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機構 | 零壹智庫
報告主編 | 柏亮,趙金龍
執筆人 | 蘇越,楊蕙溢
2023年是經濟社會進入「後疫情」新階段的第一年,隨著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國家部委出台一系列針對性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按市場化方式,加大對多個場景的綜合金融支持力度,進一步為消費金融公司指明了發展方向。
在居民消費需求不斷釋放,消費信貸市場逐步回暖的背景下,2023年上半年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各項業績指標呈現溫和上行態勢。與此同時,在「常態化監管」的推動下,行業已由最初的粗放式探索向精細化運營轉變,更多機構選擇把重心轉向存量客戶的運營。消費金融行業也在迎來改變,一方面科技自主創新已成為行業共識,AIGC掀起變革浪潮;另一方面消金公司承擔著實現更高質量普惠、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責任。
本報告的研究對象為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梳理了消費金融行業的現狀和特點,探討了行業發展與監管中面臨的問題與啟示,並對現階段面臨的挑戰與未來趨勢進行分析,以期為消費金融行業從業者提供參考。
一、消費金融公司發展現狀與特點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31家開業經營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其中,銀行系占據九成以上,為21家。非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共10家,以產業機構、電商平台等為主要出資人。消費金融行業已初步形成多元化主體參與、多層次服務供給的格局。
(一)「曲線」爭奪牌照者眾,銀行扎堆入局
在國家戰略和技術發展的雙重驅動下,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消費金融煥發新生的重要驅動力。相對於銀行、保險、證券等其他金融業態,消費金融機構對科技自主創新更為重視。
消費金融行業已在過去十年里實現了顯著擴容,但目前體量依然較小。2021年以來,為規範金融市場健康良性發展,監管機構基於審慎態度收緊消費金融牌照,一直未有新設消費金融公司獲批。直到2022年9月,建信消費金融獲批籌建,並於2023年6月30日正式開業。
圖1:2010—2023年消費金融公司獲批趨勢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靈活應變,部分企業、金融機構通過「曲線救國」的形式加碼消費金融,掀起增資投資熱潮。2022年至2023年7月,與消費金融公司有關的8起投融資或併購事件中,6例涉及到商業銀行通過收購股權或直接增資的方式增加對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控股權,交易主體有上海銀行、南京銀行、成都銀行、寧波銀行、星展銀行以及盛京銀行等。
表1:2022—2023Q3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增資及股權變更梳理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零壹智庫
國有大行及城商行等仍在不斷入局中,如富滇銀行、上海農商行、蘇農銀行、吳江銀行等多家銀行計劃籌建消費金融公司,預計未來將有更多的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獲批設立。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數量的增加將導致消費金融市場競爭加劇,但也有利於引導消費金融行業朝正規化、合規化發展。
(二)資產規模創新高,增長動能略顯疲弱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末,全國30家消費金融公司(不含建信消金)資產規模及貸款餘額分別達到8844億元和8349億元,同比增長均為17.5%;服務客戶人數達到3.38億人次,同比增長18.4%,但與2021年相比,增速均已放緩。
圖2:2016—2022年消費金融公司貸款餘額與資產規模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銀行業協會,零壹智庫
從公司情況來看,得益於疫情緩解對消費需求的釋放,以及線上化展業轉型對資產端業務發展的有效賦能,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有所回升,且集中度較高。2022年,資產規模達千億級的消費金融公司有兩家,分別為招聯金融和螞蟻消金,總資產分別為1643億元和1062億元。
2023年上半年,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恢復性增長動能依舊偏弱。近期披露的中報數據顯示,20家[包括螞蟻消金、招聯金融、興業消金、馬上消費、中銀消金、中郵消金、杭銀消金、長銀五八消金、海爾消金、南銀法巴消金、哈銀消金、寧銀消金、尚誠消金、小米消金、湖北消金、陽光消金、北銀消金、錦程消金、晉商消金、建信消金。]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總資產規模合計約達8900億元,較2022年底持平。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上半年螞蟻消金增資落地,其總資產規模超越招聯金融,一舉躍升為行業第一。
包括螞蟻消金、招聯金融、興業消金、馬上消費、中銀消金、中郵消金、杭銀消金、長銀五八消金、海爾消金、南銀法巴消金、哈銀消金、寧銀消金、尚誠消金、小米消金、湖北消金、陽光消金、北銀消金、錦程消金、晉商消金、建信消金。
表2:2023H1持牌消費公司總資產(不完全統計)
(三)業績分化顯著,馬太效應加劇
行業弱增長態勢下,消費金融公司分化愈發顯著。從營收來看,招聯金融、馬上消費、興業消金穩站第一梯隊,2022年營收均超百億。頭部與腰部消費金融公司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招聯金融營收約為中銀消金的2.4倍。尾部機構仍面臨較大的發展壓力,湖北消金、金美信消金、唯品富邦消金等營收不足10億元。
從盈利來看,2022年凈利潤高於15億元的消費金融公司仍為前述三家:招聯金融、興業消金和馬上消費。除此之外,其餘消費金融公司凈利潤規模均低於10億元,僅晉商消金處於虧損狀態。就盈利能力而言,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為股東創收能力最好的是興業消金、長銀五八消金和招聯金融,凈資產收益率(ROE)均超過20%;其次是馬上消費(18.46%),且近三年ROE穩步提升。
2023年上半年消費金融公司業績普漲,分化仍在持續。興業消金、馬上消費等12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長。但從凈利潤增速上看,頭部機構分化顯著,馬上消費同比增長超過130%,中銀消金也超過100%,螞蟻消金和招聯金融出現負增長;腰部機構座次洗牌加快,寧銀消金、南銀法巴消金業績表現突出,成為黑馬。
表3:2023H1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營收及凈利潤(不完全統計)
編輯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零壹智庫
招聯金融、興業消金、馬上消費領先地位穩固,其2022年營收、凈利潤保持在行業前三,ROE相對較高。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占據技術和資源等方面優勢,形成競爭壁壘,行業馬太效應或進一步加劇。
(四)資金壓力猶存,銀行系高擎成本優勢
由於不能直接面向公眾吸收存款,消費金融公司的流動性支持較弱,融資渠道涉及同業拆借、股東存款、ABS、金融債等,資金成本較高。此外,考慮到行業增速降檔下公司資本內生能力有限,對不少消費金融公司來說,資本補充的壓力猶存。
中國銀行業協會報告顯示,2022年消費金融公司的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4.01%,和2021年的14.36%相比基本持平。消費金融公司融資結構較為單一,呈現以同業借款為主,其他融資方式為輔的特點,歷年同業借款占比均超過75%。獲取資金成本差異較大,2022年共14家消費金融公司融資成本在4%以下,有6家融資成本在4%-4.5%(含)之間,4家融資成本在4.5%-5%(含)之間,1家融資成本超過6%。
融資渠道相對狹窄、資金成本高企或為影響消費金融公司展業的掣肘。但相對而言,銀行系消金公司可憑藉其母行信用、客群流量優勢在同業市場上獲得低成本資金,優勢較為明顯。
二、發展與規範並重:常態化監管成為主旋律
消費金融行業變局涌動,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發展和監管規範需兩手抓,在鼓勵和約束之間既能鞏固增長勢頭,又能維持市場秩序,行穩方能致遠。
(一)在規範中發展
從業務、模式層面進一步夯實對消費金融公司的監管和規範,是為其更好地發展。
首先,健全市場准入,優化消費金融生態。2017年以來,央行和原銀監會加強了對校園貸及網際網路金融的治理整頓,在一定程度上鼓勵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消費金融業務。此後,隨著P2P平台逐步清退,2020年《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和《關於加強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的通知》的出台,消費金融行業逐步逐漸完成良幣驅逐劣幣的洗牌重整。
其次,平台金融整改收尾,市場預期改善。2023年1月,原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螞蟻集團等14家大型網際網路平台企業的一些突出問題已基本完成整改。大型平台企業已進入常態化監管階段,可以更好地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隨著螞蟻集團完成純金融業務切割——花唄、借唄裝入螞蟻消金平台,平台金融方向明朗,預計未來還有更多平台企業依託消費金融牌照「分一杯羹」。
監管多措並舉保障消費金融行業走得更快、更穩後,再度加碼政策托舉行業向更好發展。2023年7月,發改委發布《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形成促進消費的一攬子政策體系,消費金融行業穩健前景可期。
(二)在發展中規範
消費金融行業十餘年發展步履不停,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在發展的大格局中力求規範。
例如,消費貸產品定價已在監管引導下實現顯著下降實施調降。2021年以來,多地監管部門對轄內消費金融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要求消費金融公司將個人貸款利率控制在24%以內。2022年,消費金融公司主流消費金融產品定價均在24%以下。
此外,監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消費金融業態和風險變化不斷調整完善的。2023年9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23年規章立法工作計劃,公告《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再迎修訂。該計劃的發布,一方面是政策紅利的體現,另一方面亦意味著對消費金融公司的監管將適合形勢發展變化。
基於以上分析,我國消費金融行業發展與規範並重的新局面已經打開,行業未來動向如何值得展望。
三、消費金融公司面臨的挑戰
(一)息差空間壓縮,行業競爭加劇
2022年,疫情反覆、消費需求缺乏等問題對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增速形成壓制。考慮到利率上限以及LPR下行趨勢短期難以逆轉倒逼消費金融公司調降產品定價,其盈利空間或受到擠占。
基於消費金融產品經濟模型(稅前利潤=定價-資金成本-利息損失-信用成本-獲客營銷費用-其他運營費用),定價下行會帶來盈利空間或分潤比例的壓縮,考驗各類型機構綜合運營能力以及自身單位經濟模型的優化能力,其中資金成本較高、獲客效率較低、風控能力較弱、運營成本較高的機構首當其衝。
並且,伴隨利率水平普降,不少銀行的消費貸利率近期已降至4%以下,可能使得消費金融公司展業面臨更大挑戰。
(二)依賴第三方平台獲客,自營難題有待解決
銀保監會非銀部此前在《引領消費金融公司規範有序發展》指出,消費金融公司圍繞消費場景自主構建業務渠道獲客的能力與意願不足,除少數頭部依靠多年品牌聲譽積累具備一定自主獲客能力與客群細分能力外,其餘多數主要依靠以頭部網際網路平台為代表的助貸機構推薦獲客。
此條路徑弊端明顯。依靠助貸完成業務起量無法助力消費金融公司培育其自營獲客能力,反倒會使得依賴加劇,形成「惡性循環」。並且,第三方渠道的使用會進一步推高運營成本,更不利於消費金融公司長遠發展。多重壓力之下,多家消金公司開始將重點放在了「謀自營」,藉助多元股東的技術、流量等優勢,強化智能風控體系,拓展線上消費場景。
APP作為線上自營平台的重點展示窗口,是最能直接體現各家公司階段性成果的載體之一。已有多家消費金融公司擁有不止一個APP平台,例如,馬上消費擁有5個APP,部分APP早在2016年上線,其中安逸花APP活躍用戶規模突破千萬人次;招聯金融、海爾消費金融、湖北消金擁有3個APP。
(三)不良率抬升,風控能力亟需加強
消費金融公司「長尾+下沉」的客群定位本身決定了其信用風險要高於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但近年來其貸款不良率有所抬升,考慮到壞帳率指標本身存在滯後性,消費金融不良率壓力短期內仍將持續。
截至2021年末,消費金融公司整體不良貸款餘額149.90億元,平均不良貸款率高企,為2.11%。2022年,多家消費金融公司公布相關數據,其中招聯金融、湖北消金、金美信消金等不良率逐年遞增。2023年以來,消費金融機構不良率繼續走高,如中原消金在一季度末均環比略有增長,海爾消金在二季度末環比略升。
結合前述挑戰,儘管消費金融公司需要「極盡所能」獲客,但也需建立有效的風控機制,完善用戶畫像及差異化定價體系,避免盲目擴張業務而導致的資產質量下滑及定價無法覆蓋成本引發的金融風險。
四、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趨勢
(一)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精細化運營是關鍵
入局者眾多,消費金融行業已由最初的粗放式發展向精細化運營轉變,加上行業增速整體放緩,市場存量博弈的特徵日益明顯。更多消費金融公司傾向於追求穩健增長,將經營重點放在存量客戶的挖掘和維護上。
後疫情時代,各家消費金融公司都主動加快自身數字化建設進程。消費金融APP作為消費金融公司自營能力建設的主陣地,一方面在下沉市場挖掘新客戶,一方面在存量客戶中找尋新的機會,精進服務、拓展客戶。
2023年上半年,馬上消費安逸花APP月活用戶始終維持在800萬水平附近,領先優勢明顯;招聯金融APP則在500萬左右,較2022年同期增長38.0%。自營實力背後是科技的自主研發,馬上消費從0到1構建自己的數字化能力閉環,至今已經超過1000餘套核心技術系統,研發成果涵蓋智能風控、智能獲客、智能營銷、智能客服等消費金融業務全流程、生命全周期,讓馬上消費得以開展便捷、安全的消費金融服務。
(二)自主創新成為行業共識,AIGC掀起變革浪潮
越來越多的消費金融公司正苦練內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目前已初具成效。我們從專利布局可見一斑——截至2023年9月,在獲批的31家消費金融公司中,有22家合計公開披露了1962件專利。馬上消費公示的專利達到956件,占行業總量的48.8%,其次是招聯金融、平安消金與南銀法巴消金。從專利分布來看,消費金融機構申請的專利技術主要涉及人工智慧、大數據和業務系統、雲計算與區塊鏈專利技術。
以「智」提質已成為消費金融公司的必要之舉,隨著科技正加速疊代升級,消費金融公司也在加強對前沿技術的探索,以解決落地應用瓶頸,適應和引領行業的變革。
AIGC引爆技術革新後,馬上消費已率先於2023年8月推出全國首個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鏡」,將AIGC技術投入實際使用,可支持營銷獲客、風險審批、客戶運營、客戶服務、合規審批、資產管理等典型零售金融業務環節。據悉,「天鏡」大模型的智能營銷、客戶分析產品已落地。尤其是客戶智能營銷,目前已經實現無須配置標註,能夠提高70%的效率,並且提供千人千面的精準服務。
阿里、小米等網際網路巨頭競逐AIGC大模型的同時,也助力旗下消費金融機構實現具體場景應用。熱潮之下,其他消費金融公司也在探索與AIGC技術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三)實現更高質量普惠,重點把握消保治理
消費金融需既「普」又「惠」。以科技為基,消費金融公司已聚焦「普」精準施策——普遍依託自研APP,實現7×24小時全線上金融服務供給,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惠」也初步落實——經中央引導,2022年底消費金融公司主流消費金融產品定價均已在24%以下。
堅守「金融為民」本色,消費金融公司需兼顧發展速度和溫度,精準定位客群並積極創新產品服務,在普惠上進一步發力,更好地滿足普羅大眾多樣化的金融需求。今年4月,馬上消費發起成立了重慶馬上科技發展基金會,成為全國消費金融行業首家獨立公益基金會,依託科技自主研發優勢,開展「授漁計劃」、「藍天計劃」、「匠人計劃」等五大公益項目。截至目前,馬上消費累計為3300萬餘農村用戶、3900萬餘縣域用戶提供金融服務,累計交易額分別達到5800+億元和7300+億元。
招聯金融在疫情之初就啟動「微光計劃」,向500萬信用良好的復工群體提供提額、借款降息等優惠;自主研發出「虛擬職場遠程辦公支撐普惠金融服務」;在2022年通過完全線上化、智能化的方式,識別客戶困難和訴求。
消費者權益保護也逐漸成為消費金融公司關注焦點。除了對外加大知識宣教力度、對內規範自身經營行為,消費金融公司正趨於以科技驅動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例如利用語音識別、自然語義理解能力,確保100%響應客訴、並給出相應智能回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