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金沙,水鄉綠稻。擁有「塞上江南」之稱的寧夏回族自治區融合著一北一南兩種全然不同的景致,正如守護在此的醫務人員,有著剛柔並濟的氣韻。他們將柔和的一面留給患者,將剛強的一面留給自己。
11月23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國家衛生健康委主辦的全國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現場交流活動走進寧夏醫科大學。
塞上情:
「哪裡有患者,我就去哪裡」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直至20世紀80年代,數十萬名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毅然來到寧夏,為這一方土地的蓬勃發展傾盡心力。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支寧人」。
「數十年來,一代代『支寧人』匯入時代的大河,用知識和技術的筋骨,構建起了寧夏各行各業發展的根基,奏響了『塞上江南』奮起前行的樂章。」伴隨著主持人的款款講述,螢幕上浮現出陳樹蘭與愛人的舊照。1953年,這位學醫的姑娘,與她的戀人一起,背上行囊告別家鄉吉林省長春市,自此深深紮根寧夏。
此前,她在接受採訪時回憶,儘管有心理準備,但寧夏當地條件的艱苦,遠超她的想像。生活和工作的巨大落差,並未使陳樹蘭退縮,她信念不改,初心如磐,「哪裡有患者,我就去哪裡」。
活動現場,現已92歲高齡的寧夏醫科大學名譽校長陳樹蘭教授,風華正茂蛻變為淡定從容,她向台下觀眾分享著初來寧夏的一件「壯舉」。1957年,衛生部在上海市舉辦了一期心電圖班,分配給寧夏一個學習名額,陳樹蘭得以赴滬進修。在滬期間,陳樹蘭在江南造船廠定製了一台國產心電圖機,並把它扛回了寧夏。「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的動力泵。有了心電圖機,才能開展心臟疾病的早期預防和輔助診斷。」陳樹蘭說。
此後,她在寧夏率先開闢心臟病學介入領域,並創造了諸個寧夏醫學界的「第一」。然而,回首職業生涯中的高光時刻,陳樹蘭卻對一名高燒不退、輾轉求醫的患者印象最深。「問診時,我發現一個細節,患者在一個月前得過一次痢疾,於是我推測,患者可能是阿米巴原蟲感染導致肝膿腫。當時,醫院僅配備了普通的X線機,我只得再度查體,終於在患者肝臟區域發現明顯痛點。局部麻醉該部位後,我用一根小空針抽出膿液,患者得以治癒。」
聽到這裡,全場掌聲雷動。「於我而言,此生最大的快樂是把垂危的患者從死神手中奪回來;最大的滿足是培養了一批棟樑之材。如果身體允許,我將持續發光發熱。」陳樹蘭如此形容無悔從醫的職業生涯。
家國情:
行醫三十載,只用「三服藥」
「一頂草帽兩腳泥,背著藥箱常下地。」這曾是廣大鄉村醫生奔走鄉間田野的真實寫照。在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鎮阿爾鄉村衛生室,有這樣一位鄉村醫生——他在沙海里行醫,一身塵,一腳沙,鄉親們都親切地喚他「大漠村醫」。行醫三十載,他卻只用「三服藥」。活動現場,鄉村醫生梁春榮公開了他的獨家「藥方」。
梁春榮承擔著阿爾鄉村近2000名村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每名村民都有自己的健康檔案。「我用『儘量別得病』『有病小錢治』『沒錢也能治』這『三服藥』,給村民們吃下一顆『定心丸』。」梁春榮說,「『儘量別得病』是指預防為主。我督促大家定期複查,按時吃藥。病情如有變化,我就及時給他們調藥換藥,防止病情加重。」
所謂「有病小錢治」,在梁春榮看來,是國家基層醫療衛生政策越來越惠民,村民們的用藥負擔得以切實減輕,「尤其要發揮好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優勢,對治療農村多發的老寒腿等常見病有奇效。」
對於生活困難的患者,梁春榮就給他們免費治病。有的村民過意不去,就寫下欠條。多年下來,泛黃的欠條足夠裝訂6個厚厚的本子,這即是「沒錢也能治」。
三十年來,梁春榮見證著鄉村巨變。然而,他坦言,自己也有擔憂。「今年我65歲了,怕自己干不動了,總想培養接班人。好在兒子從遼寧中醫藥大學畢業了,將來或許能夠接替我的工作。」梁春榮說,不過在這之前,自己還得接茬干,干到干不動為止。
山海情:
「拐杖」總比「石頭」實用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工作期間部署、推動的重大決策,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由此打開。在總書記的深切關懷下,閩寧兩省區不斷拓展協作深度。如今,閩寧協作已踏上鄉村振興的新征程,跨越幾千公里的山海情誼也開啟了新章節。
葉榕傑是福建省第十三批援閩寧醫療隊隊長。今年9月,他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我一直有支醫的想法,同時我的工作單位廈門市第三醫院,對閩寧醫療協作向來高度重視和支持,今年一次性派出4名人員加入醫療隊。我也是主動請纓,想憑自己的一技之長接過閩寧醫療協作的接力棒。」活動現場,談起自己從鼓浪嶼之濱到黃河之畔的心路歷程,葉榕傑滿是欣喜和自豪。
福建省第十三批援閩寧醫療隊由來自廈門市各級醫院骨科、康復醫學科、婦產科、內科、檢驗科、藥劑科等科室的專家與骨幹組成,團隊成員年齡從30歲到將近60歲,形成老中青梯隊。
「我日常負責骨科專家門診、骨科手術、業務培訓、進鄉村及學校進行疾病篩查和健康宣教等;同時,作為閩寧鎮中心衛生院掛職副院長,負責協助進行醫院及科室的建設與管理,幫助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葉榕傑說,短短2個多月,自己深深感受到當地患者對醫療隊的信任;最常聽到也最感動的一句話就是「太好了,在這裡就能處理,不用跑到銀川市了」。
「我想,這種信任正是一批又一批的醫療隊通過自己的工作熱情和精湛技術,逐漸積累的良好口碑。」葉榕傑說。
在帶教中,葉榕傑有個提法:「拐杖比石頭有用」。這令主持人和台下觀眾感到好奇。葉榕傑解釋,「醫療隊來之前,當地醫生只能自己摸索,更像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我們來了,可以充當他們的『拐杖』。」
他記得,門診來過一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當地醫生也知道需要充分牽引、掌屈尺偏復位固定,但對復位後情況沒有把握,自己在一旁就派上用場。「我告訴他如何通過觀察關節面、橈骨高度、掌傾角尺偏角等,去評估復位質量,以及解剖復位和功能復位的區別,以點帶面,層層展開,慢慢豐富他們的經驗,建立他們的信心。」葉榕傑回憶說。
正如葉榕傑所言,「拐杖」總比「石頭」來得實用。
天下情:
不以山海為遠,不懼天高海闊
10月20日,在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發布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中國援外醫療隊全體成員弘揚「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在異國譜寫大愛之歌,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著源源不斷的中國智慧。
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兒科主任郎志存受邀蒞臨現場。他兩度支援貝寧洛克薩,成功將「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模式和中醫診療引入貝寧。
郎志存回憶,自己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是在2010年。當時,醫療隊對口支援的是洛克薩市中心醫院。「這家醫院由我國政府在1997年援建,單從數量看,中國醫生就占了半邊天。」
8年後,郎志存重回貝寧洛克薩。這次,他在當地建立「中國(銀川)—貝寧(洛克薩)遠程會診中心」和「中醫診室」,開展遠程視頻手術指導和遠程心電診斷會診。
螢幕上,閃動著的一幀幀畫面,將時間倒回2019年3月21日。遠在非洲的中國第23批援貝寧醫療隊,依託中國(銀川)—貝寧(洛克薩)遠程會診中心,與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10餘名專家實時連線,共同實施手術。經近5個小時的奮戰,醫療隊為貝寧一名巨大甲狀腺腫瘤患者成功實施手術。這場專家會診,實現了中國援外醫療史上,在遠程視頻指導下實施手術的零的突破。
「在一批又一批中國援貝寧醫療隊的接續努力下,中國醫生成了當地最受尊重的人,洛克薩市中心醫院也成了當地人就醫的首選醫院。」郎志存說。
離開貝寧多年,郎志存一直期待與熟悉的人、熟悉的地方再次相見。在活動現場,通過遠程連線的方式,郎志存達成了這一心愿。在連線中,郎志存見到了自己昔日的醫療助手。這名非洲男護士透過螢幕告訴郎志存,期盼他再來非洲。
此次活動特別設置致敬環節,共同緬懷在抗擊新冠疫情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知名流行病學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教授。一部短片,讓在場觀眾再次憶起他的錚錚誓言,「能夠解決老百姓的問題,那是對我最大的獎賞」。
除此之外,活動現場宣布成立名醫走基層「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小分隊」和「健康山海情寧夏志願服務隊」,並由「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志願服務總隊隊長為兩支隊伍授旗。
文:健康報記者 趙星月
編輯:管仲瑤
校對:楊真宇
審核:徐秉楠陳飛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3VNDO2U6】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