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除了吃穿,最重要的便是住了,而居住都是各地各有不同,除了遮風擋雨,都帶著各地的信仰以及地理特徵,滿族的建築亦是如此,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滿族老房子,那個承載滿族人童年的草房。
滿族祖先在部落時代,一直以打獵、捕魚為生,常年居住流動性很大,逐水而居,隨著清初滿族攻占遼東,農業逐步占有更重要地位,流動性的滿族民居生活逐漸被穩定的農耕民居生活所取代。
從打獵,捕魚,生活方式向農業定居生活方式轉變過程中,滿族人依舊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木頭、羊草等材料製造房屋。
草房和土房是滿族最為常見的民居,此外滿族的民居還有瓦房。相比之下在過去,草房居多,瓦房較少,一般來說,瓦房多為富貴人家和官宦人家所住。
草房,是在遊獵時代的地窨子(ukdun)、馬架子(juxenboo)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房頂一樣為尖脊,用草苫屋頂。正房旁邊,有的還蓋有東西廂房、倉庫、苞米樓(taktu)等。
滿族房子特點鮮明,人們走進滿族嘎山只要打眼一看,就會看見一座座具有代表性的煙囪,滿族人家的煙囟壘在東、西房山牆,或在兩側屋檐下,常用空心木或者用草和泥編「拉哈辮」做成,滿洲過去氣候冷,安在房子旁邊的煙囪可以延長煙和火在屋裡通過的時間,這是智慧的發明。
房內搭南北西相連的火炕,西炕連接南、北炕,俗稱「萬字炕」。以西為貴的滿族在西炕放置供奉祖先的神板,所以西炕不能隨意坐臥,另外據薩滿教創世神話說:天母阿布卡赫赫派方向女神給人類指方向,最早指明是西方,所以西為上,不過也有的人家人口少,只有一鋪炕,而無「萬字炕」。
後來物質生活改變以及經濟發展,曾經從璦琿到瀋陽處處可見的草房逐步被瓦房和新興的樓房取代,草房逐步不多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cd758861856091f62e9641cfaddbd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