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廣義的「雙嶼港」概念包括了寧波東部整個舟山群島海域
雙嶼大港
六橫島旅遊,是近年興起的海島游,相信不少寧波人已經去過,但大家多直奔東南部的台門海邊玩,很少有人會想到,450年前,島的西部曾存在過一個非常繁榮的民間貿易港口——著名的雙嶼港。
雙嶼港位於北侖梅山鹽場外的佛渡島與六橫島之間,明朝時屬寧波府定海縣 (今鎮海) 郭巨千戶所管轄,今屬舟山市管轄。雙嶼港 (Syongicam) 即雙嶼洋,今稱雙嶼門,是水道名。雙嶼洋是進出寧波甬江的必經航道,是寧波的貿易大門。
歷史上狹義的「雙嶼港」概念指今佛渡島和六橫島之間的水域
因雙嶼港得名的港口區,葡萄牙人稱為「Porto Liampó」,即「寧波港」。雙嶼港到底在六橫島的哪個部位,學術界一直爭議不斷。考慮到中國文獻稱為「雙嶼列港」,那就表明,它不是一個港口,而是多個港口區的統稱。明朝中葉提督浙江、福建海防事務的朱紈,曾在嘉靖二十七年 (1548) 五月、六月,冒著酷暑兩次從郭巨下海,上雙嶼港,登陸洪 (六橫) 山,對雙嶼港進行過實地考察。根據他事後所寫的 《雙嶼填港工完事疏》,雙嶼港口區分為南、北二港。南港、北港的分別在哪?根據有關文獻的記錄與作者的實地考察,北港區在由郭巨上六橫島的沙嶴碼頭周邊,人稱大脈 (麥) 坑的山嶴;而南港區應在沙嶴碼頭南部海邊,人稱漲起港的山嶴。由於港口的堵塞,當年的自然港灣,如今變成了山嶴。此外,佛渡島西南部也有一個港區,可稱為西港。
雙嶼港懸居海洋之中,處於主航道線上,但又距海岸不遠,便於糧草接濟,正是從事走私貿易的好地方。
雙嶼港內「雙嶼」——上嶼山、下嶼山位置示意圖
較早來雙嶼港從事走私貿易的,是福建商人,主要是漳州、泉州人,他們所坐的海上商船,被寧波人稱為「漳船」。漳船入寧波海域的時間,在 1517 年~1518 年間。福建商人經常從漳州下海,先到南洋購進胡椒、蘇木、名香等熱帶產品,然後運輸到寧波雙嶼港區。由於走私商品利潤極為誘人,往往是百倍之利,吸引了不少寧波人和安徽人冒險乘船到海上進貨,然後再運到江浙一帶銷售。
1523 年,寧波發生了著名的「爭貢事件」。所謂爭貢事件,是指日本貢使內訌、殃及寧波的事件。明朝自朱元璋以來,實行朝貢貿易制度,規定日本十年來華朝貢兼貿易一次,每次來的時候,必須有明朝預發的憑證 (當時稱「勘合」)。這一年,日本大內氏與細川氏爭奪朝貢貿易權,各派出貢船,先後到達寧波。浙江市舶司太監賴恩暗中接受了細川氏副使寧波籍宋素卿的賄賂,厚待細川氏貢船而薄待大內氏貢船,結果引起兩隊貢使的內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浙江市舶司的嘉賓堂被毀,東庫被劫。日本貢使甚至追殺到紹興,沿途燒殺搶掠。明軍追擊時,又失了幾員大將,震動了浙江,史稱「爭貢事件」。
爭貢事件——令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日本人為利益之爭打架打到中國地盤上,此事為海禁派找到了藉口,嘉靖皇帝下令關閉浙江市舶司。正常貿易管道的堵塞,迫使海商走上走私貿易之路。1524 年,又適值寧波大災,寧波人的購買力大受影響,直接導致了雙嶼港貨物的滯銷,使得市場上的批發商人坐立不安。不久,他們與因罷市舶司而貿易無門的日本貢船取得了聯繫。雙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雙嶼港的海商將庫存商品低價賣給了日本商人。
接著,1526 年,福建監獄中犯人鄭獠越獄後下海經商,鼓動葡萄牙商人來到雙嶼港,與寧波商人盧黃四等私下開展交易。這是葡萄牙商人到寧波經商的開始。起初是臨時性的,每年夏季來雙嶼港,冬天回廣東的私澳 (即澳門) 停泊。久而久之,葡萄牙商人就在雙嶼港定居下來。
葡萄牙船隻來到舟山
走私興盛
由於有高額的走私利潤,由於受了好處的地方官及駐軍眼睜眼閉,到雙嶼港經商的人越來越多。朱紈 《雙嶼填港工完事疏》 稱:
「有力者自出貲本,無力者轉輾稱貸;有謀者誆領官銀,無謀者質當人口;有勢者揚旗出入,無勢者投托假借。雙桅、三桅連檣往來,愚下之民,一葉之艇,送一瓜,運一樽,率得厚利。馴致三尺童子,亦知雙嶼之為衣食父母。遠近同風,不復知華俗之變於夷矣。」
參加沿海走私貿易的寧波人,主要是鹽場的「灶丁」。灶丁生活在沿海地區,他們負責採辦漁課,可以借採辦之名,私下製造大船下海,幫雙嶼港走私分子搞物資運輸,有的則直接參與交易。到了 1532 年左右,海上私人貿易公開化。寧波人萬表 《海寇議》 稱:
「十數年來,富商大賈,牟利交通,番船滿海間。」
這些話形象地描寫了雙嶼港當時的國際走私貿易發達狀況,這自然是朝廷不願意看到的。
當時中國最大的走私窩點——「雙嶼港貿易城」峧頭
1541 年之前,是海上私人貿易自由發展階段,大多數海商都是獨家經營的小商人,「承攬貨物,裝載而還,各自買賣」。在雙嶼港興起過程中,中國出了一些著名的走私大商人,如福建人鄭獠、金子老、李光頭,安徽人許氏三兄弟 (許松、許棟、許楠)、徐海、徐惟學,寧波人盧黃四等。後來赫赫有名的皖南人王直即汪直,也在 1540 年下海,加入許氏集團,成為管家。
此後,海上私人貿易集團化,出現了許氏兄弟、李光頭兩大海商集團,這是雙嶼港發展史上公認的轉折點。海商集團的形成,有其內在因素。海上競爭激烈,弱肉強食,迫使海商走上小船主依大船主之路,規模小的 50 只船,規模大的多達 100 只船,「成群分黨,分泊各港」。這些海商集團不但雇用本地的舵工、水手,還招募了一些日本的貧窮浪人,作為護衛家丁。某些富裕的日本商人則出資搭股,從事海上貿易。走私貿易的集團化、國際化,使海上形勢更為複雜,出現亦商亦盜現象。
1547年六橫島「走私專用通道」示意圖
經過 20 多年的經營,雙嶼港區逐漸成為一個走私貿易根據地,當時士大夫稱為「根抵窟穴」。除南港與北港外,六橫山東南部沿海平原地區「寬平古路四十餘里」,當也是活動區域。因走私分子占據時間長,人貨往來多,竟至「寸草不生」。在雙嶼港居住的外國人,除葡萄牙人外,至少還有日本等十多個國家的商人,多時達 3000 人左右。雙嶼諸港前後有近萬人參與走私活動,同時代中國著名史家王世貞稱「舶客許棟、王直輩挾萬眾雙嶼諸港」。
朱紈廢港
雙嶼港走私貿易的結束,時間在 1548 年。
從商業角度來看,當時中外貿易過程中的不規範性是直接誘因。當時的中外走私貿易方式是這樣的:外商將貨運到中國後,必須找一個中間商,負責銷售。中國的中間貿易商,往往採用賣空形式,即先與外商談妥價格與價值,先拿到貨,待銷售後再與外商結帳。由於外國貨物都是違禁物品,故而這種貿易方式很容易出現糾紛。碰到這種貿易糾紛,只能私了。極端的就是訴諸武力,發生流血事件。
直搗雙嶼港的直接導火線,正是謝氏與葡萄牙商人的貿易糾紛。謝氏是餘姚望族,出過閣老謝遷等大官,是寧波典型的參與走私貿易的貴官之家。謝氏進了外國貨物,不斷壓低價格,且拖欠貨款,葡萄牙商人不斷上門催討。謝氏憑藉自己的權勢,採用恐嚇手段,聲稱要將他們告到官府。嘉靖二十六年 (1547) 六月的一個半夜裡,憤怒的雙嶼港走私分子及葡萄牙商人等,襲擊了謝氏,燒了謝氏房子,殺了一些人,搶了東西後揚長而去。餘姚地方官倉皇彙報浙江上司,稱倭寇來了。浙江地方官一聽,急忙下令追捕倭寇,且鼓勵百姓告密,結果搞得人心惶惶,沿海軍事形勢徒然緊張。
雙嶼門位置示意圖
由於海上無疆界,海商鑽空子,在浙江與福建之間的海域來回流竄,與官府玩起「捉迷藏」遊戲。七月,蘇州人朱紈出任新設立的浙江、福建海道巡撫,負責打擊浙江、福建沿海走私活動。朱紈走馬上任後,採取了一些嚴厲的措施,實行部分士大夫提出的「覆其巢穴之計」。他知道寧波守軍為走私商人所收買,不肯出剿,故而調用了福建軍隊,來對付走私商人。嘉靖二十七年 (1548)三月二十六日,都指揮、福建都司盧鏜率福清兵 1000 餘人,浙江巡視海道副使沈翰指揮從麗水等地抽調的浙江鄉兵 1000 餘人,由海門衛 (今黃岩東北) 下海,直指走私貿易港口——雙嶼港。四月二日,在九 (韭) 山洋與走私分子交鋒,官軍首戰大捷,活捉走私頭目許棟等近 60 人,還有一個日本商人稽天。五日,第二次交火,活捉了走私頭目李光頭。六日,官軍包圍了雙嶼港區。那天晚上,風雨交加,海霧迷漫。七日,天快亮的時候,雙嶼港區的走私分子決定突圍,大小船隻傾巢出動。官軍追殺堵截,走私分子死了好幾百人,許六、姚大總、顧良玉、祝良貴、劉奇十四等皆被活捉。官軍進港搜查,將天妃宮 10 余間,竂屋 20 余間及遺棄的大小船 27 只,全部燒毀。這就是寧波歷史上著名的雙嶼港之役。
朱紈畫像
雙嶼港之戰後,因為雙嶼四面瀕海,地勢孤危,難以立營守衛,且福建兵不肯守衛,用浙江兵又不放心,五月二十五日,朱紈下令「聚樁採石」,填塞了雙嶼港進出的「港門」。從此,熱鬧 20餘年的雙嶼港區消失於世。
朱紈搗毀雙嶼港,引起沿海地方利益集團的強烈不滿。朱紈針鋒相對,進一步採取強硬政策,上書朝廷,公布名單,要求嚴加處罰,朝廷未加採納。朱紈憑著自己的尚方寶劍,索性未奏先斬,在寧波演武場處決了 96 名大走私商。這一下輿論大嘩,地方及在朝的浙江籍、福建籍官員,紛紛上章彈劾朱紈,稱他「注措乖方,專殺啟釁」。結果,朱紈被罷官,臨時增設的浙福海道巡撫一職被廢。世宗甚至下詔,要將朱紈捕至北京審問。朱紈聞訊後,在家服藥自殺。
朱紈是一個悲劇人物。作為地方官吏個人,他勤政廉潔、精明強幹,但他執行的政策代表了明王朝閉關鎖國的落後意識,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最終不但毀掉了一個貿易活躍的港口,也毀掉了他自己。
朱紈自殺以後,士大夫參與走私活動更為猖獗。雙嶼港區走私餘部在王直的率領下,逃到日本,後來停泊烈港。王直往來日本、南洋各國,生意做得更大,被人稱為「徽王」,成了海上世界的新老大,烈港也成了新的走私貿易港。王直甚至要求官府開放貿易港口,浙江總督胡宗憲也是皖南人,答應了王直的要求。不過,朝廷中反對聲音較強,最終,胡宗憲兜不住了,違反諾言,誘殺了王直。
北港海塘現狀
今日「雙嶼」
貿易港的興衰,總是和經濟結合在一起的。雙嶼港的興起,正是江南經濟發達的產物與表征。背靠發達的江南經濟,外負東洋與西洋冒險商業,寧波雙嶼港得以成為當時江南最大的中外貿易中轉港。
雙嶼港的消失,使寧波失去了東亞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寧波海域諸島,是大航海時代海商發現的停泊港,無疑是太平洋西岸最為理想的深水貿易大港。如果明朝政府能順應歷史潮流,採取開放政策,雙嶼港完全可能成為雄踞世界的國際一流大港。
今天,當港口在經濟騰飛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現時,大家又注意到了寧波海域諸島的深水良港位置。今日的寧波—舟山港,上海洋水港,仍以寧波海域諸島為發展區域。歷史繞了一個大圈,國際貿易大港重新回到了當年的寧波雙嶼港周圍,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
南港海塘現狀
部分圖片、地圖來自:沈松平《雙嶼港貿易城在六橫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