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中八個著名的太上皇:一個最快活,兩個半當過俘虜,哪一個活成了笑話?

2023-11-11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史書中八個著名的太上皇:一個最快活,兩個半當過俘虜,哪一個活成了笑話?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發明皇帝稱號二十年後,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於公元前202年出現了,這也是唯一一個沒有在史書中留下名字的太上皇,《史記》和《漢書》都只稱其為「劉太公」。

劉太公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劉家老爺子」,也可以理解為「老劉頭兒」,他的老伴兒「劉媼」,其實就是「劉家老太」或「老劉太太」。

《史記正義》和《史記索隱》說劉太公名煓字執嘉或就叫劉執嘉而無字,都令人難以置信:其一,古人單名雙字起源於王莽改制,春秋秦漢飛貴族一般都無字,比如蕭何韓信都無字,韓國三任相國之後張良字子房;其二,那些正義、索引的解釋原本就很不靠譜,居然說「劉媼夢赤鳥如龍,戲己,生執嘉」,而《史記》又說劉太公親眼看見一條龍趴在劉媼身上。

不管劉太公叫什麼,他都是歷史上最快活的太上皇,咱們今天盤點一下史書中最有名的八位太上皇(太上皇不止八位,咱們只挑這八位最有特點的來說),就會發現另外七位,都沒有劉太公過得快活,也沒他活得通透。

劉太公可能沒有什麼文化,自然也沒有什麼野心,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守著老宅,跟一幫老夥伴曬太陽聊天,兒子劉邦下班後也來湊熱鬧。完全按照沛縣豐邑老家建設並把鄰居全搬來的「新豐」城裡,皆屠販少年,酤酒賣余,鬥雞出局,以此為歡。

劉邦可能有些無賴,但此人絕對孝順,「漢以孝治天下」,就是劉邦留下的傳統,而劉太公,也成了史上第一快樂太上皇。

劉太公做太上皇,屬於坐享其成,他的願望極容易滿足,他的兒子劉邦也極為用心——即使是現在,又有幾個兒子能像劉邦那樣完全滿足老父親的要求?

跟劉太公相比,後世七個太上皇有六個的日子過得都不是很舒心,其中有一個,簡直是連平民百姓都不如。

按照先後順序,我們先列出劉太公之後七個著名太上皇的名單:唐高祖李淵、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明英宗朱祁鎮、清高宗乾隆。

在這七個太上皇中,有兩個當過俘虜,他們就自宋徽宗趙佶和明英宗朱祁鎮,這兩個「北狩皇帝」,當皇帝的時候都不稱職:趙佶的朝堂上有北宋六賊,朱祁鎮的身邊有死太監王振。

趙佶被金兵俘虜的時候,就已經是太上皇了——他把黑鍋甩給兒子趙桓,就是想要輕手利腳離開開封,結果沒想到他兒子撒潑打滾死活不接班,最後哭得暈了過去。

姜還是老的辣,一看兒子哭暈,趙佶當機立斷,馬上命人給他換上龍袍,趙桓醒來一看,自己已經被抬到龍椅上了。

趙佶機關算盡,最後還是沒逃出沾罕(完顏宗翰)的手掌心,於是太上皇趙佶和「今上」趙桓只好一起去北邊打獵了——「北狩」是宋朝和明朝皇帝被俘的委婉說法,其實他們不是打獵,而是自己成了獵物,趙佶趙桓父子就是沾罕獵獲的兩隻肥羊。

「遊獵」的趙佶親眼看見自己的老婆和女兒們被分給金兵金將,居然還有心情寫了很有文采的「謝恩表」:「臣佶言:……曲照煩言,止從近徙;仍敦姻好,尚賜深憐(妻女被凌辱,趙佶居然說成聯姻)。大造難酬,撫躬知幸……回瞻象闕,拜渥澤以馳心;仰戴龍光,感孤情而出涕。臣敢不誓堅晚節,力報深仁?」

面對金人的「厚恩」,趙佶「感激涕零」,最後還真是捨生相報——他最後也沒能活著返回中原。

趙佶沒能返回中原,跟他的好兒子趙構也有關係。事實上那位宋高宗趙構,沒當皇帝之前,也當過金人俘虜,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趙構也算半個被俘的太上皇——他被俘的時候是皇子親王。

也不知是放歸還是逃回,他「建炎南渡」後,沒有過一天安穩日子,最後被嚇得失去了生兒育女能力,最後只好把皇位傳給趙匡胤一脈的養子(趙構這一支屬於趙光義後裔),自己躲進深宮,落得個眼不見心不煩。

趙構因為被金兵嚇出了毛病,所以他的太上皇生活,只能讀書寫字畫畫,還不如唐高祖李淵,還能給當時的皇帝李世民再生好幾個弟弟妹妹。

李淵專心生產,也是無奈之舉:皇位與其說是禪讓,還不如說是被奪。李淵「禪位」給李世民,還是為了多活幾年。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口氣殺掉了李淵的兩個兒子十個孫子,如果李淵「不識相」,尉遲敬德那帶血的長矛就刺過來了。

李世民「開了一個好頭兒」,後世也有樣學樣,誕生了好幾位太上皇,也出了好幾個「隔代結婚」的皇帝:唐高宗李治立父親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娘為皇后,李隆基封兒媳楊玉環為貴妃,最後被好兒子李亨「遙尊」為太上皇,走了高祖爺爺(似乎應該叫太太爺爺)李淵的老路。

李隆基的日子,過得可能還不如李淵。李淵在竇皇后辭世後基本是喜歡誰都行,而李隆基卻對前兒媳楊玉環念念不忘,他的好兒子又不像李世民那樣肯做表面文章,連他的老夥伴高力士都攆走了,所以熱鬧了半輩子的李隆基,晚景十分淒涼。

一般來說,做了太上皇之後,政治生涯基本就結束了,只有那位有兩個年號的明英宗朱祁鎮是個例外,他不但讓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蒙羞,還讓大明功臣于謙蒙冤。

很多人都對大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津津樂道,那是有意忽略了朱祁鎮這個帶著瓦剌兵喊叫大明守關將領開門揖盜的皇帝。在朱祁鎮這裡,應該叫「天子攻國門,君王賣社稷」。

朱祁鎮不肯死,也不肯安心做太上皇,奪門之變後為死太監建廟立碑,對衛國功臣大開殺戒,讓人懷疑他是不是跟也先達成了什麼秘密協議。

劉太公、李淵、李旦、李隆基、趙佶、趙構、朱祁鎮,這七個太上皇中,最沒存在感的太上皇就是李旦了——他對皇位都不感興趣,做太上皇也是有一搭無一搭:他不是當皇帝的料,如果他不禪位,就擺不平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的關係,只好兩手一撒、兩眼一閉,逍遙快活去也。

在這七個太上皇中,快活的劉太公是真快活,李旦眼見骨肉相殘而無可奈何,但是比起其他五位太上皇,他的選擇好像還真無可指摘,而最後一位太上皇乾隆皇帝,可就值得說道說道了——這傢伙做的事情,確實不太地道:禪位不讓位,昏聵不放權。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禪位的時候,腦子已經不太清醒了,但是他既不讓出乾清宮,也不讓出龍椅,於是數千年最怪異的場景出現在清廷:太上皇高居寶座,正皇帝垂手侍立,就像個沒嘴葫蘆,權臣和珅成了實際意義上的「二皇帝」,這個「二皇帝」比「兒皇帝」顒琰還有權。

這八個太上皇,能做到劉太公和李旦那樣洒脫的還真不多:李淵和李隆基很無奈,趙構和趙佶悲催且自私,至於明英宗和清高宗如何評價,那就的有請讀者諸君發表高見了。

在筆者看來,明英宗朱祁鎮和清高宗弘曆,對權力都很留戀,朱祁鎮復辟後大開殺戒,弘曆死賴在乾清宮不走,有些可笑,還有些可鄙,熟悉歷代帝王史的讀者諸君,對此肯定也是感觸頗深:在您看來,哪一位太上皇能像劉太公那樣活得逍遙快活,跟那兩個半當了俘虜的太上皇相比,哪一位太上皇活成了笑話、活得最可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62d120a71f3daabc1b14870701a0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