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論者堅持說,阿巴亥被殉葬是皇太極矯詔的結果,目的就是為了打壓競爭對手多爾袞。皇太極卻高呼冤枉:讓她殉葬是阿瑪的遺令,誰讓她跟大哥代善不清不楚呢?
阿巴亥是女真族烏拉部首領滿泰的女兒、布占泰的侄女,是個天生的小美人胚子(饒丰姿)。
大明萬曆二十四年,滿泰乾了一件極不光彩的事,這夥計竟然姦污婦女,結果被人刺殺了。時年才6歲的阿巴亥成了沒爹的孤兒,於是便由叔叔布占泰收養。
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滅了女真四部之一的哈達部。兔死狐悲,為了烏拉部的生存,布占泰被迫將11歲的阿巴亥送到了努爾哈赤的懷抱中。
努爾哈赤時年42歲了,身邊大小老婆七八個,個個都是豪門之女。一個小黃毛丫頭,嫁到這樣的家庭里,不被玩死才怪。
然而,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努爾哈赤被這個小丫頭搞得五迷三道,第二年就冊封她為大妃了。
後來者居上,阿巴亥的恩寵壓過了所有的女人們,還一連給努爾哈赤生下三子一女,成為生育最多的一個女人。
政治婚姻,女人的恩寵程度往往取決於娘家的地位,可是即便布占泰與努爾哈赤反目、烏拉部被滅,阿巴亥的地位卻始終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
阿巴亥的三個兒子中,阿濟格和多鐸早早地成了旗主,而另一個兒子多爾袞就是努爾哈赤心目中的繼承人。
事實上,努爾哈赤臨終前,唯一召見的女人就是阿巴亥。因此推論,所謂讓阿巴亥殉葬的「大汗遺命」一定是偽造的。
誰有這個能力偽造遺令呢?當然是皇太極,阿巴亥的死,最大的受益人就是他。因為失去了阿巴亥的庇護,多爾袞毫無懸念地在儲位之爭中輸給了皇太極。
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我們仔細梳理細節,就應該不難得出相反的結論:皇太極沒撒謊,讓阿巴亥殉葬的就是努爾哈赤。
多爾袞不可能是努爾哈赤中意的接班人
大多數人都認為,努爾哈赤心目中的繼承人是多爾袞,甚至說努爾哈赤臨終前有遺詔,只是被皇太極銷毀了。這種猜測能成立嗎?我個人認為一丁點的可能性都沒有。
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才14歲。女真人是一個崇尚戰功的民族,作為可汗,他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戰功,而那時候的多爾袞連戰場都沒去過,怎麼可能服眾?
事實上,多爾袞在努爾哈赤心目中的地位還不如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
天命元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爾哈赤舉辦稱汗大典,在這場女真人最重要的儀式中,阿濟格和多鐸分別以第六和第七的排位來給父親行大禮,而多爾袞連參拜的資格都沒有。
這種情況絕不是個案,根據實錄記載,那時候重大的場合,幾乎不見多爾袞的蹤影,相反比他小兩歲的多鐸卻經常出席。
天命十一年(1626年),阿濟格和多鐸同時被冊封為貝勒,分別掌管正黃旗和鑲黃旗,而多爾袞卻兩手空空。請問這是接班人該有的樣子嗎?
努爾哈赤不是暴斃,他有足夠的時間交代後事,假如他心目中的繼承人是多爾袞,就一定會用最穩妥的方式將這個決定公布於世,而不是隻字未提。
後人對努爾哈赤不留傳位詔書多有猜測,主流的觀點認為,那時候女真人的繼承制度採取的是推選制度,而不是前任可汗指定接班人。
也就是說,誰當接班人,努爾哈赤說了不算,得有幾位旗主貝勒共同議定,因此他沒必要留下傳位詔書。
這就說明,努爾哈赤不可能存在為多爾袞謀求儲位的舉動,多爾袞也從來就不是皇太極的競爭對手,皇太極也不可能因此逼殺阿巴亥。
皇太極做不到矯詔逼阿巴亥殉葬
傳說中,皇太極毀掉了傳位遺詔,並矯詔逼阿巴亥殉葬,由此掃清了他登基中所有障礙,其實這是無稽之談,皇太極根本做不到。
當時有資格競爭汗位的其實有四位,分別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
代善是努爾哈赤的嫡次子(長子褚英被殺),是努爾哈赤子侄輩中戰功最卓著的一個,擁有正紅、鑲紅兩旗,是默認的繼承人。
代善曾經被廢黜繼承人資格,後又被恢復身份。代善的兒子們個個實力超群,是左右儲位歸屬的最強勢力。
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鑲藍旗旗主。阿敏一向野心勃勃,曾經試圖割地自立,還有兩位實力派的弟弟齋桑古和濟爾哈朗的支持,實力不容小覷。
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生母是第二大福晉富察氏,正藍旗旗主。這傢伙為了拍父親的馬屁,曾經親手殺了生母。
莽古爾泰一點不隱瞞爭儲的野心,長期與皇太極為敵,皇太極登基後的第五年,他曾經策劃了毒殺皇太極的「鴻門宴」。
此外,作為「四小貝勒」之一的阿濟格也具備爭奪儲位的實力。
面對四位競爭者,皇太極並沒有絕對的優勢,他之所以最終勝出,其實是其他幾位候選人都遭遇了強大的反對聲音,是各方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
在這種格局下,所有人的眼睛都睜得大大的,皇太極既不可能與毫無競爭力的多爾袞較勁,更不可能一手遮天,矯詔殺害阿巴亥。
阿巴亥殉葬對皇太極爭位沒有任何幫助
如果冷靜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阿巴亥雖然身為大妃,其實根本無力左右繼承人的歸屬問題,皇太極對她下手純屬多餘。
後人總是對皇帝的女人們感興趣,總以為受寵的女人可以憑藉身份優勢左右大局,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大多數時候只是虛構的情節。
前面我們講過,女真的汗位繼承要由旗主貝勒共議,大妃雖然尊貴,但毫無實權。這些貝勒誰都不是善茬,利益當前,誰能聽任一個沒有權勢的女人擺布?
既然阿巴亥對大局無關緊要,皇太極為何要逼殺她呢?這豈不是給競爭對手製造口實?事實上,如果我是皇太極,寧可多花一點時間與費揚古、額亦都等軍功耆老家族勾兌,都不會在阿巴亥身上瞎耽誤工夫。
我請大家再留意一個細節:努爾哈赤於八月十一日駕崩,第二天阿巴亥就被賜死了,而儲位之爭扯了十幾天,到當月底才塵埃落定。
皇太極有可能在自己還沒被確認接班的情況下,就草率地逼殺阿巴亥嗎?萬一他落選,豈不是為他人做嫁衣?
賜死阿巴亥時,所有的貝勒都在場,甚至包括了她的親兒子阿濟格和多鐸。假如有疑點,身為「四小貝勒」的阿濟格和多鐸為何不發聲?事實上,即便後來多爾袞掌權,也從來沒有說母親是被逼死的。
這些證據足以表明,阿巴亥之死沒有任何陰謀,一定是奉了努爾哈赤的遺命行事。那麼,努爾哈赤為何要逼心愛的女人給他殉葬呢?
相愛相殺,努爾哈赤早就想除掉阿巴亥了
我們要回到阿巴亥身上,探究一下她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女人。
首先,阿巴亥長得很漂亮,這是她獲得努爾哈赤寵幸的最主要原因。但請注意,努爾哈赤不是昏庸之主,女人對他來說永遠是附屬品,生活的調味品,而不是主導者。
其次,阿巴亥「心懷嫉妒、有機變」,大白話說就是鬼心眼多,活絡,嫉妒心極強,擅長偽裝。
「有機變」不算壞事,尤其是在處理內部矛盾時,它往往是一劑必不可少的靈丹妙藥。對努爾哈赤這位老人家來說,有這麼機靈的丫頭在身邊,也算是一幅風景。
可是如果跟嫉妒心勾連在一起,這份「機變」就很可怕了,好在努爾哈赤不糊塗,「終為帝之明所制」。一個「制」字,很清晰地表達了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提防,甚至厭惡。
天命十五年(1620年)發生的一件事,點燃了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怒火。
這年三月,兩位庶妻德因澤和阿濟根向努爾哈赤告狀:阿巴亥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去大貝勒代善府上,他們倆還在聚會中眉來眼去,很不檢點。
這件事被很多人認為是皇太極搞鬼,其實站不住腳,因為後來給努爾哈赤殉葬的人當中,就有德因澤和阿濟根。假如她們是皇太極的人,皇太極一定會出手相救,否則二人一定會以魚死網破的態度說出真相。
本來女真人有收繼婚姻的習俗,爹死了,兒子可以娶了老爸的小妾,努爾哈赤也曾經表達過將阿巴亥託付給代善的意思。
可問題是,這玩意兒不能打提前量,努爾哈赤還活著呢,你們就勾勾搭搭成何體統?
於是努爾哈赤怒了,代善因此被廢了繼承人資格,而阿巴亥則被軟禁於小木屋,過了一年多的半囚徒生活。
當然,家醜不可外揚,努爾哈赤不能公開這個理由,而是抓住阿巴亥私藏金銀的把柄,以經濟問題為藉口處置了她。
這樣一個女人,如果你是努爾哈赤,會對他什麼態度呢?愛恨交加嘛,她的美貌、她的鬼精靈,讓老男人努爾哈赤離不開,她的不守規矩又讓努爾哈赤深深厭惡。
那麼,努爾哈赤會讓她在自己死後興風作浪嗎?會讓她給自己製造緋聞嗎?那怎麼辦?帶走她唄。
多爾袞的經歷干擾了人們的正確判斷
您可能會問,既然事實這麼清楚,為何後人總認為這其中有陰謀呢?
這都是多爾袞帶來的麻煩,這個當初不起眼的毛孩子,在皇太極時期迅速崛起,成了滿清第一實力派。尤其是在擁立順治帝後,他一手遮天。
那段時間,多爾袞篡改了大量的實錄,將自己塑造成了一位被皇太極奪了皇位的受害者。
多爾袞是滿清入關的第一功臣,死後卻被順治帝掘墓毀屍,這很容易引發人們的同情,因此他所編造的內容更容易讓人們接受。
綜上所述,我個人堅持認為,阿巴亥被殉葬不是皇太極搞鬼,它就是努爾哈赤的遺令。阿巴亥的結局也怨不得別人,她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