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十天被冠以「驅驢宰相」的諢號,大唐耿介之臣真的被黑化了嗎

2022-12-30     尋根拜祖

原標題:上任十天被冠以「驅驢宰相」的諢號,大唐耿介之臣真的被黑化了嗎

王及善雖然貴為宰相,但他留在歷史上的印記卻是兩個不大好聽的稱謂:鳩集鳳池、驅驢宰相。

鳩是一種鶻鵃、斑鳩類的小鳥,長得很像山雀,既不高大威猛,又不美艷動人,因此在民間它就是個「普通人」的代名詞。鳳凰則不一樣,它是傳說中的神鳥,高貴的象徵。

「鳩集鳳池」就是諷刺那些占據了要位的庸碌之輩,用在王及善身上就是:你這個不學無術,一副空皮囊的傢伙,怎麼好意思與宰相們為伍?

後來王及善更加「不要臉」,居然當起了宰相。在任期間,他干起了門衛大爺的活,每天忙著趕驢,被人譏笑為「驅驢宰相」。

驢怎麼惹著大宰相了呢?

作為交通工具,古代有錢人家騎馬,經濟實力弱一點就騎驢。驢沒有馬那麼討喜,這東西總喜歡扯著嗓子怪叫,估計王大宰相嫌棄它噪音太大,所以上任之時就規定,尚書省的官員一律不許騎驢上班。

規定是規定,可總有官員買不起馬,只能騎驢。於是王及善只好親自下場,跟在驢屁股後面驅趕。

這個場面有點滑稽,81歲的老宰相顛著蹣跚的腳步攆著驢子跑,他老人家累得氣喘吁吁,那些驢主人卻吊著嘴角不緊不慢地跟老頭躲貓貓,像極了菜市場上的一幕。

估計那幾天體力透支嚴重,王及善上任還不到十天,就突然病逝了。

也不知道王家人會不會找朝廷哭鬧:俺們家老王是因公殉職,拿撫恤金來。

當然這是笑話,否則驢主人們豈不都成了罪犯?王及善雖不是烈士,但卻是貨真價實的烈士之後。

王及善的爹叫王君愕,是大唐開國功臣。

當年隋末天下大亂之時,并州有個叫王君廓的賊首,聚集了數萬人,四處攻城略地、打家劫舍。

王君廓、王君愕,名字很像哥倆,其實七十八桿子打不著,王君廓是山西人,王君愕是河北人。

那時候王君廓風頭正盛,他越過太行山,一路劫掠到了邯鄲。

王君愕就是在這時候去拜見王君廓的:「天下豪傑並起,您本該招撫流民,如今您身無立足之地,手無十日餘糧,又四處禍害百姓,我實在為您感到羞恥。」

王君廓一驚:大兄弟,你說哥該怎麼做?

王君愕撥雲見日:「別四處流竄了,占據井陘關隘,在那裡靜等真主的到來。」

後來,李淵路過井陘關,王君廓、王君愕率部加盟了唐軍,從此躋身開國功臣行列。

貞觀十九年,王君愕追隨李世民參加討伐高句麗的戰爭,不幸犧牲在了駐蹕山。因為父親的功勳,王及善繼承了邢國公爵位,並被授職散朝大夫,開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

王及善的職業生涯很簡單,年輕時曾經在東宮任「左奉裕率」,負責太子府的保安工作。

有一次太子李弘舉辦宴席,席間少不了有娛樂節目,一群人喝高了,手舞足蹈地表演「擲倒伎」。輪到王及善上場了,他卻一撂臉:「殿下娛樂自有樂伎侍奉,臣的職責里沒有這一項,恕不奉陪。」

李弘這才意識到自己的不妥,「擲倒伎」是樂伎們的工作,低賤得很,怎麼讓有身份的官員幹這種事?

於是李弘趕緊向王及善道歉。

敢於頂撞太子,這說明王及善身上有一股耿介之氣。這事被高宗李治知道了,他賞了王及善一百匹絹,還將他提拔為三品的右千牛衛將軍。

從太子宮的保安直升為皇帝的貼身保安司令,李治表現出了對王及善特別的賞識,他還說:「一般人想見到朕是很困難的事,你卻每天可以橫著一把大刀隨侍左右,可知道其中的尊貴?無他,朕欣賞你的忠心與謹慎。」

在宮廷保安工作崗位上,王及善一干就是幾十年,直到69歲那年才陸續轉崗,並加光祿大夫銜光榮退休。

如果就這麼點雞毛蒜皮的事,王及善實在不配浪費史家筆墨。

十年後,79歲的王及善突然被武則天再次啟用,出任滑州刺史。臨行前,武則天特地關照:「您老帶著家小,一路慢行,不著急,只要別讓河北的動亂蔓延過黃河就行。」

原來,由於契丹入侵幽州、冀州,武懿宗在平叛過程中殘害河北百姓,導致黃河以北的形勢不容樂觀,大有蔓延到山東的趨勢。

十年前,王及善曾經巡撫山東賑災,武則天大概是想利用他在山東的影響力,來安撫民眾。

談話間,武則天又順嘴問了一句:局勢如此,難道是朝廷治理有失策的地方嗎?您老有什麼建議?

沒想到王及善雖然退休了十年,卻一直關注著朝政,他侃侃而談,陳述了十幾條治亂的主張。

驚訝之餘,武則天當機立斷:「您說的這些事才是根本,滑州您就不要去了,留下來任內史吧。」

內史就是中書省的中書令,皇帝的秘書長,相當於副相。一個退休了十年的老頭,因為不經意間的一次談話意外升官了,你說這種人生魔幻不魔幻?

抓住人生的小尾巴,王及善又靠兩次閃光的表現給自己增色添彩了。

一次是來俊臣落網後,該如何處置他?武則天犯了難。

當時朝中憎恨來俊臣的人很多,大多主張殺了他,包括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甚至武三思等人都持這個主張。

但武則天心裡明鏡似的,來俊臣其實就是自己的爪牙,殺了他等於自斷手足,因此她試圖留來俊臣一條命。

關鍵時刻,王及善的一句話讓武則天拿定了主意:「來俊臣是個『凶狡之徒』,他『引亡命,污戮善良』,早就惹得天下人恨之入骨,不殺他,恐怕給朝廷留下動亂的禍根。」

請注意,河北的動亂已經讓武則天上頭了,她最害怕的就是朝局不穩。殺了一個來俊臣,寬慰各大勢力的心,這筆買賣還是很划算的。

武則天當即採納了王及善的意見,一筆勾掉了來俊臣的命。

王及善的另一個貢獻就是促成李顯被立為太子。

在狄仁傑等人的努力下,武則天最終決定將皇位傳給李顯。但她一時吃不准朝中各派勢力的態度,於是武則天以治病為由,將李顯秘密召回洛陽。

當然,這件事瞞不住王及善,他立刻讀懂了其中的政治意義,於是他立刻拋出了自己的主張和建議:贊同立李顯為太子,同時不要遮遮掩掩,應該讓他公開露面,以安群臣之心。

也就是說,王及善認定朝中的主流勢力是心向著李家的,李顯公開露面有利無弊。

武則天又接受了王及善的建議,果然李顯的露面迅速平息了多年的「李武之爭」,天下大安。

這麼一看,您是不是覺得王及善簡直就是武則天的心腹?想多了,很快二人就產生了齟齬。

武則天晚年始終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作伴,這兩個小男生仗著皇帝的寵幸,表現得有些囂張,尤其是在宴會上,哥倆吆五喝六,仿佛男主一般,毫無人臣之禮。

王及善看不慣,多次上奏指責。

武則天有點掛不住面子:又不是朝堂之上,娛樂嘛,至於搞得板板正正的嘛?於是她對王及善說:「你老歲數大了,不適合參加這種場合了,以後就在內閣的事情上多操操心吧。」

於是,王及善掛著內史的銜,卻被推到了尚書省做事,很難見到武則天了。

王及善知道自己惹人嫌了,他稱病一個多月不上班,武則天竟然擺出一副「有你不多無你不少」的姿態,不聞不問。

這不是吃乾飯宰相嘛?外面都已經給他起了個「鳩集鳳池」的稱號,再這麼下去,不得又扣上一個「乾飯宰相」的諢號?算了,俺辭職吧,81歲了,該回家抱孫子了。

奇怪的是,王及善打了三次報告武則天都不批准,相反卻又下了一道旨:王及善轉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

解釋一下,前面王及善的「內史」嚴格講不是宰相,只有加了「同三品」、「同平章事」才算是正式的宰相。

也就是說,武則天不光沒同意王及善辭職,還又給他升了半格,正式拜相了,只是從中書省移到了尚書省。

中書省官員整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尚書省則是執行機構,離皇帝遠多了。用一句時髦的話講,他與武則天之間「距離產生了,美沒了」。

老先生還真敬業,在尚書省趕了十天的驢,帶著「驅驢宰相」的新稱號永遠地退休了。

這就是王及善的一生,《舊唐書》認為,王及善有「智力」,有「興復之志」,只是缺少表現的機會。《新唐書》認為,王及善「清正自將,臨事不可奪,有大臣節。」

總之,兩唐書對王及善是肯定的態度,也因此後人一直認為,所謂的「鳩集鳳池」、「驅驢宰相」是世人的黑化、惡毒攻擊。

真的是這樣嗎?我不這麼認為。

首先,我們得承認王及善確實是一個忠直耿介的人,人品無可挑剔。

其次,我個人認為,王及善雖然有一定的見識,但與宰相的距離還差得有點遠,嚴格來講,他並不具備宰相的才華。

王及善一生中最大的閃光點應該就是那十幾條治亂之策,然而,他的「代表作」卻沒能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字,也並沒有見到任何執行的效果。這說明,王及善具備看出問題的能力,但缺乏解決問題的手段。

宰相不是坐在那裡動動嘴就行的,見識和能力缺一不可。很顯然,王及善瘸腿,做不成事,這恐怕就是武則天不大重視他的原因。

最後,王及善缺乏學術功底,世人評價他「鳩集鳳池」雖有偏頗,但也不是全無道理。

王及善進入仕途不是靠科舉,而是沾了老爸的光,加上他的出身又不夠高貴。在講究出身和學術水平的唐朝,他註定是很難有出頭之日。

雖然我不贊同學術水平與才能劃等號,但他們之間確實存在正向關聯度。我們可以推測,他的治亂之策很可能就像零散的珍珠,假如有學術做支撐,那將是一串項鍊,這就是宰輔之才與一般大臣的差別。

當王及善驅驢時,我猜想他的內心憋了一股火,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去做的。其實他這麼做,何嘗不是無能的表現?何嘗不是拉低了宰相的品味?

與其如此,你還不如摔給武則天一紙辭書:老子不想伺候你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2effece2ba617210cb6717891c6db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