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逃生2》準備來了,國產密室片可以這樣拍

2021-09-11     8分電影

原標題:《密室逃生2》準備來了,國產密室片可以這樣拍

《007:無暇赴死》領銜新一批引進片進入中國市場。

其中,《密室逃生2》也有望過審上映。

2019年的《密室逃生》創造了密室類電影的又一次成功。僅僅900萬美元的成功,在能全球拿到超過1.55億的票房,片方索尼影業自然是迅速給續集開綠燈,並且增加更多成本。

《密室逃生2》已經在暑期登陸了北美等多個市場,即便在影市的復甦期,全球也已經拿到了4489萬票房,基本能收回1500萬的預算。

密室類電影一直有著低成本致勝的優良傳統,因為絕大多數的戲份都在室內進行,而不用出外景。

而隨著全球密室逃脫遊戲的盛行,這個系列也成功結合流行元素,重新為密室片打開了新的窗口。

在中國,《密室逃生》拿到了2.32億人民幣票房。對於一部小成本,又沒有大明星,大特效的引進片來說,已經是巨大的成功。

要知道,李安導演,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雙子殺手》,同年也是2.36億而已。

無疑,能成為黑馬,和國內包括劇本殺在內的密室遊戲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日常娛樂有關。這種新型娛樂模式和電影一樣,都能提供沉浸式的體驗。

而比起電影更具優勢的是,密室遊戲不僅可以讓人參與進去,不只是作為旁觀者,而且有著社交功能。玩完一個遊戲出來,指不定就能擺脫單身。

甚至有分析認為,這些新興娛樂在搶影院的生意。

電影要想反擊,那就必須拿出看家本領。

那就是看得觀眾心跳加速,目瞪口呆,久久不能平息的好作品。

《密室逃生》系列其實遠還沒有達到密室片的極限,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限制較大的題材是越來越難拍,現在好像不加點科幻元素,故事都不知道怎麼圓。

但這並不意味著新的時代不能擁有一部《電鋸驚魂》式的經典。

只要電影創作者能夠保持激情與活力。

對於中國電影亦然。

新興娛樂產業的崛起,未必就是威脅,反倒是可以借力打力。

比如像《密室逃生》一樣,將密室遊戲可以利用的特點,融入到電影當中。

如果能有足夠優秀的作品,又何必擔心觀眾不願意買票呢。

而且電影票再怎麼漲價,也要比密室類遊戲更便宜。

那麼如何拍出好作品,就完全可以參考《密室逃生》是憑什麼樣的內容成功的。

緊迫感

除非是那種非常高端,造價不菲的門店,玩密室遊戲通常的一個不足是,外部環境很難讓玩家百分之百投入其中,即便是如今風靡的劇本殺,讓玩家直接扮演一個角色。

因為玩家的始終很清楚地知道,遊戲是假的,失敗了也就失敗了,時間限制也不會真的像籃球比賽一樣,一分一秒驚心動魄。

這便是電影可以做到的,帶領觀眾投身到故事中,即便觀眾知道那是假的,也能有莫名的緊迫感。

因為優秀的作品總能讓觀眾移情於角色,當角色深陷困境,觀眾會為角色感到擔憂,逐漸感同身受。

就算是突然看到一個人身陷絕境,也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好奇。

就像《密室逃生》的開場戲。

一個男生正在玩密室逃脫遊戲,但他要迫切地找到出口密碼,因為身後的奪命機關正在向他步步逼近。

那麼,一個懸念就來了,他能否逃出生天?

《密室逃生》在製造緊迫感方面非常成功。

編劇的精心設計,導演的調度把控,令到每一場戲都張力十足。

而且「最後一秒營救」的設計很少重複。

第一關不但會被熱死,直到最後幾秒才知道,居然還會被燒死;

第二關看似沒有時間限制,但一直不解謎就會被凍死;

第三關也沒有時鐘,但會因為地面空間不斷縮小,最終體力不支摔死;

第四關就是比較傳統的到時間被毒死;

第五關則是把人類逼入極限,痛苦地暈死,而且還只留了一人份的解藥;

第六關也比較傳統,也就是呼應序幕,逃不出去就會被壓死。

加上出色的劇情節奏,就能夠讓觀眾只需要坐在椅子上,就能體驗到緊張刺激的快感。

這便是國產密室片必須做到的一個基礎。

角色

能夠營造出緊迫感,讓觀眾一路保持高度集中,不忍離開座位上廁所,在這之後,就得深入到電影的一個核心。

那就是角色。

《密室逃生》用了一個很笨的方法,那就是首先讓每一個主要角色有鮮明的特徵。

注意,是特徵,不是性格特點。

兩個黑人,一男一女,一個在上班,一個是學生;

兩個白人男性,一老一少,設定都是社會底層,都具有一定的普適性;

一個高玩,唯一戴眼鏡的人,當然看得多密室片的都知道,這種看起來帶節奏的一般會死最快;

一個女神,顏值擔當,也是吸引許多男性觀眾看下去的理由。

然後就是如何介紹他們。

《密室逃生》用了一個很聰明的方法,把他們的前史融入到解密遊戲,變成劇情的一個重要懸念。

這樣,開場無需太浪費時間,只要簡單說明他們的日常和生活狀態,以及初步的一些性格塑造。

不算序幕,僅僅花了10分鐘左右的時間,6位角色就聚在一起,開始進入主題了。

隨著遊戲的進行,他們的個性進一步得到展示。

而揭示角色前史的時候,影片也避免了一個愚蠢的錯誤。

那就是過度運用閃回,打亂劇情節奏。

當觀眾看得正緊張的時候,突然來了一段回憶,雖然是加強了角色塑造,但犧牲了觀賞性,有些得不償失。

《密室逃生》也用了閃回,不過每個人的閃回都只是幾秒鐘的片段,不干擾節奏的同時,還能加強懸念。

到正式揭示角色前史的時候,只需要台詞解釋,觀眾便豁然開朗。

不濫用「人性」

密室片很慣用的一個主題表達就是,在極端環境中,人性的黑暗會暴露無疑。

同年的《飢餓站台》就是,因為新鮮的腦洞而吸引了不少的關注,不過太過老套的議題,以及太過於明顯的社會隱喻,令到這部密室佳作差了些火候。

《密室逃生》固然也有老套的地方,那就是世界觀設定還是幕後大佬抓人來玩遊戲的一套,如果最後反轉,變成真的只是一場密室遊戲,對,就像《心理遊戲》那樣,說不定會有更高的口碑。

但有一個比較值得稱讚的地方是,劇情沒有濫用人性。

沒有讓被困的幾個人一下子就變得很自私,然後各種矛盾衝突。

女神阿曼達給了期待人性之惡占據主導的「小丑們」一記重拳,一開始幾個人是比較團結的。

當然是有在鋪墊有人其實是利己主義者。

到了中段小黑妹學霸和其他人產生矛盾,也不是人性之惡在作祟,而是她有不同的想法罷了。

當然人性醜惡的部分還是有的。

這幾乎是密室片的統一議題。

但它沒有強加在每一個角色的身上,而是通過鋪墊,慢慢把自私自利的本性給逼出來。

正常人都想成為正義英雄的,但是到了極端情況,情況便會發生變化。

就好像塑造一個反派角色,無緣無故變得很快,只會是臉譜化的存在;

而展示一個黑化的過程,角色便有了人性化的一面。

總結起來就是,氛圍節奏做到位,角色塑造恰到好處,主題不要太老套,能做到這三點,哪怕是網大,也至少是一部及格水準的作品。

與其跟風早已泛濫的綜藝真人秀,不如嘗試用電影的方式創造突破。

一旦突破,那便是開創者,而非跟屁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89291364_64643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