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東親自點贊,從「卡脖子」到超越,中韓面板將決戰mini LED

2023-02-03   科技真探社

原標題:余承東親自點贊,從「卡脖子」到超越,中韓面板將決戰mini LED

從追趕者到領跑者,中國面板產業的逆襲最能凸顯中國人的奮鬥精神。

2008年,由於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以及液晶面板本身的技術疊代,液晶電視在2007年、2008年迎來了一波非常高的市場熱潮,僅三年中國液晶電視出貨量就翻了整整一倍。

然而尷尬的是,在這波市場熱潮中,真正賺錢的其實是產業鏈上游的日韓面板廠。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顯示面板是國內僅次於石油、鐵礦石、晶片之後的第四大進口物資,貿易逆差達到1478.96億元,中國對進口面板的依賴接近100%。

說白了,當時很多國內電視企業其實就是日韓面板企業的打工仔,掙的都是組裝加工的辛苦錢。

而且局面的嚴峻遠不止如此,那些日本、韓國的面板企業還相互勾連,合夥操控液晶面板價格,最終獲利可能達到了5億元以上。

這種被動局面的根源,就是當時國內面板依賴進口。

有位日本東芝高管曾如此評價中國家電行業:「中國企業都是水果販子,他們不種水果,更不種優質水果!」這句話雖然不中聽,卻非常現實,中國要想擺脫面板「卡脖子」,最終還是要靠自主技術。

於是在2009年,TCL華星成立。

華星用了17個月的時間,先後在72萬平方米的廠區內,建成了陣列廠、成盒廠等相關產線,其中的彩膜工廠,更是填補了當時國內沒有成熟彩膜工廠的市場空白。

只不過,看著初出茅廬的TCL華星工廠,有位台灣企業界的大佬笑著說:「你們先折騰,折騰不下去了,就由我們來收購。」言外之意,他並不相信TCL華星能夠在強者環伺的面板市場中突出重圍。

他說的話沒有錯,因為只有產線並不能解決技術依賴的問題。

於是在TCL華星成立的第二年,TCL華星派遣公司骨幹前往日韓學習相關面板技術,可謂是一邊生產,一邊學習,沉澱了不少自主技術。

  • 2011年,TCL華星獲得首批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認定。
  • 2012年,TCL華星建成了國內首條自主建設的8.5代TFT-LCD面板產線。
  • 2013年,TCL華星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具備「液晶面板、背光模組、整機製造」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優勢的彩電企業。

中國面板產業的逆襲已經初見苗頭。

2005年以前,中國LCD面板在全球產能的比重不足1%,如今,中國LCD面板產能已經占據了全球二分之一的份額。除了LCD之外,國內京東方、華星光電已經成為韓國三星的有力競爭者,國產OLED也在強勢崛起。

另外,在已有的LCD、OLED賽道之外,國內企業也在積極布新的mini LED、micro LED等下一代前沿面板技術,目前TCL華星擁有的Micro LED相關專利已達到140件,暫位居全球第一。

在前不久的CES展會上,TCL在占地1650平米的展區內,展示了多款Mini LED新品,其中比較受關注的是採用第三代QD-Mini LED技術的TCL X11,達到了98.0%的DCI-P3色域(量子點),實現了2000nit的峰值亮度,重點是TCL X11的控黑效果非常出色,表現優於索尼等國際大廠的同級別高端電視機機型,在播放需要高動態範圍的杜比視界視頻時,憑藉QD-Mini LED技術,TCL X11展現出不錯的效果。

除了X11,TCL還有98Q10G等採用mini LED技術的高端電視。

之所以大力發展mini LED技術,除了我國面板產業的戰略需求之外,在現實層面,Mini LED沒有大尺寸OLED低溫、高溫可靠性差的缺陷。

在去年上市之初,TCL X11一度出現銷售一空的盛況。一款電視居然能在市場飽和的狀態下,有如此高的市場熱度,這本身就反映出這款電視紮實的產品力。

雖然TCL X11隻是一款產品,但卻映射出中國面板企業在Mini Led領域,追趕日韓的步伐,中韓面板產業將會在mini LED技術的應用上,展開激烈的產業競爭。

正如此前華為余承東在公開場合說的:「中國在OLED顯示屏上的追趕,在第二代、第三代的mini/micro LED等下一代的超越。我們要敢於領先,敢於超越。我們是能搞定的,能做的。」借國內面板從「卡脖子」到超越的發展史,激勵中國科技產業發展。

眾所周知,中國人在高科技領域最擅長「換道超車」,而這次國內企業在mini LED、micro LED的趕超,勢必是國內面板企業從追隨到引領的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