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大模型、拼出海、再調團隊,阿里雲「12個月上市計劃」會不會改變?

2023-10-11     零壹財經

原標題:拼大模型、拼出海、再調團隊,阿里雲「12個月上市計劃」會不會改變?

圖源:通義萬相

來源 | 零壹財經

作者 | 沈拙言

已圓滿閉幕的2023杭州亞運會,掀起了體育賽事的智能化新階段。

在「智能亞運」理念的驅動下,杭州亞運會開創了多個洲際大型賽事乃至全球性體育賽事的「歷史首次」——首次在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上提出「智能辦賽」,首個一站式數字觀賽服務平台建立,「首屆雲上亞運」圓滿成功……

多個足以載入體育史冊的舉措背後,杭州亞運會官方合作夥伴阿里雲風光無限。這家14歲的人工智慧及雲計算公司,先是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支撐了全球轉播,又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實現100%系統上雲,2023年杭州亞運會多個智能化應用驚艷了無數運動員與觀眾。

一面以數智化能力改造大型體育賽事,另一面,阿里雲也在進行著自我調整。在前任掌門人張勇喊出「預計12月內完成分拆上市」的目標後,這家公司正經歷著上市籌備期內的分拆計劃與管理層交接。而阿里雲整體業務增速放緩、市場份額下降,與「比肩阿里巴巴」的宏圖相距甚遠。

01

三把火能否穩住「大哥」地位?

2023年,雲計算廠商繞不過去大模型領域的群雄逐鹿。

在短暫的阿里雲CEO任上,張勇的第一把火燒在了大模型中。4月,阿里雲正式推出了大模型「通義千問」,並在之後陸續推出「通義聽悟」「通義萬相」,不停完善大模型產品,實現從音視頻到圖片、文字等內容的覆蓋。

在張勇的計劃里,阿里雲希望不僅提供某項技術,而是提供一套完整的技術棧,其中包括亞洲最大的雲基礎設施平台、功能豐富的PaaS平台及AI大模型服務。

在大模型上沒有搶到先機,但阿里雲在戰略上率先選擇開源,其通義千問系列是國內首個開源大模型,允許免費商用。同時,在開源社區開發者的爭奪中,阿里雲的「魔搭」(ModelScope)又和百度開源學習平台「飛槳」短兵相接,在開發者數量、模型數量方面展開競爭。

在9月末的杭州亞運會上,各國藝術家與「通義萬相」聯手打造的「水墨煙雲亞運大片」飽受好評與讚嘆。

張勇的第二把火是掀起雲服務產品的價格戰。4月,阿里雲對外宣布其史上的最大規模降價: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降價幅度最高也達50%。

除面向客戶的產品降價外,面向代理商的佣金也大幅提升。阿里雲全球銷售總裁蔡英華在阿里雲合作夥伴大會上宣布,分銷夥伴的專屬市場規模擴大5倍,從20億元提升到100億元。

這兩把火,能否改善阿里雲的增長困境?

2018年財年開始,阿里雲的營收增速持續走低,分別為101%、84%、62%、50%、23%,到2023財年,更是驟然降至4%。

市場份額上,阿里雲正面臨華為雲的追趕。據Canalys數據,2023年第二季度,阿里雲在中國雲服務市場收入份額達39%,儘管排名國內第一,但阿里集團的重組使得阿里雲的未來戰略暫不明朗。華為雲以19%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同比增長14%,正在穩步縮小與阿里雲的差距。

政務雲市場上,據IDC數據,2022年政務公有雲市場份額前兩名依次為天翼雲、華為雲、阿里雲屈居第三;而市場空間與份額更大的政務專屬雲市場由華為雲、浪潮雲、紫光雲包攬前三。

除了三甲之內的老對手外,運營商雲氣勢正盛:天翼雲2022年收入達579億元,同比增長107.5%;移動雲2022年收入為502億元,同比增長108.1%。

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雲計算白皮書(2023年)》,預計2025年我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超萬億元。在三大運營商雲快速發展的同時,阿里雲等網際網路雲面臨著增速下滑和即將被趕超的威脅。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下,阿里雲打出了價格戰與大模型的組合拳。

張勇的第三把火是將釘釘拆分,這被解讀為阿里雲改善財務狀況的必要道路,也意味著著「雲釘一體」戰略的終結。「雲釘一體」是張建鋒在2020年提出的戰略,將阿里雲和釘釘實行「強綁定」。

對阿里雲而言,釘釘有大量免費客戶帶來的大量數據,是一項較重的財務負擔。對釘釘而言,獨立之後也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未嘗不是好事。

回顧張勇執掌阿里雲的三個季度,打價格戰是拓寬用戶規模、維繫客戶生態,發力大模型是謀求增長空間,拆分釘釘是瘦身輕裝上陣,也是上市鋪路的一部分。張勇9月上旬離開後,繼任者在戰略上的不確定性是阿里雲在籌備上市、穩固行業地位中最大的挑戰。

02

兩次「過渡」,管理人員調整仍在繼續

內部管理人員的變動,意味著原定「12個月完成」的上市計劃充滿變數。

3月,在「公司24年來最大的1+6+N組織變革」中,阿里巴巴集團之下,設立了阿里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阿里巴巴集團全面實行控股公司管理。

張勇當時表示,未來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都將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2個月後,阿里巴巴董事會便批准了阿里雲完全分拆並探索獨立上市的計劃,實施周期是12個月。同時,張勇將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專職擔任阿里雲董事長兼CEO。

這在商業史上並不多見。2022年底,張建鋒卸任阿里雲CEO後,張勇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身份兼任了阿里雲CEO,被外界解讀為「過渡」。五個月後,這一「過渡」的走向變得更加複雜——控股集團的CEO轉向業務集團的CEO。

彼時的阿里巴巴透露,阿里雲希望在上市過程中保持獨立,張勇不宜再同時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與CEO職務,另外阿里雲現在正處在向上發展的最關鍵時期,需要張勇專職投入。

9月8日,時任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的張勇在參與火炬傳遞儀式後表示:「正全力做好技術備戰工作,為亞運保駕護航。」

然而兩日後,張勇「急流勇退」且「一退到底」,僅保留阿里合伙人職務,阿里雲董事長與CEO由阿里巴巴CEO吳泳銘兼任,這顯然也是權宜之計。

這一變動不僅與四個月前張勇專職擔任阿里雲CEO的拆分思路相悖,也不符合資本市場關於企業獨立性的要求。擬上市企業需要實現資產、人員、財務、業務、機構等方面的獨立,單是高級管理人員的交叉任職便不符合人員獨立性。

在隨後的公告中,阿里方面表示,阿里雲智能集團的分拆計劃將繼續執行,並另行為其委任管理團隊。

由「過渡」取代「過渡」,代表著阿里雲管理層的調整還將繼續。同時,管理團隊的變動或將對張勇此前「12個月內完成分拆上市」的計劃產生影響,阿里雲的上市步伐或將放緩。

除了上市層面的影響,當前阿里雲管理人員結構也影響著其在國內雲市場特別是政務雲市場的份額。儘管阿里巴巴已經從股權層面對阿里雲進行拆分,但當前阿里巴巴集團CEO與阿里雲CEO的交叉任職,以及阿里巴巴集團股東行列的外資背景,難以消除市場對阿里雲的不信任因素,也使後者面臨著一定的合規壓力,或對政務市場拓展產生阻礙。

03

等待AI新增量釋放,海外蛋糕仍要大口吃

當然,不管誰來執掌阿里雲,內部人事調整完成後,仍要進行業務層面的戰略調整。

在阿里巴巴集團內部,阿里雲一直被寄予厚望,前者希望走通技術路線創造集團的第二增長曲線。在電商業務競爭日趨激烈、市場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依雲而生的AI產業新機遇,無疑是阿里雲再發力的好機會。

在AI帶來的新增量尚未大規模釋放之前,阿里雲作為亞太第一、全球第三的雲服務商,在集團內部也被稱為「第二支柱」。但從營收規模上來看,阿里巴巴2023年第二季度營收為2341.56億元(約322.92億美元),阿里雲同期營收為251.23億元(34.65億美元),占比剛過10%。

在阿里雲的戰略中,出海是發展重心。2022年,阿里雲在沙特、德國、泰國、韓國和日本等新增六座數據中心,以及在德國和日本形成3AZ(Availability Zone,可用區)節點網際網路。另外,阿里雲還在沙特與中東最大電信運營商沙特電信成立合資公司,並在利雅得運營兩座當地數據中心。

2023年,阿里雲宣布在新加坡設立國際能力中心,覆蓋產品、生態、運營、品牌四個領域。在以新加坡為陣地輻射東南亞市場的競爭中,阿里雲具備一些由阿里巴巴集團關係網帶來的優勢,前者的客戶包括阿里巴巴集團控股的東南亞電商Lazada、新加坡零售企業REDMART、馬來西亞社交平台Yippi等。

在全球IaaS競爭中,市場份額呈現斷層式差距。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數據,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的市場份額分別為40%和21.5%,阿里雲不足5%。亞馬遜AWS在2022年收入超過480億美元,微軟Azure年收入近260億美元,阿里雲雖然排名第三,但年收入只有92.8億美元。

面對巨大的市場份額差距,阿里雲並未完全延續國內的降價策略。據報道,阿里雲內部認為,海外市場更注重服務質量,故而不會以價格戰的方式拓展海外市場。

阿里雲全球數據中心主要集中在東亞、東南亞以及中東地區。這些地區與國內市場的相似性比歐美要高,利於降低競爭中的試錯成本,同時市場增速與人口紅利更大,利於國內廠商縮小與歐美雲計算巨頭的差距。

故而,在歐美巨頭領先多個身位、亞洲及中東市場亟待開拓與穩固、國內玩家快速追趕等多重因素疊加下,阿里雲的拆分和調整需要儘快穩定下來。

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的「遙遙領先」不是恆定的,雲市場的競爭已經不是龜兔賽跑的格局,以當下領先的程度而言,阿里雲稱不上「兔」,對手追趕的速度更不是「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d11a58ad9dc1ab6e219b72ec4030458.html


新基建下的蛋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