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人機協同,內容共生,5G與AI到來的時代,我們需要與技術握手。
作者 | 思想漪
編輯 | 石 燦
人與機器如何協同,好內容如何依靠技術湧現,壞內容如何有效打壓,數字內容產業如何突破瓶頸,新趨勢和新機遇到底在何方?
12月3日,騰訊在北京舉行「人機協同 內容共生」2019騰訊ConTech技術大會,並發布《2019-2020內容產業趨勢報告》,提到了內容產業在繼生產(自媒體生態)、分發變革(人工智慧、算法推薦)之後,即將迎來了第三個環節「消費」變革。騰訊稱之為「收穫模式變革」。
這是一場涉及新技術體驗、好內容觸達、新知需求突破、用戶「繁星」傳播等多方面的變革,變革的源動力來自不斷變化、不斷成長的內容消費者。這場變革強調既要產出優質內容,又順勢乘風5G、AI等技術浪潮。
這場浪潮源於何處?又將走向哪裡?或許可以從這場會議找到答案。
成績徘徊在及格線上下。
《2019-2020內容產業趨勢報告》顯示,資訊類產品整體市場興趣滿意度和效率滿意度分別是46.7%、52.3%,意味著用戶給資訊類產品在符合興趣和提升效率方面僅僅打出及格分。
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連用兩個「很遺憾」形容這兩組數據。
(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髮布《2019-2020內容產業趨勢報告》)
甚至,陳菊紅還提到了一個數據:分發體驗衰減平均臨界點為9.16條。在看過資訊平台9條、10條左右的訊息之後,大部分用戶逃離了平台。
讓用戶長久持續的互動和洞察,成為網際網路發展的另外一種「紅利」。內容創作面臨從流量思維到價值思維的轉換。
就算用戶停留在平台上,也受困標題黨、虛假內容、軟文等低質內容,人們更希望獲得新知內容,「關注新聞的後續報道和背景知識的用戶,全網均值是40.5%。但是四五線城市的用戶是43.3%,其實更高。」
中國網際網路用戶增長放緩已是共識。2月份,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月活躍用戶(MAU)不再繼續增長,觸頂11.4億,甚至在第二季度凈降 193 萬。但過去一年,低幼群體、銀髮一族、低學歷人群分別以21.4%、39.9%、26.7%的增速加入了移動網際網路大軍。他們被陳菊紅視為「增量紅利」人群。
(低幼、銀髮與低學歷人群仍存「增量紅利」)
低速但不斷湧入網際網路的新用戶,資訊類平台滿意度的差強人意,用戶期許與平台內容之間的鴻溝呈現增大的趨勢。
在5G、AI浪潮奔襲之下,騰訊試圖用「技術流」破局內容產業發展瓶頸,用「人機協同,信息破繭」彌平鴻溝,試水「收穫模式變革」紅利。
據騰訊新聞算法負責人劉軍寧透露,騰訊新聞ConTech技術涵蓋了從內容生產、准入、處理分發的整個線條,打造一個全面、立體關注內容理解的矩陣。在內容分類、安全相關度、版權等識別維度之外,也在嘗試構建一些對內容深層次價值內涵理解的維度,比如內容的受眾面、調性、知識價值、新聞性等。
(騰訊新聞的ConTech技術布局)
ConTech產生了以下記錄:智能內容生產引擎青雲系統每天可以生產1000條視頻;智能寫作系統可以在天氣、體育等領域快訊寫作上,形成24小時不間斷寫作,累積完成24億字的寫作。此外,騰訊開發的一款錯誤檢測和識別模型,每天可以處理來自騰訊內外的糾錯請求達101萬篇。
「人機協同,我們一直希望將人的經驗、智慧賦能給機器,人可以解放出來,從事一些更高端甚至是創造性的工作。」劉軍寧說。
人與機器的邊界在哪裡?
劉軍寧需要「機器有自知之明」,機器要對自己預測、識別、判斷有自信度的判斷,「自信度的判斷」是機器學習、系統設計需要注意的地方。
ConTech更深層次的技術在演進。「我們在技術布局的另一個思路主線是信息破繭」。比如智能推薦,劉軍寧說,騰訊開發的「Listwise」幫助客戶端人均時長提升19%以上。
同時,劉軍寧也批評當前的推薦系統,基本上是謀當下的「貪婪算法」。「用戶會為他喜歡的內容所包圍,久而久之見到的世界已經是不真實、有偏的信息環境,新鮮的東西沒有機會接觸到,對人長期信息價值是有損傷的。」
騰訊也有響應的策略響應。通過生成對抗網絡、深度強化學習等技術手段,結合對內容價值深層次理解的推進和產品上的聯動創新,探索優化更長程的用戶體驗,在內容分發上來閉環配合打開眼界。
或許,在這次的「收穫效應變革」中, 技術要充當先鋒與中流。
半個月前,騰訊發布全新的「騰訊看點」品牌,集合QQ看點、QQ瀏覽器看點、天天快報和微信看點小程序、看點視頻APP、看點直播等6款產品,刺蝟公社曾發文《騰訊再戰信息流》予以解讀。
放到更大視野里,或許這場內容平台的整合原因也可以在這場會議找到根腳。
在5G、AI技術浪潮中,每個內容平台需要找到用戶、創作者、技術齊頭並進、協同進化的方法,實現內容共生。
2015年,騰訊新聞上線節目《較真》,彼時,還只是一檔闢謠欄目,需要編輯逐條考證闢謠。2018年,不少用戶在《較真》上詢問「印度男孩有超能力,一碰燈泡就亮」是否是謠言。最終,遠在德國的一位物理學者回答了這個問題。
如今,《較真》升級為連接超過1000多個機構和專家,有數十萬條謠言和闢謠資料庫的平台產品,年均闢謠科普服務3.5億人次。同時,騰訊新聞通過語料對機器進行訓練,實現算法對謠言內容特徵精準識別,對常見謠言的攔截能夠達到分鐘級別。
每個個體的分享、轉發、參與都可以成為內容產業的「繁星」節點,相較於廣場式的傳播,這樣的出傳播更具穿透力。
「人機協同」的能力還在延伸。騰訊新聞產品總經理王京津說,12月份,騰訊新聞會推出基於全網數據進行的實時計算「熱力趨勢」,也一併推出經過人機共同篩選的價值節點的內容聚合,包括人物和事件的圖譜。
(騰訊新聞運營總經理黃晨霞發布「ConTech合作夥伴計劃」)
在會議的現場,騰訊還發布「ConTech合作夥伴計劃」,涵蓋騰訊新聞知識官計劃、繁星計劃和TOP計劃。
2020年,騰訊新聞將為內容合作夥伴提供15億的內容創作經費支持,每月100億的流量扶持。打造超過1000個10萬粉絲的知識官,並為騰訊新聞知識官提供一系列個人IP服務,包括定製課程、粉絲交流,商業共享、主題走訪等內容。
對信息與內容的追逐像極了古希臘西西弗斯的故事。人類努力想要抵達不冗餘、高價值、精準觸達的信息山巔。在經歷了印刷書人工、PC時代門戶與搜索、移動時代智能推薦的時代之後。
在5G、AI等技術加持下,人類會離山巔更近一步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05I3G4BMH2_cNUgDT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