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664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53個詞條
01
前幾天,看到一個女孩的投稿。
她表示,自己要和男友分手了,很難受。
分手的原因,是男友本來答應好要買2000元的金手鍊當作生日禮物給她,但是臨近生日,男友反悔了。
因為他在滿勤的情況下日常工資4000元,但這兩個月男友經常請假,所以工資只有2000元左右。
兩個人一起生活,住在女方住處,日常三餐花費都由男方支付大概1500元,男友已無閒錢再買2000元的禮物了,如果買了就是負債,男友不願意。
女生覺得男友言而無信,何況男友生日的時候,她一次花了900,一次花了1200買禮物給男友,她瞬間覺得自己的付出很不值。
又聯想起自己本就不太喜歡男友的家庭,因為他不是獨生子,女生覺得以後會很煩。
於是,女生對這段感情產生了質疑。
2
聊天記錄里,男友對她說自己買不了2000元的禮物了。
女生回應,如果是這樣,她也後悔給他買1200元的禮物。
隨後她開始上升到:「我們的感情2000都不值。
你為了兩千塊錢,傷害我們的感情。」
看到女友的不滿,男生立即將禮物錢轉給了女生。
並表示自己下個月開始吃廠里的飯,儘快把帳填平。
但女生認為已經晚了,這個禮物就算給了也沒意義了:「因為這個禮物,我把我男朋友逼到廠區。」
她表示會把錢還回去,但兩人的關係也不會因為男生的轉帳而有所改善:
「從咱倆今晚開始算帳,你做決定那一刻,傷了就是傷了。
咱倆感情回不去了。」
隨後女生開始瘋狂輸出自己的傷感文學,「我們真的完了吧」「我們就是匆忙地在一起,根本不了解彼此」 「不想在一起就不在一起吧。」
這邊說自己不喜歡男生的家庭,但一直在說服自己;這邊又說覺得男生嫌棄她的家庭條件;
這邊怪男生太自私不在意自己,這邊又怪男生不該今天說這種話……
總之翻來覆去,東一句西一句,哪哪都不滿意。
男生一直在否定兩人感情的覆水難收,一直對這段感情抱著積極的態度,並且一直勸女生去睡覺。
因為時間已經很晚了,他不想在這些負面情緒上繼續糾結,何況自己隔天還要考試。
女生一邊說自己睡不著,一邊對這段感情進行無休止的抱怨,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對男友的請求視而不見。
網友看完聊天記錄,一語中的:「天大地大,考試最大。求求你,快讓他去睡吧。」
在這種情況,女生確實有點不分輕重緩急.
你可以有不滿,但也沒必要硬要在這種時候拉著別人說三道四,沒有重點,全是感情地輸出。
看女生一連串的傷感文學,如她自己所說,確實「矯情」,幼稚。
3
兩個人之前的糾葛剪不斷理還亂,但還有一個很致命的問題。
根據女生的描述,男友廠里上班,工資一個月滿勤4000元,無車無房;女生自己一個月工資3000元,家境也一般。
這樣的經濟水平,怎麼開口閉口就是一千多兩千的禮物呢?
一個禮物就要花掉兩人一半的工資,無法認同這樣的消費觀,頗有一種「窮要面子」的感覺。
如果繼續維持這樣的消費觀念過度消費,兩個人後續也會因為很多經濟上的問題而難以維持感情。
《蝸居》女主角海萍有這樣一段經典台詞:
「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連串數字蹦出:房貸六千,吃穿用兩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費三百四,手機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
也就是說,從我甦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帳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
這是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會產生的,消費後常伴隨的焦慮與經濟壓力。
更嚴重的是,過度超前消費,容易在我們心理上形成一種「消費優越感」,產生一種收入能力大於消費能力的錯覺。
一旦嘗到這種錯覺帶來的優越感後,我們便會依賴上這種方式帶來的感覺,如果不加控制,就會漸漸上癮,導致負債越來越多。
拿上文中的情侶對照,就很容易理解。
這次是一千二的衣服、兩千元的手鍊,那保不齊下次就是兩千四的鞋子,四千元的項鍊了。
這次可以負債買,那下次也可以啊,只不過是金額大一點,還得久一點而已。
(上文女生就是這麼想的)
就像有些人成為「剁手族」,明知不理性,仍然無法停止「剁手」。
人的慾望是無法被滿足的,它只會越喂胃口越大,逐漸讓人麻木,不得不用更大的慾望獲得刺激。
4
俗話說,有多少錢,辦多大事。
一個成熟的人,都應該懂得規劃收支,而不是盲目追求消費的快樂。
在明晰自己的收支與消費規劃的方法中,有一個就是制定心理帳戶。
除了銀行帳戶實際的、經濟學帳戶外,在人的頭腦里還存在一種虛擬帳戶,人們會把在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中,這就是心理帳戶。
心理帳戶管理的原則是:分類管理,獨立核算,平衡發展,除特殊情況外,互不挪用。
每得到一筆收入,則根據你根據實際情況定期調整的分配原則,分配到對應帳戶中。
例如,每個月月薪5000元,按如下比例劃入各個心理帳戶:
生活必需帳戶:3000元。
生活應急帳戶:500元。
學習投資帳戶:500元。
生活享受帳戶:500元。
社交往來帳戶:500元。
控制消費總量並不容易,但如果順應人的心理傾向,設定不同心理帳戶,細化管理,就更有條件理性消費。
過日子這件事,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總要有所規劃,才會良好發展。
一切皆有成本。
過度消費也不例外,用大量收入為無關緊要的東西買單,用未來收入為當下消費買單,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