉,老闆什麼都做。

味道是家常味,沒有特別大的油氣和味精。

包大哥開店幾年之後,其他兩兄弟占了兩個鋪面,開了干雜店和麵館,形成了現在的局面,距今也已二十年,每到中午,門庭若市。

大福建營巷不比小福建營巷故事豐富。清末時,大福建營巷是條死巷,1905年,嘉定府中的幾位士紳在西玉龍街開設了嘉定府中學堂,推薦舉人吳天成出任校長,學校規模宏大,湊不夠桌椅板凳,為了辦學,吳天成變賣祖業,人稱「毀家興學」,四川總督堂還頒贈了匾。

當時吳天成的家就在這條死巷子裡,為了方便學生通行,他拆了自己的家,死巷子從此打通,大福建營巷走到底轉一個彎,便是以他命名的天成街。

在70年代之前,大福建營到天成街一路平房,四合院,木板門,路面很窄,有錢人不住這裡,住的都是些平民乞丐,開鋪子的聚在玉龍街上,大福建營的商業規模比小福建營小得多。

70年代開始拆建,1988年,大福建營巷拆建結束,平房木樓變成了家屬院,原本的居民又遷了回來。

我問大福建營的住戶,你記得大福建營有過哪些名人嗎,他說只有一個,就是張姐。她操持著大福建營巷一家最老的店,拐彎處的張餃子。

1988年,張姐在家屬院裡開店,先賣了二十年生餃子,又賣了十多年熟餃子。人們開玩笑說,張姐當時有許多帥哥追,她一個也看不上,說這輩子要嫁給抄手餃子,沒想到就從年輕姑娘包到現在了。

張姐包抄手餃子全憑經驗,80年代沒人教,看著別人怎麼包自己就怎麼做,每天早上八點,張姐把桌子椅子擺在家屬院門口,坐在鐵門邊大傘下,叼上煙,包到十二點,中午賣完結束。

居民路過都會打一聲招呼,寒暄幾句,我說我來采稿子,張姐停下手,說她們在抖音火得很,誰誰誰都來拍過。

家屬院三單元一樓是張餃子的作坊,內外聯通靠無線電對講機,因為疫情原因室內不能坐,不然生意更好。

張姐的蘸水調得一絕,似乎是加了甜麵醬和辣椒油,味道濃厚中有一絲甜。餃子餡不是煮軟煮爛那種,我吃的白菜餡,咬下去沙沙響。除此之外還有芹菜韭菜鮮肉餡。

拐過彎,天成街上有家開了二十年的晏烤鴨,已經搬到正府街上,舊址未拆。原來還在的時候,烤鴨加餃子才是標配。

張姐今年六十六歲了,有人問她能不能再干三十年,她算了一下,那要九十多歲了,骨頭都敲的梆梆響。

大小福建營巷和其中的一代人,是騾馬市片區最老的居民,他們參與了修建天府廣場,未來號天橋,看著外貿大廈建起和關閉,近幾年,眼前的西玉龍街也開始拆建。

而兩條福建營總是老樣子,縫縫補補。我去的那幾天,小福建營巷正在修電線和燃氣管道,好又來飯店老闆娘和居民擺龍門陣,說這幾天又要停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