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東江水,日夜向南流,流進深圳,流進港九,流進家門口。一江水,連三地;贛粵港,一家親!」地處贛粵交界的東江源,這首古老的客家歌謠時常在山水雲端之間繚繞。
東江,發源於我省贛州市境內,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相關大城市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重要飲用水水源。東江源頭優良的水質對促進粵港生態環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被稱為「政治水」「生命水」和「經濟水」。日前,省人大財經委、常委會預算工委結合對省生態環境廳年度部門決算重點審查工作安排,組織部分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代表、專家成立視察調研組赴贛州市,就東江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開展視察調研,實地感受江西「老表」數十年如一日守護一江清水的滄桑變遷,體悟贛粵港一江水一家親的情懷。
盼水解「渴」:一捧清泉浸潤出的贛港深情
「一定要保護好東江源頭水。」這是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的殷殷囑託。
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難遇的嚴重乾旱,每4天供水1次,每次供水4小時,350萬市民的生活陷入困境。緊急關頭,黨中央、國務院向香港張開關愛的臂膀。1963年12月,經周恩來總理特批,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建設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引東江之水,濟香港同胞。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通過深圳水庫正式對港供水,清凌凌的東江水,經廣東東莞、深圳,流往香港,解決了香島水荒,滋潤了同胞心田。
50餘年,光陰荏苒。為讓下游百姓喝上放心水,國家及源區縣持續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護生態,一灣東江水,將贛州、香港兩地同胞緊緊相連。2016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明確在江西—廣東東江開展跨地區生態保護補償試點。2016年10月,贛粵兩省簽訂《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正式開始實施東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工作。按照協議,兩省各出資1億元,設立東江流域水環境橫向補償資金,目標是使東江流域出境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標準。
逐「綠」而行:讓資金快速直達群眾和企業最渴盼處
時間轉眼到2022年,東江流域生態補償進入第7個年頭。7年來,贛州市已獲得補償資金26億元,其中中央資金15億元,江西省資金6億元,廣東省資金5億元,共支持了152個項目建設。7年了,項目實施進展情況如何?東江流域水質怎樣?資金使用過程中還存在什麼難點和問題?人民群眾對生態補償滿意不滿意?
帶著思考,滿懷期待。端午假期剛過,視察調研組一行便驅車來到安遠縣、尋烏縣、定南縣這3個東江源主要源頭縣,閱資料、看項目、聽彙報、查帳目、問訴求,詳細了解東江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管理使用情況。
在定南縣歷市鎮富田村,這裡的環保設施擴容項目引起了視察調研組成員的關注。該項目是東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的措施之一,是在二期擴建工程基礎上對縣城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進行再擴建,新增安裝0.75萬噸/天處理規模設備,項目建成後總處理規模達到2.5萬噸/天,出水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定南縣政府縣長陳鈺瀅篤定地說,「該項目有效降低了城區生活污水入河排放濃度,對改善歷市河水環境質量意義重大,對保障東江流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也起到關鍵性作用。」
在定南縣小黃壩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整治及垃圾滲濾液處理站改擴建工程項目現場,「今年3月1日起,在全省範圍內正式施行。」視察調研組成員、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葉敏健結合今年省人大常委會實施的《江西省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談到「要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生活垃圾減量、分類知識的普及,增強公眾生活垃圾減量、分類意識,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在尋烏縣留車鎮尋烏水水質提升工程現場,視察調研組看到一派生機勃勃,流水清澈,綠意盎然。「我們這個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資金就是2020年度東江流域生態補償廣東資金。我們結合『美麗鄉村』設計理念,在項目北區重點以水平潛流濕地為核心著力強化水質提升功能,在南區配套表流濕地,深度凈化水質,確保項目出水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與此同時,為了考慮圩鎮居民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關係,輔以親水生活休閒功能,在濕地植被選擇上,考慮『功能+美觀』雙重功能,通過專業的設計及搭配,整個濕地建成後既具備處理水質功效,又凸顯『環境美』的功能。」尋烏縣生態環境局局長鍾承權介紹道。
從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柯樹塘的廢棄礦區觀景台上極目遠眺,可以望見層巒疊嶂滿目蒼翠,遠處的太陽能電板反射出耀眼的光,展現出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這裡曾是一片廢棄的稀土礦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持續30多年的大規模開採,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河道淤積、耕地淹沒、水體污染、土壤酸化,村民的家園、良田變成了「白色沙漠」。據尋烏縣政府副縣長謝慶浩介紹,柯樹塘廢棄稀土礦山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項目總投資9.55億元,治理修復面積14平方公里,成功探索出一條具有尋烏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路子,相關經驗做法納入省部級幹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專題研討班教材,是中國向全球推介生態與發展共贏的「中國方案」之一。面對昔日礦山如今變成眼前的生態公園,視察調研組成員、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環資委副主任委員董曉健感慨說,「我已經是第2次來到這個項目了,每次來登高到這裡都給我極大的震撼。放棄稀土採礦產業,變成青山綠水,體現出縣政府和人民群眾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無私付出,許許多多的努力看似尋常,背後卻需要巨大的決心和魄力。」
點綠成「金」:同心協力保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我們始終把保護東江源頭區的生態環境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像愛護自己的眼睛和珍惜生命一樣守護著源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安遠縣委書記楊有谷在視察調研組召開的座談會上激動地說,「很多人或許不知道,為保護東江源的生態環境,我們組織人員力量,投入大量資金,實行最嚴格的『三禁三停三轉』。禁伐、禁漁、禁采,『禁』出一片青山綠水;停批、關停、叫停,『停』出一派生態綠韻;轉產、轉型、轉變,『轉』出一條發展新路。雖然眼前利益的一時犧牲,延緩了經濟發展,但換來的是東江碧水的源源南流。如今,這裡的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空氣也更清新了。」目前,安遠縣以三百山為龍頭的生態旅遊產業正綻放異彩,鄉村休閒遊、溫泉養生游、東江探源游如雨後春筍,果品採摘、休閒垂釣等生態休閒旅遊樂園達到200多家,2021年全縣共接待遊客521.63萬人,同比增長6.14%;實現旅遊收入41.65億元,同比增長11.75%。
「環保硬舉措的真金白銀,還了東江源區一泓清水。」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羅小璋回憶開展流域生態補償工作以來的經歷,感慨頗深,「近年來,通過高質量實施東江流域生態補償項目,東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明顯成效,為香港同胞源源不斷地送上清澈放心的飲用水,同時也沒有辜負周總理的深情囑託。」東江源區飲用水水質、出境斷面水質持續穩定在協議目標標準範圍內,部分指標甚至遠超,守住了綠水青山,把好了第一道關。
一路看、一路聽,深切感受到贛州市和源區各縣,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保護源頭「清」水作出了貢獻,這是視察調研組成員的廣泛共識。「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視察調研中也發現資金管理使用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繼續做好項目申報工作,努力爭取更多項目儘早落地;加快項目實施推進,落實項目實施主體責任、優化項目實施管理;按照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有評估、有目標、有監控、有評價、有應用的原則與要求,對專項資金實行全過程績效管理。
清清東江水,凝聚著老區人民的深情厚誼。返程途中,視察調研組成員看著一輛輛私家車、旅遊大巴絡繹不絕地駛入,感受著源區各縣生態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發展優勢,大家一路上話語不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所系之處,也就是人大監督的發力點,此次調研,以求『監督注重實效,以實效求實績』的步伐更加堅實。」
筆者後記:調研結束後,省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結合省生態環境廳年度部門決算重點審查活動形成了預先審查意見,將視察調研發現問題及省市縣提出的意見建議一併反饋給相關部門,相關部門進行認真研究和積極整改。7月15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確定12家旅遊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公告》,東江源頭的三百山景區榜上有名。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我們堅信,在東江水源源不斷澆灌滋潤下,一定能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源區縣生態旅遊產業將更加多彩,「東方之珠」香港將更加璀璨,粵港大灣區將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