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快樂一時,房貸背負半生。這是大部分貸款買房人士的切身體會,這其中的酸楚每個房奴們都感同身受,但是還有一批人依然義不容辭的給樓市打廣告、做宣傳,勸告身邊還沒有買房的人要趁早下手,等待永遠都只會是旁觀者,他們根本不考慮別人是否有充足的資金,有持續還貸的能力,當然,還有人說這些問題都無所謂,真正買房以後一切的不可能都將成為可能,每個人有了一套房子後,就會拼盡全力去掙錢,殊不知強行勸人買房的做法並不可取。
案例一
網友A是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人,由於受到今年的「黑天鵝」事件影響,自己在今年3月份就被公司強行終止了勞動合同,說白了公司本身因為業務虧損也快到了破產倒閉的狀態,只能裁員節流存一口氣。無論如何反正已經被動失業了,而每個月6000多元的房貸無法逃避,這種壓力就好比陷入到一個漆黑一片四面都是牆的困境之中。
短暫的情緒釋放後,還是要靜下心來想一想未來的路要怎麼走。最快速有效的辦法還是投簡歷,抓緊找到一份替補工作,但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已經失去職場競爭優勢,再加上今年的市場行情,很多中小企業都在降薪裁員,這導致簡歷投出去簡歷如同石沉大海,沒有半點迴響,掛在各大招聘網站上的簡歷,也只有三三兩兩的查閱而等不到主動打過來的電話。
所幸的是這位網友已經在社會打拚多年,平時也有拿出一部分資金和朋友做其他投資的意識,這樣一來自己這幾年存了一點錢,再加上投資得到的收益,即使一兩年內在家不工作,依然也能夠養活家庭、按期還貸。不過,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誰都不能保證穩賺不賠。
案例二
網友B今年28歲,月收入5000多元,月供4500元,自己表示快要撐不下去了!為了按時按額還房貸,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衣服基本不敢買,實在沒有得穿就在淘寶花個幾十塊錢買一件,吃飯能在家裡做決不下館子,有時候月底實在沒錢了就吃兩天白米飯對付過去。傾其所有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套房子,但仍然改變不了單身狗的現狀,因為還完房貸加上基本生活開支,就沒有多餘的錢去擴展自己的圈子,每天的出行動線就是公司和家兩點一線的生活軌跡。
針對於網友B的現狀有人直接說:活該!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他本人,因為在當下階段決定一個人要去買房的原因都是自己的無知加上外界的誘導造成的結果。無知表現在買房後才知道壓力這麼大,不能清楚的評估個人的負債能力。外界的誘導是指身邊親朋好友都建議買房,或者看到自己的同齡的同學、朋友都買了房,自己也要跟上步伐。而盲目性購房行為其實是一種普遍現象,根據調查顯示,我國買房人均年齡為27歲,比已開發國家的37-40歲提前了10年甚至更多。
當然,決定國人平均買房年齡偏小的原因不是大家把買房當成信仰,而是因為過去我國房價上漲太快、幅度太大,一年時間房價就能翻一倍,在這樣高房價的局勢下,作為普通老百姓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儘早成為有房者,否則等待下去只會被高房價給排擠在外,未來更加買不起房。唉,當代年輕人在樓市中是進退兩難,買與不買都有利弊。
筆者認為,選擇買房終究是沒有錯,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千萬不能以犧牲個人生活質量來換取一套房子,特別是手中存款不多的年輕人。那麼這個度在哪裡呢?一般來說月供占收入的30%左右則為合理狀態,這樣你還有70%的收入可以進行其他消費,最大限度也只能「五五開」,就是月供和其他消費各占收入的50%,上述收入5000元月供4500元的案例就等於把自己推向火坑。
各位看官是否贊同筆者的觀點,支持的朋友可以點贊、關注、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