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避免老人對孩子寵愛縱容
—— 為什麼祖父母的「疼愛」
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
作者|朱永新
來源|朱永新觀察
心靈美與外表美哪個更重要?
讀與思(8月6日)
健康和與人相處的能力要比外表美更重要。不用說,外表美有其價值;相對於醜陋的外表,我們更欲求美麗的外表。不過,我們在對生活進行理性的規劃時,不能把一種價值和其餘的價值隔離開來,也不能把這種價值提升為最高目標。對於外表美,自然也應作如是觀。一個人的外表美,並不足於使他過上理性的和善的生活。——(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頁。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外貌,也是影響兒童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毫無疑問,長得漂亮、外貌美在日常生活中會得到更多的關注與好感。心理學家蘭德和賽格爾曾經讓實驗組和對照組讀同樣的文章,實驗組閱讀的文章附有作者的照片,對照組只讀沒有附照片的文章。結果是實驗組對漂亮作者的文章相對評價較高,對照組的評價則比較公正客觀。甚至在法庭上給犯人判刑時也出現類似現象,對於罪行相同的盜竊犯,外貌漂亮的平均被判刑2.8年,不漂亮的平均被判5.2年。但對於詐騙犯判刑卻情況相反,越漂亮的詐騙犯判刑越重。因為人們認為他們依靠外貌行騙。儘管如此,阿德勒還是堅持認為,長得漂亮雖然是「自然的饋贈」,但是外表美的價值往往被人們過於誇大了。實際上,「健康和與人相處的能力要比外表美更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人的外貌更多受遺傳的影響,雖然現代社會有所謂的「整容」,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外貌在一定程度上是難以改變的,而人的內在的素養是可以改變的。外表美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會有所「沾光」,但是在一個真正的熟人社會,外表美並不足於使人們「過上理性的和善的生活」。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外表美和心靈美都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在對自我肯定的基礎上引發的積極自我感受。西南大學心理學系楊娟教授團隊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術記錄了人的大腦神經活動後發現,總體而言,心靈美比外表美的讚美讓大腦更加「開心」,心靈醜比外表丑的批評會讓大腦更難以接受。當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外貌的時候,我們不妨用心改變我們的品格和氣質,成為一個受人歡迎和尊敬的人。
朱永新:父母如何對待學業成績不好的孩子?——沒有不可救藥的孩子
為什麼祖父母的「疼愛」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
讀與思(8月5日)
我們經常發現,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大多曾是祖父或祖母的「最愛」。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祖父母的「疼愛」會導致孩子後來的心理疾病。因為所謂「最愛」要麼意味著溺愛縱容,要麼意味著挑起孩子間的相互競爭或相互妒忌。許多孩子會對自己說,「我是祖父的最愛」,這樣,他們一旦不是其他人的「最愛」時,就會感到受傷害。——(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頁。
祖父母對孩子的過分「疼愛」,為什麼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阿德勒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在治療和諮詢的過程中發現,許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曾經都是祖父或祖母的「最愛」。按道理說,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愛的,但是正確的愛是智慧愛,是有理性有底線有邊界的愛,而不是無原則無底線無條件的寵愛和溺愛,這樣的愛容易導致孩子把愛視為理所當然,視為只有自己獨自享受的「專利」,當發現其他孩子得到了老師、父母和同伴更多的愛時,就會頓生醋意,甚至嫉妒與仇恨,或者傷心難過,自怨自艾。所以,一方面,父母和祖輩要防止對孩子的寵愛溺愛,另一方面要讓孩子學會分享愛。
朱永新:長篇累牘的道德說教不會有什麼效果——如果沒有社會情感,人的其他能力也無法得到發展
避免老人對孩子寵愛縱容
讀與思(8月4日)
祖父母總是試圖證明(他們本來卻不必如此去證明自己)他們仍然充滿活力,仍然對這個世界有用。為此,他們總是干預孫子孫女的教育,並用一種災難性的方式去證明自己仍然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即對孩子呵護備至,寵愛縱容。我們當然要應該避免害這些好心的老人的感情。我們應該給予這些老人更多的活動機會,但要讓他們知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長大成人,孩子不應該成為他人的玩物,也不應該把他們牽扯進家庭的糾紛里。——(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頁。
許多老年人都會自嘲:沒有孫子想孫子,有了孫子自己當孫子。老年人對於孫子孫女的溺愛縱容,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一方面,是許多老年人將自己對子女的虧欠彌補在了孫子孫女身上。因為在年輕時他們同樣也沒有時間和精力陪伴教育孩子,或者對孩子過於要求嚴厲,於是對待孫輩時就會寵愛有加。二是許多老年人覺得孫子孫女做事情慢慢吞吞、磨磨蹭蹭,乾脆就越俎代庖,喂他們吃飯,幫他們做事情。結果,往往導致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不會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依賴性很強,同時,不太注意別人的感受,我行我素。阿德勒將老人寵愛縱容孩子的深層動機歸結為他們的自卑感,即認為老年人由於身體的衰老、個體社會價值的逐漸喪失而產生的自卑感,他們無法通過社會活動和職場工作體現自己的價值,也很難在家庭中收穫成功與讚許,但是在滿足了孫子孫女的要求後,他們就能夠獲得被崇拜、被需要的價值感,滿足了自己的自尊心和優越感,所以,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寵愛或者縱容孩子。當然,這不是唯一的原因,老年人寵愛孫輩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而且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原因。阿德勒特別指出,作為年輕的父母親,在發現自己的父母寵愛縱容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避免當著孩子面產生直接的對立和爭吵,如果父母與老人因為意見不一致而爭論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孩子卷進去」,而是要細心耐心地跟老人商量溝通,討論交流如何用更好的辦法幫助孩子成長。共識凝聚力量,教育理念一致了,自然能夠尋找到合適的方法。同時,要鼓勵老人用更多的時間參與社會活動和公益活動,更多的運動、旅遊等,自己則要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不要對祖父母過度依戀依賴。
朱永新:學校是家庭教育問題的「顯示器」——兒童進入學校時遭遇失敗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不應該把仍然充滿活力的老人晾在一邊
讀與思(8月3日)
祖父母的處境在我們這個時代有點悲劇色彩。隨著年歲增長,他們本該有更多的拓展空間,應該有更多的事務和興趣。不過,我們的時代卻完全相反。老人感到被社會拋棄,被晾在一邊,待在角落裡。這非常可惜,因為這些人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如果有更多的工作和奮鬥機會,毫無疑問,他們會更幸福,更快樂。我們不應該建議一個60歲、70歲、或80歲的人從自己的事業上退下來。繼續他的事業顯然要比改變他一生的計劃要容易的多。不過,由於錯誤的社會風俗,我們卻把那些仍然充滿活力的老人晾在一邊,束之高閣。我們不再給他們繼續表現自我的機會。這樣會產生什麼結果呢?我們對待老人的錯誤便殃及孩子。——(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141頁。
應該承認,100多年前阿德勒關於老年人的認識是非常深刻而且很有遠見卓識的。國際上,60周歲以上的人被界定為老年人。我國也將老年人的年齡起點設置在60周歲。過去是「人生七十古來稀」,10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人均期望壽命只有35歲。現在則是「人生七十不稀奇」,平均壽命已經超過了77歲。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8.7%。這相當於,中國每10人當中,就有將近2位老年人。據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種種趨勢表明,老年人結構性的增加,正在改變中國人口發展的明天。長久以來,人們都把老年人作為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把他們視為純粹的消耗者和被供養者,而忽略他們參與發展的努力和貢獻。社會的認知、政策的著力點,也更多放在對老年人的保障、服務方面。阿德勒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因為這些人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如果給他們更多的工作和奮鬥機會,「他們會更幸福,更快樂」。事實證明,老年人固然需要「老有所養」,我們的確要照顧好、服務好老年群體中身體條件較差、經濟條件較差的那部分人,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難有人幫;但是,老年人同樣需要「老有所為」。我曾經看到日本一名90歲老奶奶獲吉尼斯認證成為「世界最高齡辦公室文員」的故事, 這位老奶奶不僅能熟練使用辦公軟體,還是社交平台高手,她在一家公司負責會計和總務長達64年。所以,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逐步推進,老年人越來越能夠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群體,向後代、向社會賡續他們的知識、技能、文化、精神,創造屬於全社會的共同價值。也就是說,隨著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的人力資源開發和使用已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如果我們不能夠用好這個資源,不僅是社會財富的損失,也是老年人自身的遺憾。
朱永新:同樣的環境為什麼塑造出不同的人?——問題兒童三種基本的處境
不要把動物當做玩具
讀與思(8月2日)
順便指出,還要教育孩子尊重動物,不要把他們當做玩具,而是要把他們視為人類的朋友,教育他們既不要害怕動物,也不要任意驅使和虐待動物。 如果孩子虐待動物,我們可以認為他有欺負弱小的傾向。家裡若有小鳥、小狗和小貓等動物,我們要教育孩子,把他們看做和人類一樣能夠受痛苦的存在。我們可以把孩子學會與動物相處視為他們與人進行社會合作的準備階段。——(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頁。
孩子與動物有一種天然的關係,沒有任何溝通的障礙。從孩子的天性來看,一般都是把動物作為與自己一樣的平等的生命,對於動物是沒有任何傲慢的表現的。小動物往往是孩子們最好的朋友、最忠誠的夥伴,尤其是對那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來說,與小動物在一起時孩子就不會孤獨和寂寞,就會忘掉自己的悲傷和痛苦,從而擁有愉悅的心情。阿德勒之所以特別指出,要教育孩子善待動物、尊重動物,不能夠把動物當做「玩具」,當做隨意擺弄、任意丟棄的東西,而應該視為自己的夥伴和朋友,這是因為有些成年人往往不能夠平等地對待動物,不僅語言輕慢行為粗魯,而且經常懲罰毆打,在他們的影響下,孩子們容易任意驅使和虐待動物。這對於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會產生非常不利的負面影響。所以,在家庭生活和學校教育中,我們要教育孩子尊重動物,「把他們看做和人類一樣能夠受痛苦的存在」,學會與動物成為好朋友。要把孩子學會與動物相處視為他們與人進行社會合作的準備階段,培養孩子與動物之間的良好關係,並且把這種關係有效地遷移到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的關係之中。
朱永新:和孩子們一起玩——探索式的自發學習很重要
朱永新:給孩子這六種幸福更重要——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嗎?
吳非:認識你面對的學生——非常時期,不要逼孩子
好的教育需要發現孩子,重新認識孩子
劉鐵芳:|重新認識兒童:過充分的兒童生活——兒童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什麼?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