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同為儒家文化圈,韓國高考是怎樣的呢?為了高考,為何無數韓國家庭不惜賭上一切——學習,真的不會背叛拼盡一切的學子嗎?本文就為我們梳理了韓國高考制度的沿襲演變,以及以此帶來的影響,讓我們得以從另一個維度,探尋教育的真諦。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瞭望智庫 (ID:zhczyi)
文丨丁貴梓 編丨Leon
6月9日,我國多地高考落下帷幕。而在韓國,本屆高考生的征途才剛剛開始。
提到韓國高考,人們不免會想起這些畫面:學生們遊走在一個又一個補習班之中,寫字寫到手抽筋也不願停下;家長們不顧寒風刺骨,在考場外跪地不起,許願祈福……
2021年11月18日,韓國首爾,考生親屬手寫祝福為考生加油。圖|IC photo
「地獄考試」
「你最喜歡H.O.T的哪位成員?」
「H.O.T是什麼?」
當吳成恩(音)一臉疑惑地反問記者時,她還只是個剛剛拿到高考成績單的學生。
1998年,韓國尚未走出金融危機陰霾,企業難以自保,民眾人人自危。彼時家喻戶曉的音樂團體H.O.T推出了自創曲《希望》(Hope),講述在破產、疾病等不幸中砥礪前行的故事,呼籲全社會不懼迷茫、尋找曙光。後來,這首歌被選為「20世紀對韓國影響最大的10首歌」之一。
那年冬天,H.O.T借《希望》拿下音樂大獎,與金融危機的傷痛一同化為時代標籤。而不知H.O.T為何物的吳成恩,拿著韓國現行高考制度下的首個全滿分(400分)成績單,考入首爾大學物理系,後赴美深造。她說,滿分的秘訣是「沒有不會做的題」。
直到現在,每逢韓國高考季,吳成恩的「狀元語錄」還會被媒體拿來議論,但這並不妨礙一批又一批高考生將她視為目標。 畢竟在大多數人看來,高考滿分遠比音樂團體有誘惑力。不在考試範圍內的事物,他們也無暇過問。
上學10個小時,匆忙吃個晚餐後晚自習至10點,再回家繼續學習或去「沒有靈魂」的自習室、補習班……無數韓國高中生如此循環往復地熬過3年。 他們之間還流傳著「四當五落」的說法,意思是每天只睡4個小時才能考上大學,若是睡5個小時就會落榜。
韓國現行高考制度(即大學修學能力考試)始於1993年,考試時間通常為每年11月。國語(韓語)、數學和英語是必考科目,再根據文理科不同選考社會探究或科學探究,此外還有職業探究和第二外語(包括漢語、德語、法語、西語、日語、俄語、阿語、越南語等)。
*註:2021年起,韓國高考不分文理,國語、數學和職業探索領域採用「共同+選修課」結構,社會、科學探索領域在17個科目中最多選擇2個。
苦讀多年,等到了實戰之日,韓國學生還要經受腦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堪稱「地獄考試」:
考試日程緊湊,1天內(實際是9小時內)考完5門,上午考國語、數學,簡單的午餐後再考剩下3門;除數學有解答題外,其餘科目全為選擇題型,時間緊題量大,國語考試題型與中國公務員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中的語言理解部分相似。
央視新聞截圖
至於考題難度,我們可以從下面的近年韓國高考漢語科目經典真題中窺見一二:
2010年度第4題:和劃線部分含義相同的選項是?
2012年度第12題:和B說話意圖最吻合的選項是?
2013年度第20題:和劃線部分含義一致的選項是?
每逢韓國高考日,征戰的不只是高考生,舉國上下都會為高考生讓路。公共運輸增加運行班次,政府和公共機關推遲上班時間;英語聽力考試期間,連駐韓美軍的飛機都要暫停起降運行……
考場外,考生家長手捧年糕和飴糖,寓意「考中、及格」,還有不少人跪地祈禱「一定要考上『SKY』……」「SKY」是韓國3所頂尖學府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英文首字母的組合。此外,梨花女大、慶熙大學、成均館大學、中央大學、漢陽大學等也是韓國學子嚮往的名校。
不一樣的「發動機」
這是韓國西南小城益山初三學生允葉媛(音)口中的學習日常:
先把教科書整本背下來,再默寫到不用翻書也能全部寫出來為止;
寫不動的時候就用橡皮筋把手和筆綁在一起,靠手腕的力量繼續寫;
每日學習計劃都精確到每分鐘,連吃飯和上廁所的時間也要嚴格控制,複習期間每天睡不到3個小時……
這一切在她看來理所當然——為了考上名牌醫科大學,就先要考上升學率更高的首都圈私立高中。
葉媛用長時間握筆留下的滿手老繭和裂口換得了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出身地方卻還是讓她對高中生活焦慮萬分。
2016年,每100名韓國高中生中就有8人從小就開始學習高中課程,且在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地區更為普遍。葉媛稱這種學生為「怪物」,自己則是井底之蛙。
但事實證明:在考試面前,首都圈的「怪物」們確實更具競爭力。進入高中後的第一次考試,葉媛在395名學生中排名第313。「雖說是公平競爭,但是我們的起跑線是不一樣的,而且別人擁有的『發動機』也和我不一樣。」
她所說的「發動機」,就是韓國「私教育」——課外輔導。
韓劇《請回答1988》中,兩位家長在慶祝孩子經歷7次高考後,考上了成均館大學。
20世紀60至70年代,韓國經濟高速發展,高學歷人才稀缺,教育規模急劇擴大,導致公共教育質量下降、辦學條件不均。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課外輔導備受推崇,「不接受補習,孩子就無法上大學」的思想廣泛流傳。
為促進教育公平,20世紀70年代後,政府推行高中教育均衡化政策,廢除入學考試,實行劃片入學,80年代時甚至全面禁止課外輔導。可這也沒能阻止補習之風繼續蔓延。
首爾江南區域就是醉心課外輔導的一片熱土。早在70年代末的江南開發大熱潮中,多所名校遷至此地,大量公寓和配套商鋪落成,高學歷文職人員、公務員、企業領導等隨之落戶,逐漸形成富人區。
嘗到甜頭的他們更注重教育問題,政府禁止課外輔導,那就轉向「地下」。一時間,大量只對富人開放的「別墅補習班」、1對1家教出現,教育的天平更為傾斜。1988年,江南區有70%的高中生接受秘密課外輔導。
進入90年代,禁止課外輔導政策已名存實亡,並於2000年被廢止。彼時政府順勢推行精英教育,除普通高中、私立高中外,新設特殊目的高中(以下簡稱為「特目高中」,包括科學高中、外國語高中、藝術高中等)。普通高中按學區抽籤分配內審成績合格的初中生,入學私立高中和特目高中則需考試。
此後, 不同類型高中之間的差距也慢慢顯現。在特目高中排名不佳的學生也能考上「SKY」,但普通高中連去首爾地區的大學都很難。「首爾科學高中畢業生中,超過80%能考進首爾大學。只有進特目高中才能考上更好的大學,人生也才能更有眉目。」這是從小學六年級學生嘴裡說出的話。
*註:為促進教育公平,2019年11月,韓國教育部宣布從2025起年廢除自主型私立高中、外國語高中、國際高中等統一轉為普通高中。
為考上名校,不少父母從小學便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其中尤以江南區大峙洞「補習班一條街」最為有名。街區內補習班多達1057家,每年創造約2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40億元)的補習班市場,有的要通宵排隊拿號才能入學。2020年3月,韓國70%的補習班在疫情肆虐之時仍正常開課。
除了分數,校內考核成績與生活記錄本(2002年起)也是韓國高考的重要標準。校內考核成績由數次模擬考試決定,生活記錄本則包括學習期間所獲獎項、社會活動經驗、讀書清單、其他特長等。
這些書面材料是有「制定策略」的:
首都圈的高中一般對此更為上心,學生一入學便有序引導他們;與普通高中相比,特目高中能提供更多社會實踐和比賽獲獎的機會;如果想考醫大,醫院見習記錄就是一大加分項,這對出身醫生世家的孩子而言就容易得多……
韓劇《天空之城》中,大學教授為同小區的初高中生舉辦讀書討論會。
韓國還有一種為高考而生的特殊職業——高考諮詢員。
2019年初,隨著家庭教育主題劇《天空之城》的播出,這種職業被社會大眾所熟知。在劇中,金珠英(音)是成功率100%的高考諮詢員,每年獲得高額諮詢費收入,全面管理考生的學習、生活、心理甚至人際關係,保證學生成功考上理想大學。甚至有家長看完劇後上網發帖,稱孩子高二了自己才發現還有高考諮詢員這種幫手,感覺對不起孩子,想趕緊安排上。
但對於廣大普通家庭的考生而言,這些昂貴的「發動機」可望而不可及。
逆天改命?
金鐘哲(音)是首爾大學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即便考上了令人羨慕的大學,他也始終沒能鬆一口氣。
進入大學後,他首先面臨的是學科區分。
韓國大學採取學分銀行制(CBS),自己安排每學期的課表,也可選修雙學位,但要提前計算好學分,最後獲取學位證書。因此,選課就成了每年例行的「戰爭」,容易得分的課和有益於就業的課程最為搶手。
經濟經營學科通常是雙學位選課的「主戰場」,不少人文學科學生也會藉此換取就業加分項,但他們往往會被本專業學生排斥,難以融入其中。
此外,校內各專業的教學設施通常為校友或企業捐贈,熱門專業通常會獲得三星等大型企業資助,教學環境自然比冷門專業好得多,部分學科的自習室或討論室甚至不對外系學生開放。
2021年11月18日,韓國各地考生奔赴考場參加年度高考。圖|IC photo
學科區分之後,金鐘哲還要經歷高中和入學途徑區分。
即使考入名校,高中依舊是學生們摘不掉的標籤,學歷出身的差別絲毫沒有消弭。從入學開始,特目高中與普通高中就會被區分對待,還有不少學生會在特別定製的校服上標註高中校名和班級。
特目高中的入學率高,自然就容易找到同學。他們通常以「高中聚會」的形式抱團互助、組成學習小組,甚至還有特目高中畢業的人橫掃學分、「屠殺貧民」的說法。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則形單影隻,只能自己適應大學生活。
通過校友會形成的人脈和情報網還會直接影響就業。據統計,「SKY」畢業生可占到韓國大型企業總裁數的70%、司法機構公務員構成的80%。在這些高校的內部社交平台上,常會出現「某某企業招聘,找我諮詢基本就能選上」之類的帖子,也有學長學姐介紹實習崗位甚至寫推薦信。
不同的入學方式也會招致區別對待。除了正試,韓國高考還有針對外海公民、特長生等群體的「保送制」,針對偏遠地區、貧困學生的「均等制」等。
正試考入的學生通常對非正試渠道入學的學生們避之唯恐不及,甚至稱之為「輕輕鬆鬆就考上大學」「一群乞丐的聚會」。若某次小組作業的成績不好,這類學生往往會成為眾矢之的。
在大學校園內一層又一層的區分之下,無數的「金鐘哲」們早已疲憊不堪。「我覺得我生錯了時代,有時候會希望自己出生得再早一點。」
他所懷念的時代,其實並不遙遠。
20世紀中期,軍政府政變上台後,韓國集中有限經濟資源培養具有出口競爭力的大企業,在短時間內創造了經濟飛速發展的「漢江奇蹟」。
與此同時,韓國教育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50年代普及6年義務教育,毛入學率為96.4%;70年代普及初中教育;90年代普及高中教育,毛入學率超90%;21世紀初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2.5%,進入普及化階段……
大財團壟斷社會資源,中高端崗位過度集中,加之教育普及,考試成為韓國人取得階層躍升的重要途徑。先考入名牌大學,再考取一系列資格證書去找工作,哪怕是工作後的晉升也離不開考試。
在反映韓國20世紀末社會面貌的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貧苦人家學生苦學多年考上大學、改變命運」的情節。據統計,80年代初,首爾大學約有2/3的學生來自偏遠貧困的鄉村。
韓劇《請回答1988》中,大學生在狹小的考試院內準備司法考試。
但是,在這種壓縮性高速發展模式下,韓國社會資源高度集中於少部分人手中,並通過政經界頻繁聯姻,形成以婚姻、血緣為紐帶的特權階層。
本就流動性不足的韓國社會,在經歷了世紀末的金融危機重創後更為撕裂。普通民眾忍受著貧富分化和特權壓榨的雙重打擊,上升渠道愈發狹窄、空間更為有限、競爭日益激烈。
如今,首爾大學每年約一半新生來自首爾江南區、瑞草區和松坡區。其他地區學生考入名校的難度越來越大,即便順利考入,也難以逃脫學緣、地緣關係網的束縛。
幾十年間,韓國社會的階層結構並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可以說, 「金鐘哲」們所懷念的並不是真正的靠學習逆天改命的時代,而是上升渠道漸窄前的片刻曙光。
無形的高牆
又一次求職失敗後,西江大學畢業生韓滿吉退了月租2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040元)的半地下單間,準備回老家再做打算。「回家以後可能只有餐廳端盤子的工作,我現在還不知道該怎麼辦。」
韓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全國約1/4的人口聚集在首都圈地區,教育、就業等經濟社會資源也集中於此。地方大學與特色產業難以實現人才對接,地方大學畢業生中近一半要到首都圈找工作。
韓滿吉求職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履歷不足。
與他同台競爭的人簡歷上寫滿了就業輔導修學記錄、社團活動或交換生經歷、實習經歷等等,但他只有不被企業認可的打工經歷。因為 沒有父母提供的經濟支持,韓滿吉在找工作的同時還要打3份工才能賺夠基本的生活費,他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財力參與其他活動,無疑走進了死穴。
韓國保健福祉部2013年數據顯示,撫養一個孩子讀完大學(不算復讀、修學、語言研修等),平均要花費30895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60萬元),而2012年全國已有305萬教育借貸致貧人口。超60%的韓國大學生需打工維持生活,每人平均背負著1589萬韓元(約合人民幣8萬元)的債務畢業。
在一項關於「影響大學生活的最重要因素」的社會調查中,有40%的受訪者認為是父母的財力。甚至有研究發現, 原生家庭的經濟實力還會反映到高考成績上。
京畿道教育廳與教育研究院2015年統計顯示,每月家庭所得相差約45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2萬元),對應的學生高考成績就有超過40分的差距。另據韓國教育開發院2013年統計,父母月收入194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萬元)以下的家庭中,有13.8%的孩子考入名牌大學;而在月收入612萬韓元(約合人民幣3萬元)以上的家庭中,名牌大學升學率可達到44.6%。
父母財力的影響還遠不止於此。
住的地方不同,韓國學生對未來的規劃也會不同。有調查發現,在首爾房價最高的區域,1/3的小學生夢想成為醫生、律師等,半數以上的高中生在為成為醫生、CEO等專職人士而做準備。
但在房價最低區域,學生的夢想更多是成為廚師、化妝師、發動機修理師等技術人員。兩個區域的理想月薪差異就高達82萬韓元(約合人民幣4000元)。
對此,首爾大學教育學教授朴選正認為, 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影響著孩子的夢想,這種現象維持了社會差距,上升的梯子消失、階層持續存在。
如今,比起追求自己的夢想,越來越多韓國年輕人選擇回歸現實、追求穩定的工作,如公務員行業等。甚至有不少人選擇不讀大學,高中一畢業就準備參加公務員考試,針對高中生的公務員說明會往往座無虛席……
朝鮮半島獨立運動家金九曾用「弘益人間,梨花世界」描繪自己的教育藍圖,這句話後來還被韓國政府奉為教育宣言。
百年後的現在,承襲自上一代的階層差距,化作橫亘在無數學子面前的無形高牆。牆內桃李芬芳,牆外黯淡無光。
參考資料:
1.「공부의 배신」, EBS 다큐프라임, 2016년;
2.皮擁軍,《OECD國家推進教育公平的典範——韓國和芬蘭》,《比較教育研究》 2007年第2期;
3.肖鳳翔、王瑞,《韓國「影子教育」治理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年第8期;
4.袁本濤,《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韓國人力資源開發對中國的啟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5.《韓國補習有多瘋狂?進補習班都要考試》,環球時報,2020年1月7日;
6.《韓國高考,真的跟電視劇里演得一樣可怕嗎?》,新京報外事兒,2019年1月22日;
7.《韓國冷知識|韓國有「學區房」嗎?主要分布在哪兒?》,人民網韓文版,2020年5月17日;
8.《韓國高考長啥樣?》,經濟日報,2019年12月8日。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