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人民銀行消息,5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總的看,今年以來貨幣政策堅持穩健取向,實現了較好的調控效果,有力支持經濟發展恢復向好。
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10.6萬億元,同比多增2.27萬億元;3月末人民幣貸款、廣義貨幣(M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分別增長11.8%、12.7%和10.0%。信貸結構持續優化,3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和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分別增長26.0%和41.2%。企業融資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穩中有降,3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95%,較去年同期下降0.41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4%,較去年同期下降1.35個百分點。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8717元,較上年末升值1.4%。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得到緩解,經濟增長好於預期,市場需求逐步恢復,長期發展還具有市場規模巨大、產業體系完備、人力資源豐富等優勢條件。也要看到,國內經濟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全球經濟增長趨緩,通脹仍處高位,主要央行政策緊縮效應顯現。對此,既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又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
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
下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把發揮政策效力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結合起來,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充分發揮貨幣信貸政策效能,全力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乘勢而上,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總量適度,節奏平穩,搞好跨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著力支持擴大內需,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穩固支持,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提升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關注物價走勢邊際變化,引導穩定社會預期,支持構建糧食、能源等保供穩價體制機制,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繼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持續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的重要作用,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適度。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保持再貸款再貼現工具的穩定性,運用好實施期內的階段性工具,為普惠金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有力支持。持續發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作用,增強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的引導作用,有效帶動激發民間投資。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優化預期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統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與風險防範,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防範境外風險向境內傳導,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一是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適度、節奏平穩。
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引導金融機構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和力度,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貸款需求,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有力支持實體經濟健康良性發展。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變化,加強對流動性供求形勢和金融市場變化的分析監測,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進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靈活性和有效性。
二是結構性貨幣政策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
保持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穩定性,繼續對涉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提供普惠性、持續性的資金支持。實施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提升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實施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為具有顯著碳減排效益的重點項目和煤炭煤電的清潔高效利用提供優惠利率資金。繼續實施普惠養老、交通物流等專項再貸款政策,推動房企紓困專項再貸款和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劃落地生效。
三是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持續開展小微企業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督促指導金融機構加快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提高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和便利性。繼續做好金融支持種業發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工作,增強金融服務能力,更好滿足涉農領域多樣化融資需求,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穩妥實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紮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併購,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完善住房租賃金融政策體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推動建立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
四是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以我為主兼顧內外平衡。
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中央銀行政策利率體系,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引導市場利率圍繞政策利率波動。落實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著力穩定銀行負債成本。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穩中有降。穩步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功能。加強預期管理,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風險防範,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發展外匯市場,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樹立「風險中性」理念,指導金融機構基於實需原則和風險中性原則積極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匯率避險服務,維護外匯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深化對外貨幣金融合作,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市場制度型開放。
五是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推進金融市場制度建設。
繼續推進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實現業務分類管理分帳核算,強化資本約束,加強風險管理,健全激勵機制,壓實機構主體責任,更好發揮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作用。完善債券市場法制,夯實公司信用類債券的法制基礎。進一步規範債券承銷行為和提升做市功能,推動債券承銷做市一體化,增強一二級市場聯動,提升債券定價的有效性和傳導功能。繼續擴大金融債券餘額管理和宏觀管理試點。加快櫃檯債券業務發展,引導市場適當分層,促進銀行間債券市場運行效率提升和基礎設施服務多元化。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繼續貫徹「零容忍」理念,加大對債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力度。堅定不移推動債券市場對外開放。
六是持之以恆做好風險防範化解。
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提高系統性風險監測、評估與預警能力,豐富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箱,穩步擴大宏觀審慎政策覆蓋面。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推動系統重要性銀行按時滿足附加監管要求,加快推動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建立健全總損失吸收能力,切實提高風險抵禦能力。健全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框架,推動其依法合規經營。密切關注重點領域風險,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方針,統籌發展和安全,壓實金融風險處置各方責任,壓降存量風險、嚴控增量風險。加快推進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完善金融穩定立法和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制度,進一步健全金融風險防範、化解、處置長效機制,推動處置機制市場化、法治化、常態化。更好發揮存款保險功能,穩步開展早期糾正,推動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糾正、早處置。發揮存款保險市場化、法治化處置平台作用,支持重點區域和機構風險化解。健全金融風險問責機制,對重大金融風險嚴肅追責問責,有效防範道德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報告專欄解讀:矽谷銀行事件有何啟示?
一、矽谷銀行破產經過
矽谷銀行成立於 1983 年,破產前是美國第 16 大銀行,主要服務於美國中小型創業公司和風投基金。截至 2022 年底,矽谷銀行總資產2090 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債、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等證券投資約 1200 億美元,負債端存款總額約 1754 億美元。美聯儲陡峭加息背景下,創業公司現金流趨緊,矽谷銀行存款持續下降,需出售證券資產補充流動性,導致其證券資產從浮虧轉為實虧。巨額虧損引發大規模擠兌,僅 3 月 8 日矽谷銀行取款金額就高達420 億美元。3月10 日,美國加州監管當局宣布關閉矽谷銀行,由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3 月 12 日,美財政部、美聯儲、FDIC 聯合聲明,矽谷銀行所有儲戶存款將得到全額補償,同時美聯儲推出「銀行定期融資計劃」(BTFP),為存款機構提供最長一年的流動性支持。3 月 26 日,FDIC 宣布由第一公民銀行及信託公司收購承接矽谷銀行存貸款,FDIC 估計矽谷銀行風險處置將給美國存款保險基金帶來約 200 億美元成本。
矽谷銀行事件發生後,部分美國中小銀行因存款來源不穩定、證券帳面損失較大、盈利能力不佳等原因,受到的外溢影響較大。例如,矽谷銀行風險爆發後,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遭遇擠兌,3 月 12 日被 FDIC 接管。第一共和銀行一季度存款流失超過 1000 億美元,已於 5 月 1 日被 FDIC 接管,摩根大通銀行收購其大部分資產負債。
二、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金融機構對矽谷銀行風險敞口小,矽谷銀行破產對我國金融市場影響可控。當前我國金融體系運行穩健,金融業總資產中占比超過90%的銀行業總體穩定,絕大多數銀行業金融機構處於安全邊界內,銀行業總資產中占比約七成的24 家大型銀行一直保持評級優良。但對矽谷銀行事件的經驗教訓也要總結反思。
一是貨幣政策應避免大放大收。疫情期間,發達經濟體推行量化寬鬆政策、快速實施零利率,後續又因通脹高企而快速加息縮表,使商業銀行在寬鬆階段配置的低收益資產,需要在緊縮階段用高利率負債平衡,造成較大虧損。相對而言,我國堅持穩健、正常的貨幣政策,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穩固對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支持力度,有效保持物價穩定,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為金融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是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應重視。2008 年金融危機後,各國普遍加強了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評估和監管,而對中小型金融機構的關注相對有限。2018年,美國決定對金融機構實施分類監管,矽谷銀行在破產前屬於「第四類」機構,適用較為寬鬆的審慎監管標準,由於過渡期安排和兩年一次的壓力測試要求,矽谷銀行直到破產前都未開展壓力測試。事實上,中小金融機構的承壓能力更弱、脆弱性更明顯,同樣有可能在風險積累和市場恐慌中釀成系統性風險。
三是處置金融風險要迅速且強力。矽谷銀行的風險處置相當迅速。FDIC按照「五一機制」接管矽谷銀行,即周五宣布接管並成立過橋銀行,周一重新開業。美財政部、美聯儲、FDIC 也快速履行法定程序,及時宣布為矽谷銀行所有存款人提供全額保障,穩定了市場信心,相關成本將由 FDIC 向銀行業徵收特別保費彌補。這表明迅速且強力的應對措施對穩定市場信心、處置金融風險至關重要,也反映出充分的法律授權、豐富的政策工具、充足的風險處置資源的重要性,值得借鑑。
四是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穩定性應關注。從負債端看,矽谷銀行的存款多來源於創業企業,客戶同質性高,儲蓄存款占比很低,90%以上的存款不屬於受保存款,負債結構欠穩定。從資產端看,矽谷銀行貸款占總資產的比例僅為35%,57%的資產投資於美國國債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且缺乏有效應對利率風險的對沖安排。資產負債結構的不穩定最終引發流動性風險。有鑒於此,銀行要用好壓力測試等風險管理工具,充分考慮各類風險情景,做好極端情況下的應對預案,使自身風險管理能力與資產負債結構相匹配。
三、下一步工作
金融管理部門將持續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一是加快推進金融穩定法制建設,推動《金融穩定法》出台,健全市場化、法治化金融風險處置機制。二是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充分發揮存款保險制度的早期糾正和市場化風險處置平台作用。三是不斷充實金融風險處置資源,完善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管理機制,與存款保險基金和相關行業保障基金雙層運行、協同配合,共同維護金融穩定與安全。
大事記: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
1月16日,人民銀行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操作金額為7790億元,利率為2.75%,與前次持平。
1月18日,人民銀行印發《關於向全國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放再貸款支持房地產紓困的通知》,向全國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其併購受困房地產企業存量房地產項目。
1月19日,人民銀行印發《關於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有關事宜的通知》,明確碳減排支持工具延續實施兩年至2024年,並將部分外資銀行和地方法人銀行納入碳減排支持工具金融機構範圍。
1月20日,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1年期LPR為3.65%,5年期以上LPR為4.30%,均與前次持平。
2月1日,人民銀行向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彙報2022年貨幣政策執行情況。
2月7日,人民銀行與巴西中央銀行簽署了在巴西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21日,授權中國工商銀行(巴西)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巴西人民幣業務清算行。
2月10日,人民銀行印發《關於開展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劃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引導金融機構在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的前提下,向試點城市專業化住房租賃經營主體發放長期限租賃住房購房貸款。
2月15日,人民銀行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操作金額為4990億元,利率為2.75%,與前次持平。
2月20日,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1年期LPR為3.65%,5年期以上LPR為4.30%,均與前次持平。
2月24日,人民銀行發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3月15日,人民銀行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操作金額為4810億元,利率為2.75%,與前次持平。
3月20日,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1年期LPR為3.65%,5年期以上LPR為4.30%,均與前次持平。
3月27日,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
4月7日,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2023年第一季度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