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室來了一位17歲的少年,是他父親帶他前來。從踏進諮詢室到他們離開,少年一直低著頭,沉默不語。
心理諮詢如果患者沒有意願,一切將無從開始。
後來他的父親自己一個人過來,訴說了他的苦惱,希望自己先自行排解。
他跟孩子之間的故事,其實並不是個例。生活中總有這麼一些父母,不斷給孩子立規矩,一味教孩子善良,還用「善」和「愛」為孩子建立起一層厚厚的保護殼,讓孩子生活在脫離現實的理想狀態。當孩子不得已跟社會有所接觸,認知和實際的嚴重脫節,終於讓孩子成了「孤家寡人」,孩子交不上朋友,變得孤獨,最後還心靈撕裂,成了心理疾病患者。
這位父親是一個單位的審計人員,工作非常認真縝密,他的妻子是一名人民教師,為人卑微低調。他倆都思想傳統,言行嚴謹。
他們是38歲那年才有孩子,面對遲來的孩子,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家裡終於有了新的生命,擔憂的是他們已年近不惑,精力不如從前,怕教育不好孩子。於是,他們設定了嚴格的分工。
丈夫以審計人員的目光為孩子的成長擬定不同年齡段應該遵守的規矩,包括要求孩子聽話,不頂撞父母;要求孩子在客人來訪時如何打招呼,如何跟人對話等。
妻子則負責落實,並把善良、孝道等理念灌輸給孩子,同時為了防止孩子被他人教唆,被外界誘惑,夫妻安排好工作,保證每時每刻至少有一個人守護在孩子身邊。
孩子從出生到小學畢業,被他們守護得很好,長成了一個懂禮貌、有規矩,聽話、乖巧,又學習成績很好的"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上初中後,因為學校跟家的距離相對較遠,他們抽不出時間進行多趟接送,無可奈何讓孩子在學校吃中午餐。也就因為這樣的變化,孩子的性格變了,變得鬱鬱寡歡,沉默寡言。剛開始問他,孩子還會抱怨這個同學不禮貌,那個同學不講道理,好多同學不講衛生,說大家都笑話他,甚至個別同學罵他、打他等。
他們總是引導孩子,要求孩子儘量站高一個層次去理解、包容同學,儘量避開那些不講理的同學,不去招惹他們。
孩子默默聽著,後來不再說,也不再抱怨了,放學一回家就鑽進自己的房間關上門。再到後來,孩子一回到家,就要用洗手液不停的洗手,而且一洗就近10分鐘,不管怎麼勸都勸不住。寫作業是寫了又撕,撕了又寫,反反覆復,經常寫到下半夜。
問他原因,他只是說:「寫不好,所以要重寫。」他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差,學習成績一再下滑。
跨上初三,孩子再也不肯上學了,這個時候,他們才真真切切意識到:孩子生病了,精神生病了。
確實,孩子得了很嚴重的抑鬱症,只能休學在家。
然而他們想不通,自己明明很用心教育,孩子怎麼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其實,不是美的教育,愛的呵護,就能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社會是複雜的,人也是複雜的。任何人都無法生活在真空中,都得面對社會,面對眾人。教育孩子,應該立規矩,應該讓孩子懂得真善美,但絕不是規矩越多越好;給孩子呈現的世界也不是越美好孩子就越快樂、越健康;對孩子的保護更應該適可而止。
首先,規矩太多,會束縛孩子的手腳,讓孩子寸步難行,融入不了群體。
千人有千張面孔,各有各的生活模式。有人優雅,有人粗魯;有人熱情,有人冷漠;有人急躁,有人慢性子;只要不觸犯法律法規,還真沒有絕對的對錯。
教育孩子,可以給孩子劃幾根紅線,告訴孩子做人的基本原則,但千萬不要給孩子說太多的「不行」、「不允許」,給孩子灌輸太多的「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按自己的認知強勢規範孩子的行為。
認識一位有潔癖的母親,對孩子的衛生要求非常嚴苛,孩子也慢慢有了潔癖,讀高中時因為住校,跟同宿舍的同學無法相處,鬧到最後在學校無法立足不得不轉學。
考進大學後,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母親不得已在校外租房子讓孩子獨住。更讓人煩心的是,孩子後來得了強迫症,思維和行為都出現病態表現。
孩子未來的路還那麼長,母親的教育卻讓這個孩子舉步維艱。
其次,沒有底線的善良,會讓孩子失去自我,乃至患上心理疾病。
見過一個抑鬱症的孩子,他的母親對他的教育是「忍」。
在他母親的認知里,只有忍,才能活得安寧。但這個孩子,因為長時間的忍,忍出了抑鬱症。
他被恐嚇、被霸凌,都不敢說,不敢反抗,甚至連逃都不敢,只是一個人默默忍,偷偷哭……
有一句話叫:善良也要帶點鋒芒。確實,善良並非是當老好人,更不是一味的退讓和軟弱可欺。
孩子很乖,很聽話,往往不是什麼好事。家長一旦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孩子的一生註定失去快樂,會活得非常艱辛。
最後,對孩子過分保護,只會害了孩子。
孩子在嬰幼兒及小學階段,家長的到位保護,或許從表面上看,孩子獲得了許多的愛,生活得很幸福。但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後,孩子將會碰到更多更大的問題。
學校雖然單純,但也是社會的縮影。孩子身上保留的原生家庭的理念和行為方式,會在孩子們的相處中表現出來,任何孩子都迴避不了。
如果家長在孩子前期的家庭教育中,用盡全力對孩子進行隔離保護,給孩子構設單一的自以為是的美好假象,那麼當孩子接觸到複雜多樣的現實,會大受打擊,難以接受,無法接納和融入。孩子可能會受傷,甚至走向崩潰,再也長不成家長期待的樣子。家長也同樣無可避免要面臨打擊和挫傷,就如諮詢室那位父親…
但願家長們能有所感悟!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