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李璘謀反案其實一直說不大清楚,雖然唐代宗即位後明發詔書,宣布這是一樁冤案,但在很多史料里,依然將它定性為「謀反」。
李璘一心報國,以打敗安祿山,收復失土為己任,為此他制定了從揚州出海北上,直搗偽燕政權心臟幽州的宏偉計劃。
可悲的是,他的腳步還沒有邁進揚州,就被父親唐玄宗和哥哥唐肅宗同時宣布為「謀逆」,最後落得身死名裂的下場。
李璘謀反案的真相究竟是什麼?誰才是這場悲劇的責任人?我們先從「馬嵬驛之變」談起。
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初九,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長安門戶大開。十三日凌晨,唐玄宗一行逃離長安,一路向西直奔蜀地。
走到馬嵬驛時,禁軍發生譁變,楊國忠等人被殺,唐玄宗忍痛賜死楊貴妃,這才平息了事態的失控。
明眼人都知道,太子李亨才是這場事變的主謀,因此事變之後,父子倆分道揚鑣了,唐玄宗繼續南行,而李亨則北上去了靈武。
七月十二日,李亨(唐肅宗)在靈武登基稱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並派人前往成都通報唐玄宗。
面對兒子的搶班奪權,唐玄宗表現得還算理智,他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事實,同時派人送去印璽和禪位詔書,給唐肅宗補辦了登基手續,也顧全了父子之情。
七月十五日,唐玄宗又下了一道聖旨:諸皇子分別出任各地節度使。其中皇十六子李璘被任命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郡大都督。
問題來了,既然唐玄宗已經禪位了,為何還要越權干預人事任命呢?
從時間上看,唐玄宗頒布這道詔書時,應該還沒有接到李亨登基的消息。因此他這道詔書其實只發揮了一半的作用,「諸子分領節度」的計劃落空,而李璘的任命卻生效了。
唐玄宗自認為這麼做不算違規,因為他在禪位詔書里已經說得很清楚:我雖然不是皇帝了,但大事你還是要告訴我的。江南離你比較遠,我來處理,當然我會及時跟你溝通。等平叛大業完成後,我就徹底退休。
李璘的任職區域遠離唐肅宗,所以自然歸唐玄宗當家主做。
父親能給自己補齊登基手續就已經謝天謝地了,唐肅宗能說什麼呢?心裡雖然不願意,但也只好認了。
唐玄宗搞得山河破碎,眾叛親離,依然貪戀權力,想搞第二朝廷。唐肅宗嘴上應允,心裡卻很反感,爺倆的暗鬥給李璘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李璘自幼喪母,由李亨養大,哥倆感情很深。但很明顯,「馬嵬驛之變」李亨並沒有讓李璘參與,這無形中將李璘推向了父親那一邊。
李璘雖然三十多歲了,但卻沒有任何政治經驗,接到父親的任命後他欣喜若狂:終於有表現的機會了,收復失土、再造大唐,這是天大的功勞啊。
李璘激動得當天就出發了。
九月,李璘抵達江陵,立刻展開工作,他一面清查堆積如山的租賦,一邊任命官員、招募兵勇,準備大幹一場。
但李璘顯然經驗不足,他任命的官員,以及核心幕僚其實都是一些志大才疏的書生,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詩仙李太白。
就在這段時間,李璘制定了雄偉的「海上襲擊幽州」計劃,搞得李白熱血沸騰,還特地寫詩紀念,把李璘誇成遠超秦皇漢武的牛人。
千萬別罵李白不靠譜,還有人比他更不靠譜。李璘的兒子李偒和幾個酸書生一個勁慫恿李璘說:江南富庶,又未遭兵亂,王爺您何不學東晉,割據江東自己當皇帝?
估計唐肅宗也多少聽到了一點風聲,他派人給李璘傳來一道旨:你趕緊回到成都去吧。
有人對唐肅宗的做法表示憤慨,認為唐肅宗太自私,為了攬權不惜破壞李璘的大計。但我認為唐肅宗此舉無可厚非,軍事行動哪能各自為戰?那不成了軍閥割據嗎?大活兒都這麼干,大唐不就散了?
父親給了李璘施展抱負的機會,而哥哥卻讓他回家歇著,要是你會怎麼選擇?
李璘根本沒有考慮跟兩位領導的協調問題,他毅然決然地對哥哥說了「no」。
唐肅宗對李璘的決絕很生氣,他立刻做出反制措施,設置淮南節度使和淮南西道節度使,以防止李璘渡江北上。
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李璘大旗一揮,大軍順江東進,直奔廣陵(揚州)。
要緊的問題來了:你一個江陵都督,跑到揚州去幹嘛?
《舊唐書》認為這是李璘的擅自行動,暗示李璘很可能受了幕僚們的蠱惑,企圖占據江東。
不過這個說法有問題,江東的中心在金陵,幕僚們的建議也是取金陵,不該跑到位於江北的廣陵。再者,到廣陵要路過金陵,李璘為何視而不見呢?
前面我們提到過「海上襲擊幽州」的計劃,這個記載兩唐書都沒有,而是記載於李白的詩文,以及《冊府元龜》。
同時,《冊府元龜》還記載說,李璘在赴任的途中,又接到過唐玄宗的一次追加任命——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
前後對照突然明白了,《冊府元龜》和李白的記錄或許比兩唐書更可信,李璘去揚州應該就是按唐玄宗的任命前去履職。
很明顯,唐玄宗有點犯規了,江南你說了算,怎麼把手插進江北來了?怎麼平叛是唐肅宗的事,你橫插一槓子豈不是搗亂?
但此時,李璘凈想著建功立業了,因此他全然不聽哥哥的調遣。
吳郡太守、江南東路採訪使李希言對李璘的行為也非常不滿,他寫信責問李璘,措辭一點也不客氣。
李璘勃然大怒:老子是太上皇的兒子,你敢對我無禮?打!
李璘的不冷靜點燃了內訌的火種,結果李希言不敵,李璘斬殺了丹徒太守閻敬之,江淮地區為之震動。
唐肅宗原本試圖通過勸說和防守,能阻止李璘北上,如今卻演變成了軍事衝突。站在國家的立場上,李璘此舉事實上就是謀反了。
於是唐肅宗又下了兩手棋,他一面派出使者試圖繼續招撫,畢竟李璘是自己一手帶大的弟弟。另一面他調動軍事部署,做好了平叛的準備。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相信您一定看出了誰才是最大的責任人——唐玄宗!正是他的胡亂任命,導致政令不一。
李璘本人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不管怎麼說,唐肅宗是皇帝,他不該單憑個人的意圖,無視平叛大局,更不該率先引發武裝衝突。
唐肅宗呢,我認為他的責任在於沒跟父親把話說透,搞陽奉陰違,弄得很被動。
至德二年二月,李璘與平叛大軍在瓜州相遇。弔詭的事發生了,李璘的部下突然集體叛逃了。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史書說李璘見平叛大軍廣樹旗幟,害怕了,他的部下們也沒了信心。
但這個解釋很扯淡,當時平叛大軍才3000人,也就李璘的一個零頭,到底誰該害怕呢?
李璘手下有個叫季廣琛的人,他的話為我們解開了謎底:
「與公等從王,豈欲反邪?上皇播遷,道路不通,而諸子無賢於王者。如總江淮銳兵,長驅雍、洛,大功可成。今乃不然,使吾等名絓叛逆,如後世何?」
這是季廣琛鼓動同僚們一起背叛李璘時的發言,他說:咱們一起跟著王爺難道是為了造反?永王賢明,如果他能總領江淮兵馬,我們長驅北上,大功可成。如今我們卻成了叛逆,怎麼向後事交代?
聽懂了吧?這些人之所以逃離李璘,不是擔心打不過,而是發現他們莫名其妙地變成了叛逆。
衝突是兩個月之前的事了,怎麼季廣琛他們這會兒才回過味來呢?
原來唐玄宗又下旨來了,這一次他不是給李璘打氣助威,而是宣布李璘是謀逆,並將他廢為庶人!
季廣琛等人之所以追隨李璘,是因為有唐玄宗在背後支持,如今唐玄宗變臉了,再跟著李璘,誰替他們的行為背書呢?
你他M的會變臉,咱也會,李璘,都是你爹作下的孽,我們也不伺候了,於是集體背叛。
面對部眾的背叛,李璘有點喪失理智,他不是好好反思自己為何走到了這一步,而是一條路走到黑,他帶著少數親信一路南逃,結果在廣東大庾嶺被追兵殺害。
李璘就這麼死了,一位志在報國的熱血青年,竟然以謀反罪被殺害。那麼,誰才是這場悲劇的責任人呢?
首先李璘自己要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
李璘其實跟李白等人一樣,也是個志大才疏的人,他連基本的溝通能力、政治判斷力都不具備。事實上,作為唐玄宗的兒子,唐肅宗鍾愛的弟弟,他占盡了溝通的優勢。
所謂「海上襲擊幽州」的計劃也未必可行,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造艦、組建水師、物資儲備,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數年的籌備,沒有任何保密性可言。
最關鍵的是,李璘沒擺正自己的位置,以為有父親的支持,他就可以按自己的心愿做事,只要建功立業了,哥哥也不能拿他怎樣。
正是這種錯位,讓他做出了攻打李希言的軍事行動。從那一刻起,事件就發生了質變,即便唐玄宗也沒辦法保他了,而他自己依然執迷不悟,一步步走向絕境。
其次是唐肅宗也有一少部分責任。
我注意到,有人將李璘事件的責任全都推到唐肅宗頭上,認為正是他的猜忌和打壓,將李璘逼上了絕路。
我是不贊同的這種觀點的,理由前面已經說過。唐肅宗的最大責任在於,他為了顧全父子情,沒有施壓唐玄宗,逼他下旨撤回李璘,而是將壓力直接施加給了李璘。
最大的責任人非唐玄宗莫屬。
事件的起因就是唐玄宗想搞「第二朝廷」,非法插手朝廷的人事任命和軍事行動,權力的貪慾所致。
如果唐玄宗將李璘限制在江陵,唐肅宗還能容忍,可唐玄宗竟然讓李璘赴任廣陵,直接干預軍事行動。
讓唐玄宗沒想到的是,李璘居然主動挑起武裝衝突,事件的性質發生了巨變。唐玄宗想攬權,但絕不想看到內訌,毫無疑問,李璘此舉等於把他推上了風口浪尖。
安史之亂已經讓唐玄宗的威望幾乎喪失殆盡,如果再將內訌的責任歸到他頭上,估計他沒臉見人了。
那怎麼辦?推卸責任唄,與李璘一刀兩斷,讓他當背鍋俠。
可以說,此時的唐玄宗毫無擔當,為了保住自己僅剩的那一點尊嚴,他選擇了拋棄兒子。豈知,如果不是他的貪權,哪來李璘的悲慘結局?
一心聽老爸的話,一意立志報國,從無謀逆之心卻落下謀逆之實,你說李璘冤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