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蛇鷲捕獵時會將蛇甩暈後再吃?這是誤解,蛇鷲有更好的辦法

2019-07-09     溫晨動物園

今顎類的鳥根據所處環境生態類型可以分為六個類群:鳴禽、涉禽、攀禽、陸禽、游禽、猛禽。

涉禽的基本特徵是擁有一雙大長腿,方便在濕地、淺灘和水邊生活;而猛禽的基本特徵是性情兇猛、喙部彎曲而尖利,腿一般都短而粗壯有力

但凡事總有例外,有一種猛禽的外貌就與其他猛禽大相逕庭,擁有一雙修長的細腿,遠遠看上去很像涉禽,它的名字叫蛇鷲

蛇鷲(Sagittarius serpentarius)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雖然它的長相跟別的猛禽差別很大,外表更像鶴形目的鳥類,但蛇鷲卻是鷹形目、蛇鷲科的鳥類,也是不折不扣的猛禽。

長成這個樣子是它長久以來適應環境的表現,跟它的生存環境、食物類型和捕獵方式有關。

由於蛇鷲的後頸有幾根支棱出去的呆毛,有點像舊社會喜歡把筆架在耳朵上的文員,所以蛇鷲還叫書記鳥、秘書鳥

雖然從外表來說蛇鷲更像是涉禽,但它還是像大多數猛禽一樣把巢穴築在高處,一般是在金合歡樹的樹冠上。

蛇鷲是一夫一妻制,求偶期間雄性蛇鷲會用低空飛翔姿態和地面舞步來取悅雌性蛇鷲。

蛇鷲的巢直徑約2米,由樹枝、乾草、羽毛、糞便等組成,一旦築成就能夠反覆使用多年,蛇鷲夫婦每年都會檢查鳥巢的結實程度,並隨時進行修補。

雌性蛇鷲每次產卵1~3枚,由夫妻雙方共同孵化和育雛。蛇鷲父母會根據雛鳥的成長階段喂給它們不同的食物,從反芻出來的半消化流食,到已被殺死的小體型脊椎動物,再到活食。

雛鳥在巢中生活兩到三個月後會學習飛行並短時間離巢。離巢後的未成年蛇鷲還會得到父母一段時間的照顧,並跟隨它們學習捕獵技巧,也會在半年之內經常回到父母的巢中棲息(此時未成年蛇鷲已會獨自捕獵,只是借宿在父母巢中)。

直到幼年蛇鷲能夠完全獨立生活才離開父母,給父母繁殖新的後代騰出位置,自己去廣闊的非洲大地開始闖蕩江湖

蛇鷲與其他大部分猛禽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外部形態和捕獵方式。

大多數猛禽都是擅長高空飛行的獵手,捕獵方式一般是在空中憑藉高超的視力發現地面(或空中、水中)的獵物,然後高速俯衝過去,用粗壯有力的腿部肌肉和鋒利的尖爪攻擊獵物,獵物體型小的話直接吃掉或抓著飛走,體型大帶不走的話就當場吃掉,用鋒利的鉤狀喙配合雙腳撕裂獵物進食。

但蛇鷲不行,因為它們的腿過於長了,甚至看上去有點不協調,像是穿了一件黑色緊身秋褲,還把褲腳給挽起來了

從名字我們能夠看得出來,蛇鷲不是長得像蛇,就是吃蛇的。但由於蛇鷲的外表看上去跟蛇並沒有一盧布的關係,所以前者就排除了,我們可以合理推斷出:蛇鷲會吃蛇,並因此而得名。

事實也是如此,蛇鷲可以吃蛇,但它的食譜並不是只有蛇組成。

野生動物都是機會主義者,蛇鷲也不例外,它除了蛇之外還會捕獵節肢動物(如昆蟲、蜘蛛、蠍子等)、小型兩棲和爬行動物(如蛙類、蜥蜴、陸龜)、鳥類(包括鳥蛋)和小型哺乳動物(如鼠類、兔子、刺蝟、細尾獴等)。

蛇鷲的捕獵方式與眾不同,它掌握了失傳已久的武林絕學——佛山無影腳+大力金剛腿。我們來還原一下蛇鷲捕獵的真實場景,請大家在觀看文字的過程中進行同步腦補:

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上,一條鼓腹噝蝰(Bitis arietans)正在荒草間遊蕩。

它心情不錯,剛剛抓到了一隻老鼠填飽了肚皮。它自以為有草叢的掩護加上自己的擬態色,沒有任何其他動物注意到自己的行蹤。

但它不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早就暴露在了不遠處一束陰冷的目光下

蛇鷲陰(呆)冷(萌)的目光

目光來自一隻蛇鷲,它今天還沒進食,正餓著呢。但是飢餓並沒沖昏它的頭腦,它知道鼓腹噝蝰是可以置它於死地的毒蛇,所以它耐心等待著,尋找最合適的時機

終於!鼓腹噝蝰爬行到了一個對蛇鷲來說最方便的距離,它張開雙翼邁開雙腿,大步流星地衝過去。

鼓腹噝蝰只覺得光線突然變暗,似乎有什麼東西遮蔽了陽光。但它還沒緩過神來,就突然眼前一黑,有股巨大的力量持續擊打在它的頭頂,鼓腹噝蝰還沒來得及亮出自己的毒牙,甚至還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誰,便乾淨利索地昏厥過去。

巨力的來源是蛇鷲的雙足。

它揮舞雙翅助跑過來一個跳躍,雙腳非常迅速並精準地踢中了鼓腹噝蝰的頭部,使它迅速昏迷過去。蛇鷲趁這個機會彎下身子叼起鼓腹噝蝰,在空中調整到一個合適的角度(順著喙的方向)後吞進腹中。

以上就是蛇鷲的捕獵過程。

經過科研人員的測試發現,蛇鷲每次踹出去的力量是它自身的5倍以上,而每次蹬踹接觸目標的時間僅為12毫秒左右

這雙連環奪命腳就是蛇鷲最高效率的捕獵武器,所以它並不需要叼著蛇在天上甩。

網上流傳的蛇鷲把蛇甩暈後再進食的說法是對它的誤解,很可能是有人看到了蛇鷲踩暈蛇後叼起它調整吞入方向的畫面後產生的聯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s98LmwB8g2yegNDP3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