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籃高手》的消費效應

2023-04-25   話娛

原標題:《灌籃高手》的消費效應

文/魔音甜菜 來源/壹娛觀察

中國30+動漫迷迎來了最瘋狂的日子,他們這幾天不斷衝進電影院,去追尋那份夾雜著熱血、懵懂的青春記憶。

有人特意穿上10號櫻木花道球衣進入影院,一群兄弟們結伴去往人頭攢動的零點場,更多的籃球博主們演繹著動畫里的各種名場面,在經典BGM的配樂下,這些場面在短視頻平台上迅速流竄、廣為傳播。

數據更加直觀,《灌籃高手》零點場票房打破近三年記錄,預售票房破億,上映5天,目前票房逼近4億,最終票房有望超越《鈴芽之旅》或刷新引進動畫電影在中國市場的最終票房紀錄。

從細節觀影氣氛到宏觀市場數據,這部《灌籃高手》劇場版仿若向我們證明著, 那個經典的電影消費時代並沒有消失:要知道,上一次零點場的人流涌動還是2019年暑期上映的《復仇者聯盟4》,男生們也在購物平台上將正版版權周邊買脫銷了,而那些與電影有關社交媒體話題更是一股抵擋不住的傳播潮……

《灌籃高手》劇場版

讓人們重新聚眾討論電影、消費周邊、創作內容,是這部《灌籃高手》帶來的價值和意義,在過往歷經生活的兵荒馬亂以及短視頻的無堅不摧,市場對於電影的信心一度低靡,這部電影的中國市場表現, 讓市場再度確信,電影仍屬於大眾的主流文化消費內容。

儘管在內容上,影片在上映後也迎來了口碑分化,衍生品周邊消費的供給也顯然沒有做好準備,但《灌籃高手》依然是2023年年度值得關注的文化消費事件——這是一部反情懷的作者電影,一個在國內未準備好的IP運營,引發的一場屬於中國市場的遲到的銀幕狂歡。

一場「遲到」的銀幕狂歡

《灌籃高手》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上個世紀90年代,《奧特曼》《七龍珠》《寵物小精靈》《海賊王》等一大批日本動畫引入中國播映,這些都成為80後90後的成長註腳,這批動漫代表了一個創意蓬勃發展的動漫國度,也代表著兩個國家間不斷拓展的文化交流,更重要的則是,這些作品帶給觀眾的成長。

《灌籃高手》不是其中特別的一部,它是以以籃球這項運動為主的有關青春、熱血與成長,台詞「教練,我想打籃球」,那首經典BGM《直到世界盡頭》更是流傳廣泛。

但這部作品又是最特別的一部。

柯南、哆啦A夢這些日漫早已是大銀幕常客,每年都會有劇場版上映,而距離動畫完結時的那句「我們全國大賽見」,如今這部上映的電影版已時隔26年,也就是說當年的青少年粉絲如今大多成為了中年人群。

《灌籃高手》劇照

事實上,不是《灌籃高手》所屬東映動畫不想早點推出大電影版本, 而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電影的策劃團隊都需要用創意和製作樣片來「搞定」原著漫畫作者井上雄彥。

據電影製片人松井俊之接受採訪時稱,當2012年製片組以為第二版樣片就能打造一個驚天動地影片感覺時,井上雄彥的答案是NO,「最大的問題時角色不生動,沒有那些傢伙是生活在那裡的感覺」。

自2009年開始再至少4份樣片被否決之後,所有製作人員帶著的一個共同意識是,「製作出井上老師想看的東西等於觀眾想看的東西」。直到2014年井上雄彥應允負責腳本和監督工作(導演職位)之後,電影2015年才啟動了構思腳本的工作。

歷經多年打磨,這部作品在2022年12月率先在日本上映,拿下130億日元(約等於6.6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績,破下多項紀錄。五個月之後,這部作品正式同中國觀眾見面,打出了「我們全國大賽見」這句響亮的口號。

如果說《鈴芽之旅》是給少男少女們看的,那麼這部《灌籃高手》的核心受眾無疑是越過青春的中年男人們,燈塔專業版想看人數顯示,《灌籃高手》男性占比達到57.0%,年齡受眾中排第一的則則是30-34歲端,占比29.5%。

圖源:燈塔專業版

豆瓣上有超過12萬人為《灌籃高手》打出了9.1分的「非理性」高分,排名靠前的全都是緬懷青春的感嘆,在短視頻社交平台上,全都是一眾中年男人們一起穿上湘北紅色隊服的視頻,非常具有儀式感。《灌籃高手》劇場版是一部遲到的銀幕作品,但絲毫不影響這一票粉絲們去影院致敬曾經的年少時光。

一次未準備好的IP運營

作為一部經典的體育運動題材,加之其粉絲大多為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男性消費者,雖然男性不易消費衝動,但對於情懷和收藏,他們還是會義無反顧, 造就了這部《灌籃高手》大電影在周邊衍生品領域擁有者巨大的發揮空間。

據悉,影片出品方與版權方日本東映動畫在電影上映當天於天貓旗艦店首發上線了10款《灌籃高手》周邊限量新品,其中包括湘北高中手辦、湘北隊服球衣、棒球帽等,其中10號櫻木花道、11號流川楓的球衣(499元每套)最受歡迎,部分手辦出現斷貨情況。

《灌籃高手》周邊

相關周邊在二手平台也迎來交易高峰,另外,在小紅書等社區,漫迷們也相繼曬出了收藏的電影物料和周邊收藏。

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稱,僅作為電影產品製作方的天岸創奇文化,負責製作影片的宣發物料和特典產品,例如影院票根、毛巾、衣服、護腕、爆米花桶等,投入幾百萬元製作的電影周邊僅一兩天就賣空了,這讓天岸創奇文化很遺憾一開始就沒有做更大的投入。

一位衍生品從業者告訴 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此次《灌籃高手》的周邊售賣還是低估了中國粉絲們的熱情,他表示《灌籃高手》極強的粉絲效應本可去嘗試更豐富的IP運營,「例如做IP展覽,甚至同球鞋潮流平台打造嘉年華都是可以的,如果放在未來去嘗試,也是可以的」。

淘寶截圖

事實上作為漫畫業最發達的國度,日本也是在動漫IP開發和運營領域有著嚴格規章和行業經驗的國家。此次,作為動畫出品方和版權方東映動畫在中國的IP開發,顯然保持著一個更加保守的態度,並沒有開放IP聯合運營的權益。

或許未來會有不同。

東映動畫天貓旗艦店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中國的《灌籃高手》消費勢力在這部電影中逐漸興起, 「未來會結合中國潮玩生產供應的優勢,開發更多價格親民、品類多元、面向國內消費者的授權產品」。

一部反情懷的作者創作

越過火熱的零點場,有關《灌籃高手》的負面評價也隨之而來, 部分日漫迷認為過去經典的情節或元素在這部電影中不見了。

例如經典BGM一個也沒有,為什麼主角是宮城良田,而不是更受歡迎的流川楓或者櫻木花道,赤木晴子為什麼戲份這麼少。

從粉絲角度而言,這些負面評價是有道理的,一部分粉絲因為電影沒有激起更熱血的情愫,從而影響了電影路人口碑的發酵,至而影響到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這的確不是專為情懷製作的粉絲電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反高潮」製作,但這又著著實實地是一部「井上雄彥製作」電影。

豆瓣截圖

作者將在動漫中戲份更少的宮城良田,在劇場版里豐富了其血肉,而在籃球場上,打後衛的宮城良田更像一個個普通的大眾,不是天才的櫻木花道,也不是各方面條件更好的流川楓。

電影版本是井上雄彥一次執拗的創作,不純粹滿足粉絲,作者更想將鏡頭對準那個最不起眼的球員。

除去主角設定引發的討論,影片另一個3D轉2D的技術製作也引發的討論潮,一部分人看來最終呈現的二維視覺很奇怪,的確不同於日漫以往的感覺。

然而,這或許是《灌籃高手》這部電影最令人稱道的地方所在。

事實上,《灌籃高手》電影版採用了專業籃球遠動員的動作捕捉來呈現運動場景, 用CG技術最終轉為2D作畫,讓這部電影在籃球運動場景上,更加逼近真實運動呈現,這也是大電影在運動場景上,不同於TV版過於誇張、反地球物理設定,從而擁有著更真實運動感。

《灌籃高手》劇場版

儘管不受部分粉絲待見,但這部電影一定會受到籃球參與者的肯定。例如影片中的最後一球,就讓人聯想到了1997年總決賽第六戰喬丹面臨包夾,傳球給科爾完成2分絕殺的名場面。

在創作領域,這部由原著作者井上雄彥創作的電影,事實上也引發了國內的部分討論—— 為什麼我們的一部分原著作品,更多的不會交給更懂自己作品的創作者呢,《灌籃高手》的這種創作制是否更值得提倡呢?

這或許只能交由市場去協調。

但這部反情懷創作的影片至少沒有將事情變得更差。

儘管沒能激發出更廣泛的粉絲熱情,讓影片達到更好的市場成績,其依然大機率會成為中國市場最賣座的日影。

而整個四月份電影大盤,就是由《灌籃高手》和另一部日漫《鈴芽之旅》撐起來的,在好萊塢大片愈加保守創作,以及華語一眾影片沒能掀起市場浪花時,是這兩部作品撐起了華語電影市場,一絲絲緩解了今年整個票房KPI成績。

《鈴芽之旅》劇照

最後一個問題在於,在日本、韓國和中國市場都取得不錯成績的《灌籃高手》,如果有生之年還有下一部,其電影的內容方向和IP運營都會做改變嗎?至少,這幾個市場的表現已經證明了,曾經那個陪伴一代人成長的動漫,依然能掀起動漫迷們足夠大的熱情。

《灌籃高手》依然擁有著足夠大的影響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