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一戴,誰都不愛?你以為他是個rapper,不,他只是正在青春期

2021-09-30   兩口育兒

原標題:帽子一戴,誰都不愛?你以為他是個rapper,不,他只是正在青春期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拉到下巴的校服領子,戴到眉毛的帽子,隨時在線的耳機,似乎成了少年的標配,而這種特立獨行被劃歸為進入了「青春叛逆期」。

不知道大家有過青春叛逆期沒有,想來是有的吧?

我曾經在即將走上叛逆,提步的瞬間被老媽的獅吼功嚇退了,瞬間「知情識趣」再無半點叛逆之心。

言歸正傳,已是不惑之年的父母,在孩子教育的道路上想必已是大家學者了,各展所長,風格獨特,自成一家。而孩子卻是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年紀,他們正青春,但也可能正處於叛逆期,具體表現如下:

一、拒絕嘮叨,強勢回嘴

十四五歲的年紀,懵懂青澀純真美好。但是,討厭的事情也有無數,比如:父親的鼓勵、母親的叮嚀、老師的教誨等,在他看來都無疑說的是廢話,做的是無用功。父母師長的叮囑、嘮叨,他會認為你是在侮辱他的智商,小看他,不信任他。同時,當你的表達帶有批評、建議色彩的時候他會化身律師、老師,引經據典舌戰父母,在被揍的邊緣不停試探,讓父母忍不住想「家暴」。

二、拒絕陪同,注重外表

父母最失落的感覺就是孩子好像不需要你了,小時候的抱抱、背背等蹍路行為好像旨在記憶中了,這時候的他們覺得他們是大人了出門拒絕父母的陪同,也不願主動陪同父母。

那不陪父母做什麼?

打扮,不論男生女生都喜歡。

為了追求與眾不同或是向世界宣告我長大了,脫下淑女裙,換上酷牛仔;自我創新,塗鴉校服;凸顯個性,戴上飾品等行為總讓父母成為了學校的常客,每每無比頭疼。

三、拒絕讚美,強調自我

我們會發現這個年紀孩子很難從他們嘴裡聽到讚美一類的美好詞語。相反,一些吐槽、批評、抨擊類聲音不絕於口。

真善美不易被發現,也可能是視而不見,畢竟這些不酷;一些瑕不掩瑜的小瑕疵,小到別人的衣食、大到社會新聞卻見他口誅筆伐。

以此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意識強烈,而自我意識的壯大更是加劇了他們的這種自我認知。

讚美是別想聽了,畢竟「青春叛逆深似海,從此讚美是路人」嘛。

以上的種種行為,看似是反常的、跳脫的、幼稚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是讓父母比較頭疼的。而孩子的這些行為其實也不難理解,進入青春期以後身體上的生理髮育以及心理情緒的雙重影響下,孩子產生了以上行為表現。

但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這些相同的表現,因人而異,生活的環境,交友的群體,心理的成熟度,父母的包容度等都會造成個體上的差異表現,具體應對方式也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放矢。

現針對以上三種普遍表現給予各位父母一點建議:

1、父母在嘮叨的時候有一定的自我反省意識,每個人都不喜歡嘮叨,包括我們自己。所以,父母想嘮叨的時候想想自己喜歡不喜歡聽;

2、同一句話有不同的表述方式,當你想再重複一遍的時候,不如問問孩子他怎麼想的是不是有更適合他自己的方式,或換立場請教孩子怎麼辦;

3、孩子回嘴不要急於否定他說得不正確,感覺自己的尊嚴被挑戰了。孩子說什麼,都一律大聲反駁。其實,在尊重的基礎上賦予孩子相同的話語權,引導孩子降低聲量,表達觀點更重要;

4、在孩子成長道路上懂得放手,當孩子明確拒絕父母陪同時,應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試圖闖入孩子的社交圈,過多的關注可能適得其反,信任很重要;

5、愛美是人的天性,當孩子注重外表時,其實也是培養孩子審美素養的重要時刻,利用這個階段培養孩子對美的認知比斥責、擔心重要得多;

6、當孩子嘴裡吐槽比讚美多時,父母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這時候可以選擇和孩子一起看新聞熱點、時事軼事,讓他吐槽,再援引類似事件,讓孩子站一個持方發表自己觀點,以此了解孩子的世界,引導其價值觀;

7、孩子喜歡吐槽不代表他不喜歡被讚美,用讚美代替說教、嘮叨、憤怒更容易讓孩子心理健康,獲得更多的自我認同感,而不需要孩子做出一些離經叛道的事情來強調自我;

總而言之,在孩子教育的道路上對父母來說也是一場自我的修行,讓孩子成長得更好,其實也是父母完美自我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終極課程。以上一點建議希望能對看到的父母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