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50個億,上海交大孵化出了一個機器人獨角獸

2022-07-22     投中網

原標題:估值50個億,上海交大孵化出了一個機器人獨角獸

近日,節卡機器人宣布完成D輪融資交割,並成為了協作機器人領域融資輪次最多且融資規模最大的企業。

據悉,本輪融資由淡馬錫、淡明(True Light)、軟銀願景基金二期以及沙特阿美旗下多元化風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聯合領投,戰略投資機構跟投,融資金額摺合人民幣約10億元。此輪融資後,節卡機器人的最新估值將達到50億人民幣。

而節卡機器人的該筆融資也是罕見地集齊了淡馬錫、軟銀願景基金、沙特阿美一起領投,特別地,這是除了軟銀願景基金外,其他三家首次出手工業機器人項目,軟銀願景基金此前其還出手投過靈思機器人和高仙機器人。

孵化於上海交大

資料顯示,節卡機器人創立於2014年,傳承了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自1979年以來機器人核心技術積累與研發基因,組建了10餘名領域權威專家及百餘名資深工程師龐大的研發團隊。

其創始人李明洋曾任職於瑞典利樂等跨國企業,並擔任重要技術及管理職務,而CTO許雄博士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長期從事機器人相關研究。

協作機器人和大型工業機器人不同,體型小、部署靈活、安全性高,可以在非結構化的環境下安全地與人類直接交互和接觸,無需大型工業機器人的獨立作業空間,這也讓協作機器人更柔性智能,適宜於更多人機協作的場景。

從官網介紹可以看到,針對不同的行業和場景,節卡機器人推出了多個產品線,包括JAKA Zu系列協作機器人、All-in-one共融系列協作機器人、C系列協作機器人、MiniCobo商用協作機器人等。

目前,節卡機器人客戶超過3000家,布署機器人超過萬台,從藍牙耳機、汽車零部件,到製作咖啡喝西餐,產品的應用領域涵蓋了汽車及零部件、電子行業、精密製造、新商業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精度要求更高的3C、半導體行業應用外,節卡機器人還在去年成為了豐田汽車的全球供應商。

而這一大單也幫助節卡機器人撬開了汽車行業的大門,如今節卡機器人還進入了本田、日產、大眾、上汽等汽車巨頭企業。

與此同時,在當下熱門的鋰電池行業也率先進行了布局,並已廣泛應用於鋰電池檢測、側燙、塗膠等工藝,更是與AGV領域合作,為電池行業定製了復合機器人,實現輕鬆上下料、無人配送等功能,根據多家頭部鋰電企業的自動化產線情況,回報周期大致1-1.5年,每台機器人單日可替換4-6名工人。

備受資本青睞,多輪融資刷新記錄

回歸到本次融資,其實,對於節卡機器人來說,刷新融資記錄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早在2019年4月,節卡機器人就曾獲得了億元級B輪融資,並在當時刷新了國內協作機器人領域最高單筆融資記錄。此前的2015年,節卡機器人獲得1500萬元A輪融資,2018年獲得6000萬元的A+輪融資。

而節卡機器人的融資高潮在2021年。

半年時間內,節卡機器人先後完成C輪和C+輪融資,C輪單筆融資金額 3 億元,創下當時行業歷史新高。C+輪融資中,一家全球工業巨頭也作為領投方站在了背後,與節卡機器人共同探索人機互動式的生產模式,戰略意義重大。

另外在今年6月初,星宇股份也向節卡機器人完成了注資,投資比例約0.55%,公司註冊資本增加,從「1147.31萬元」增加到約「1196.48萬元」。

至此,節卡機器人股東變更,其中節卡實業(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交睿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蘇州方廣二期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等6個股東股份下降,新增SVFⅡAGGREGATOR(SINGAPORE) PTE.LTD.、AramcoVentures InvestmentsLimited、星宇股份三個股東。

而此次融資能夠得到國際投資的青睞,還離不開節卡機器人的全球戰略。

近年來,節卡機器人在國內建立多個辦事處和分公司,打造JAKA S 完善的服務保障體系。全球化戰略推動下,節卡機器人在亞太、歐洲、北美等地建立技術中心。同時,節卡機器人還將通過本次融資,加速完善全球化營銷渠道和服務網絡。

加速布局全球化的步伐,除了巨大的市場外,還有中國在協作機器人行業的機會窗口。此前節卡機器人副總裁孟小波在接受採訪時曾談到:「從整個行業來看,協作機器人領域中國已是國際領先,它本身就是一個新興的產品,不像傳統工業機器人一樣,動輒有著二三十年的差距。」

另一個事實是,節卡機器人2022年上半年的銷量同比增長超200%。

一個待爆發的萬億市場

MIR睿工業數據顯示,2021年,在國內智能製造轉型升級的步伐下,中國工業機器人出貨量突破25萬台,到達歷年來最高點;其中,協作機器人出貨量翻倍增長,同比增速達108.5%。

從需求側來講,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拒絕進入工廠,當疫情變得反覆無常,工廠「用工荒」使得中國製造業正在開啟一場「機器換人」革命。

其實,協作機器人是傳統工業機器人產業中的一個細分領域,從2014年開始興起,並不是一個新鮮物種。

近年來,隨著國產協作機器人技術的成熟,大量高性價比的國產機器人出現,協作機器人價格已從海外機器人的20萬一台以上降至10多萬。另一方面,從數據來看,協作機器人單位小時成本僅有6.80元/小時,遠低於人工成本的32.33元/小時,而且近5年的年均復合增速高達45%。

正是如此,資本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工業機器人賽道。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工業機器人賽道的融資項目多達53起,其中上半年協作機器人領域的融資金額就高達40億元。具體到投資機構,則有紅杉資本中國、經緯創投、IDG資本、源碼資本、創新工場等多家頭部機構,以及富士康、阿里巴巴、比亞迪、蔚來資本等產業投資人。(文/張雪,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c749ea37e311a8c0f59e74b0df32e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