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虎式坦克堅不可摧,其核心技術,居然來自一千多年前的中國?

2023-12-24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德國虎式坦克堅不可摧,其核心技術,居然來自一千多年前的中國?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先進坦克,德國「虎式」自稱第二,估計就沒有哪一款敢說自己是第一。

很多人都懷疑德軍得到了外星科技,比如齊柏林飛艇、V系列飛彈、古斯塔夫列車炮,似乎都不是那個時代應該出現的武器——美國要不是得到了那麼多德國科學家,他們的衛星上天可能還得再等十幾年。

說德國人得到外星科技,顯然是天方夜譚,如果老希真有外星人支持,現在很多地方就會很消停了。

德國的軍事科技之所以一度領先,還是博採眾長古今通用的結果,比如他們那款令蘇軍和法軍都十分頭痛的虎式坦克,最強悍之處在於他們能打穿敵人坦克,而敵人的炮彈打到「虎式」裝甲上就會被彈開——這種槍炮不入金剛不壞之身的防護技術,其實是來自一千前的中國,白紙黑字記載於沈括的《夢溪筆談》之中。

本文探討德國虎式坦克的核心技術來自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並不是要自誇「我們祖上闊過」,而是要表示一種遺憾:火藥是我們發明的,最好的裝甲技術在宋朝就已經成熟,而且直到清朝中期,財富(本來想說國力,但又覺得財富不等於國力,因為再肥的羊也打不過瘦狼)也是世界第一,但是百餘年來卻一直備受列強欺辱瓜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實事求是地說,從明朝開始,我們的熱兵器就已經落後了,明軍最先進的大炮為什麼叫「佛郎機」,想必讀者諸君都知道。

從宋朝開始,偃武修文不但降低了武將的地位,還阻礙了軍事科技的發展,堅船利炮在乾隆皇帝眼裡不過「奇技淫巧」,但就是清朝皇帝不屑一顧的「雕蟲小技」,轟開了大清國門,燒掉了圓明園。

憂傷和遺憾暫且放在一邊,我們且看採用中國千年以前技術打造的虎式坦克有多厲害。

虎式坦克跑得並不如蘇軍T-34快(虎式每小時34公里,T-34每小時55公里),所以後來交戰時,蘇軍總是不顧一切地衝到近前開火,往往要在衝鋒途中丟下三四輛T-34,才能有一輛衝到可以損傷虎式的距離。

蘇軍之所以下如此代價也要衝到近距離射擊,就是因為稍微遠一點,炮彈就只能給虎式撓痒痒。

紀錄片《二戰坦克風雲錄》,詳細描述了虎式的厲害:「一個虎式坦克營的戰鬥力,甚至可以抵得上一個標準的裝甲師。虎式坦克的車體前方裝甲有102毫米厚,兩側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採用當時強度性更高的冷軋鍛造工藝而非鑄造工藝。」

為了達到最好的防護效果,德國的老希甚至下令以犧牲坦克產量為代價,堅決不採用鑄造炮塔的工藝。

老希也不是啥時候都下錯命令,他犧牲數量保證質量,最後體現在虎式坦克的防護能力上,就形成了坦克大戰時一邊倒的優勢:在當時的蘇德戰場上,蘇軍各種重型、中型坦克在傳統的有效射程內,都傷不到虎式坦克的筋骨,而虎式坦克一枚88坦克炮彈,就能把蘇軍坦克「開罐頭」,即使蘇軍採用了不計損失的衝鋒戰術抵近射擊,戰損也只能打到五比一。

為了揭開虎式的蓋子,蘇軍採用地雷陣、反坦克炮埋伏陣,甚至把T-34半截藏於坑裡,總而言之是連環設伏,才打下了虎式的囂張氣焰。

蘇軍作風強悍,五個換一個的仗也敢打、肯打,而習慣高舉雙臂的法軍,則在德軍虎式坦克面前,上演了十分搞笑的一幕。

德軍一千七百輛坦克突破法軍馬斯河防線後,古德里安專門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坦克部隊抓俘虜!

德軍坦克在法軍潰兵中一路狂奔,坦克上站著拿著大喇叭的德軍向法軍喊話:「我沒時間俘虜你們,請你們放下武器,並離開道路,保持道路通暢!」

聽了德軍的喊話,法軍自然舉手照辦,讀者諸君看了紀錄片,肯定也是感慨良多:德軍沒有向著潰兵機槍掃射,也沒有一路碾壓過去,居然還用大喇叭「指揮交通」,這場景,在兩次世界大戰和現代戰爭中,似乎也很少見吧?

法軍速敗,倒也不一定是投降成了習慣,而可能是他們的坦克實在太弱了:法軍坦克連真正意義上的坦克炮都沒有,虎式坦克遇到法軍坦克都不用開炮,撞就行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法軍的裝備不行,戰鬥意志也不行,除了高舉雙手,他們似乎也沒有別的選擇。

其實我們也不用嘲笑法軍,在虎式坦克強悍的裝甲面前,一般的步兵和坦克手都會很崩潰。

這時候可能有讀者要問了:你前面說虎式坦克用的是中國一千年前的裝甲製造技術,究竟證據何在?

我們翻開《夢溪筆談·卷十九·器用》,那裡面有一篇《青堂羌善鍛甲》:「凡鍛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鍛之,比元厚三分減二乃成。其末留箸頭許不鍛,隱然如瘊子,欲以驗未鍛時厚薄,如浚河留土筍也,謂之『瘊子甲』。」

青堂羌人用冷鍛法製造的鎧甲的鐵片顏色青黑,晶瑩透亮,可以照出毛髮。其方法是不用爐火加高溫鍛打,而只進行冷鍛,直到鐵片的厚度比原來減少了三分之二,就算鍛成了。甲片的末端留著像筷子頭那麼大小的一小片不鍛打,隱約像個瘊子,這是為了檢查鐵片未鍛打時的厚薄。

這種冷鍛「瘊子甲」其實也並非西夏和金國才有,沈括在宋朝鎮戎軍中就見過這樣一副鐵甲,魏國公韓琦(後追封魏郡王)指揮對西夏作戰時,城建把那副冷鍛甲拿出來做測試:在五十步開外,用最強的弩箭也不能射穿。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但武器裝備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同樣是人,有人能掌握最先進和最實用的武器製造技術,那也是過人之處。

冷鍛技術在宋朝已經成熟,但是在抗日戰爭中,我們不但沒有冷鍛裝甲的坦克,甚至連謝爾曼和T-34也沒有,只能以血肉之軀往日軍坦克下面塞手榴彈和炸藥包。

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敗了,日本敗了,蘇軍針對冷鍛裝甲的德軍虎式坦克,至少想出了四種辦法應對,每一種辦法都會付出巨大的犧牲,但蘇軍最後還是頂住了虎式坦克為兵鋒、二三四號坦克為合後的閃擊戰,並一路反推到柏林,這說明在兵器發展史上,從來就沒有無堅不摧之矛,也沒有堅不可摧之盾,關鍵還是看各自陣營的綜合實力。

裝備冷鍛甲的金國鐵浮圖和西夏鐵鷂子,最後也沒能改變滅國的命運,岳家軍的麻扎刀和鉤鐮槍,對付重甲騎兵也很有心得,儘管之一位勇士以生命換取敵軍一隻馬蹄,但是打到最後,鐵浮圖還是全軍覆沒了。

實事求是地說,德軍虎式坦克使用中國一千年前的冷鍛裝甲技術,並不算抄襲,他們將黑火藥改進成無煙火藥,更是一種進步,而我們從歐洲購買的炮彈裡面,居然被裝滿了沙子,那就是一個悲劇了。

前一段時間有人替無良軍火商洗白,說炮彈里裝沙子是為了提高毀傷效果,這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開花彈頭裡填的不是炸藥是沙子,爆破能力必然減弱,彈殼發射藥變成沙子,炮彈怎麼打得出去?

不管怎麼說,我們千年前的技術到了別人手裡,就會變成欺負我們的利器,這種狀況,直到七八十年前才有了根本改觀,現在基本已經實現了逆轉,讀者諸君看了德國虎式坦克堅持使用中國一千年前就已成熟的冷鍛技術,是不是也有很多話要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1116022fd9a2bfeaf66f0c8988038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