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VS谷歌:搶占AI「山頭」

2023-04-07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微軟VS谷歌:搶占AI「山頭」

微軟在自然語言處理和語言模型方面表現突出,而谷歌則在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識別方面具備領先地位。在微軟向谷歌的「腹地」搜尋引擎發起進攻的同時,谷歌也向微軟引以為傲的辦公領域進軍。

美國矽谷只占美國國土面積的萬分之五,卻創造了無數的商業神話。在這裡,大約每10天便有一家公司上市,美國前100強的公司中,矽谷占了近四成。即使這樣,一眾公司在與微軟幾十年的競爭中,一直處於下風,從蘋果到太陽,再到Novell和網景公司,一個個被微軟後來居上,直到Google的出現,雙方在搜索、在線辦公、AI等領域展開了全面的角逐,尤其是AI領域。

2017年,谷歌和微軟不約而同地將發展的重點轉向AI。谷歌的發展戰略從「人工智慧優先」(AI First)全面轉向了「獨有人工智慧」(AI Only);微軟的發展戰略則是「AI重新定義一切」(AI Redefine All)。

不過,隨著微軟投資的OpenAI推出ChatGPT以及於近日GPT-4多模態預訓練大模型的發布,這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逐漸明朗,谷歌正在逐漸落入下風。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隨著GPT-4的發布,微軟在AI領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谷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微軟將在所有領域都對谷歌造成衝擊。目前,微軟和谷歌在不同領域的AI技術研究和應用都有所側重。微軟在自然語言處理和語言模型方面表現突出,而谷歌則在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識別方面具備領先地位。因此,微軟可能會在自然語言處理、文本生成、語音識別等領域對谷歌產生衝擊,而在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別、自動駕駛等領域可能仍需要進一步發展。

01

導火線:ChatGPT

「總的來看,人工智慧將是這十年中最大的事情,將改變我們的世界。」比爾·蓋茨在一次訪談中說道。而微軟與谷歌誰將是這十年中的主角還沒有定論。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的上線讓OpenAI一炮而紅,上線5天,ChatGPT的用戶就突破100萬。

ChatGPT的快速走紅,也讓其背後的金主微軟站在了全球的聚光燈下,一時間風光無兩。

僅僅四個月後,3月15日凌晨,OpenAI發布了多模態預訓練大模型GPT-4,相較於此前大火的ChatGPT,GPT-4在功能上再次實現了飛躍式提升:強化了圖片輸入和識別能力;文字輸入限制提升至2.5萬字;回答準確性顯著提高;能夠生成歌詞、創意文本,實現風格變化。

OpenAI稱,GPT-4在各種專業學術基準上有著人類水平的表現。

GPT模型的大火或許讓微軟都始料不及。微軟與OpenAI的合作始於2019年,當時微軟向OpenAI投資了10億美元。但主要是為了讓Azure成為獨家合作夥伴,並發展Azure硬體和軟體以支持大規模AI系統。

Co-Found智庫秘書長張新原對記者分析,ChatGPT之所以如此火爆,原因是自然語義和對話式搜索功能使得它可以更精準地獲取相關信息,更人性化的對話語言和內容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的互動體驗。另外ChatGPT還可以通過更為複雜和精準的算法進行深度學習和訓練人機之間的對話,高度模擬真實的人類對話,從而使其更貼近人性化,更容易被用戶所接受。

作為微軟的直接競爭對手,谷歌快速做出「反擊」。在GPT-4發布會後,谷歌宣布開放大規模語言模型PaLM的API接口,並推出面向開發者的工具MakerSuite。

實際上,這已不是谷歌第一次做出反擊。2月8日晚間,谷歌舉行了「Google presents:Live from Paris」大會,向外界正式披露自家聊天機器人產品Bard,儘管市面上ChatGTP的競品眾多,但出身谷歌的Bard被視為最有利的挑戰者。

在預熱中,谷歌方面表示,Bard是一項實驗性對話式AI服務,由LaMDA模型提供支持。Bard使用谷歌的大型語言模型構建,並利用網絡信息獲得知識,因為模型體量相對較小,所以需要的算力更小,這意味著能夠服務更多的人。谷歌將其聊天機器人描述為「好奇心的發射台」,有助於簡化複雜的話題。

但備受期待的Bard在演示的過程中卻令觀眾大跌眼鏡。在官方演示視頻中,Bard回答「關於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我可以告訴我9歲的孩子它有哪些新發現」時,卻給出了錯誤的答案。

而這也成了谷歌市值驟降的導火線。谷歌的股價在盤後大跌7.4%,市值一夜蒸發近千億美元(約合7000億元人民幣),而這一事件被視為谷歌在此輪AI競賽中漸落下風的表現。

中泰資本董事王冬偉分析認為,谷歌在AI方面落後微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谷歌在一些重要領域的研究投入不足。例如,谷歌在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在其他領域如圖像處理和推理方面,谷歌可能沒有像微軟那樣投入足夠的研究資源。此外,谷歌也可能在管理和組織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不夠迅速和有效。

不過,在天使投資人、知名網際網路專家郭濤看來,雖然微軟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NLP)成熟度和應用上領先於谷歌,但總體來看,谷歌在AI技術研發及儲備上領先於微軟,它旗下多款AI產品都擁有全球領先的地位,如DeepMind、Waymo、Google Brain等。

02

主戰場:搜尋引擎

「未來的搜尋引擎將由傳統的檢索模式,變成『提問-回答』的模式。下一代的對話式搜尋引擎,將成為全球科技巨頭角逐的『AI 2.0聖杯』,當今搜索廣告商業模式也將迎來變革。但由於人們對搜索結果有『精準』的期待,如今的技術要做好問答式搜索還需要很多進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院長李開復日前表示。

2005年左右,矽谷興起過一股搜尋引擎創業潮。根據全美風險投資協會的數據,2004年至2007年間,風險投資機構投資了至少79家與搜索相關的初創企業,投資金額接近3.5億美元。在當時,大量搜尋引擎產品出現,無非是看中了搜索背後的廣告收入,但該市場牢牢地被谷歌把控著,也是微軟十幾年來一直垂涎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紀90年代末微軟一直對搜索業務有所期冀,首先是它推出的MSN搜尋引擎後演變成為Windows Live搜索,並於2009年以Bing(必應)的名稱重新推出。

儘管如此,微軟仍然無法改變谷歌是搜索行業主導者這一事實。據美國網站通信流量監測機構Statcounter在2022年3月發布的數據報告稱,全球搜尋引擎市場,谷歌占據91.55%的份額,微軟Bing的市場份額為1.5%。過去十年,谷歌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從81%增長到88%,Bing僅占9%。

然而,就在谷歌Bard「出醜」的當天,微軟宣布上線新版人工智慧搜尋引擎Bing和Edge瀏覽器,直接向谷歌的「腹地」發起挑戰。

不僅如此,在GPT-4發布後,微軟還第一時間表態,新版的Bing搜尋引擎已經在GPT-4上運行。

搜尋引擎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代表產物,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搜尋引擎的工作原理是建立在巨大的網絡索引上,用戶在進行搜索時,這些索引條目會被掃描、排名和分類,隨後結果顯示出最相關的條目。而ChatGPT的出現,讓搜尋引擎從傳統的一問一答與程序格式指令模式變為對話式的模式。

微軟CEO、董事長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表示:「這是搜索的新的一頁,新的範式已經出現,軍備競賽從今天開始,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前進,每天都會加入新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重新創造搜尋引擎,會有很多美好的事發生,這是一個重要時刻。」

OpenAI執行長薩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在接受採訪時更是直言不諱:「我們將看到,這些新的搜尋引擎模型能做些什麼。然而,如果我坐在一個令人昏昏欲睡的搜索壟斷者這邊,不得不思考在新世界中變現方式遭遇的真正挑戰和新的廣告形式,甚至可能會遇到暫時的業務滑坡壓力,那麼我可能感覺不會很好。」

日前,微軟公布新版Bing接入ChatGPT一個月後的進展稱,經過多年的穩步發展,加上數百萬新版Bing預覽用戶的推動,Bing每日活躍用戶已突破1億。在新版Bing預覽版的數百萬活躍用戶中,大約三分之一是Bing的新用戶,同時Bing的APP下載排名也瞬間飆升,下載量激增10倍。

就在微軟發布新版Bing之後的第二天,其市值一夜大增803.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5440億元)。

事實上,在2月8日新版Bing的發布會上,其與谷歌的Bard一樣,也犯了許多錯誤,但業內並沒有深究,而是把關注點放在微軟如何利用外界對新版Bing以及OpenAI的關注去推動商業變現——它看上了搜索廣告這塊「肥肉」。

根據谷歌2022年第四季度的財報,谷歌所有的收入中77%來自於廣告,除了YouYube和網絡廣告大約占21%外,剩下56%全部來自於搜索廣告。2022年全年,谷歌搜尋引擎產生了超過1600億美元的廣告收入,而微軟的廣告業務營收僅為180億美元。

此前微軟就曾表示,搜索市場的份額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能帶來20億美元的搜索廣告收入。

新版Bing在給微軟創造機會的同時,也惹了不少麻煩。新版Bing爆火後,微軟僅僅歡呼了幾天,新版Bing用戶在使用中就發現,它有時會給出可疑的答案,偶爾還會有奇怪的行為(辱罵、指責用戶),為此,微軟將把新版Bing的聊天次數限制在每天50個問題,每個問題5條回復。

深度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分析,微軟在NLP(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暫時領先谷歌,或者說,整合了GPT4.0技術後,微軟的聊天機器人性能得到大幅提升,達到業內領先的地位。目前微軟帶給谷歌最直接的衝擊是搜尋引擎,新版Bing用戶量的快速提升,市場份額從不足谷歌的零頭開始逐步擴大,有進一步蠶食谷歌市場的趨勢。

不過,谷歌並沒有坐以待斃,據悉,其正在測試一個名為Big Bard的模型,它是Bard的高級版本,使用更大規模的LaMDA,AI技術為其聊天機器人提供支持。谷歌表示,Big Bard是其在布局對話模型計劃中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創建一個通用聊天機器人,可以回答在其產品和服務中用戶提出的任何問題或請求。

根據內測示例顯示,對於相同的問題,Big Bard給出了更豐富、更人性化的回答,而且它也更健談、更隨意。

「雖然谷歌此前贏得了所有的搜索利潤,但未來谷歌的搜索利潤會下降,而且它們的市場份額也可能下降,因為微軟在這個領域的動作相當快。」比爾·蓋茨認為。

03

全面開戰

「GPT-4在GPT-3的基礎上對訓練數據、模型結構和生成方式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進,使得在自然語言處理和語言交互任務上表現更好,短期內將會對谷歌的搜索、在線翻譯、廣告、AIGC等業務造成巨大衝擊。」郭濤說道。

但是,在微軟向谷歌的「腹地」搜尋引擎發起進攻的同時,谷歌也向微軟引以為傲的辦公領域進軍。日前,谷歌宣布,向開發人員和企業公開了PaLM(視覺語言模型)API(應用程式編程接口),使用者可以通過谷歌雲和AI建構工具MakerSuite來構建AI模型,或是將聊天機器人功能程序編程到自己的應用程式中。

與此同時,谷歌還在協作平台Google Workspace中引入了生成式AI功能,可以實現自動撰寫電子郵件或生成文檔摘要等功能。

谷歌雲執行長Thomas Kurian表示,谷歌計劃每兩周推出一些新功能。今年,受信任的測試人員可以使用第一階段的功能,包括利用人工智慧在Gmail中編寫電子郵件和在谷歌文檔中編寫文檔。

而這些僅僅是開始,谷歌承諾最終會將人工智慧結合到Workspace的每個流程之中,人工智慧在未來可能會總結電郵信息,或自我編寫文檔等。

雖然谷歌的Workspace以To B為主,也僅僅擁有900萬個機構用戶,但此舉也讓微軟「如芒在背」。眾所周知,辦公軟體一向以微軟的Office 365為主流,截至2022年,微軟的Office 產品共計有3.45億個付費商業用戶。

北京時間3月17日凌晨,微軟召開了「The Future of Work with AI」發布會,試圖證明自己在辦公軟體的主導地位。微軟稱,將全面引入生成式AI助手Copilot,即將自己的辦公軟體Microsoft 365全部嵌入了OpenAI在15日發布的GPT-4,適用於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Teams等微軟旗下幾乎全部工具類軟體,本質上是用戶通過與Copilot聊天對話、下達指令,讓Copilot一鍵生成文章、演示文稿、表格等。

王冬偉認為,隨著GPT-4的發布,微軟在AI領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谷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微軟將在所有領域都對谷歌造成衝擊。微軟可能會在自然語言處理、文本生成、語音識別等領域對谷歌產生衝擊,而在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別、自動駕駛等領域可能仍需要進一步發展。

04

AI之爭的本質

戰火一旦開啟,無論你是「勝者王」還是「敗者寇」,都將面臨巨大的損耗。

據國盛證券報告《ChatGPT需要多少算力》估算,GPT-3訓練一次的成本約為140萬美元,對於一些更大的LLM(大型語言模型),訓練成本介於200萬至1200萬美元之間。以ChatGPT在1月的獨立訪客平均數1300萬人計算,其對應晶片需求為3萬多片英偉達A100 GPU,初始投入成本約為8億美元,每日電費在5萬美元左右。

更直觀地理解,如果將當前的ChatGPT部署到谷歌進行的每次搜索中,需要512820.51台A100 HGX伺服器和總共4102568個A100 GPU,這些伺服器和網絡的總成本僅資本支出就超過1000億美元。

即使這樣,也沒有辦法讓微軟與谷歌的AI之爭停止。張孝榮認為,AI技術創新的較量已經升級為產業資本的較量。光有技術不行,還需要有深刻理解產業趨勢的產業資本長期支持,才能吸引頂尖人才,建造頂級的研究工具,研發頂級的技術。「新技術+大資本」才是AI發展的新潮流。

微軟與谷歌的AI之爭表面上是在爭奪AI技術領域的主導權和市場份額,實際上AI技術已經成為全球科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兩家公司在AI領域的競爭或將有助於推動整個AI產業的發展和創新。

郭濤認為,微軟與谷歌的AI競爭是下一代信息分發獲取方式的競爭,基於認知智能等新技術可實現更高效的信息整合和知識推薦,讓信息獲取更加高效,內容更加精準。未來或顛覆傳統搜尋引擎、資訊網站等,成為最重要的信息入口。

在王冬偉看來,微軟和谷歌之間AI競爭的本質是不斷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及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種競爭有助於加速AI技術的進步,推動人工智慧應用的普及和發展,讓更多人受益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

「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將視角回到國內,谷歌與微軟的AI之爭,再次讓AI產業展現出勃勃生機,也為國內的AI企業帶來了啟發。

郭濤認為,未來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儘快建立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引導頭部企業共同打造AI大模型、持續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為人工智慧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企業也需要不斷提升AI技術創新能力,積極探索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發展路徑,加快構建完善的應用生態體系,推動產業智能化發展。

本文來源《商學院》雜誌2023年4月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44a3655198c4717a6283eafa19458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