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霉霉演唱會電影海外火爆,現場影院或打開觀眾消費新趨勢?

2023-10-24     影視觀察家

原標題:觀察|霉霉演唱會電影海外火爆,現場影院或打開觀眾消費新趨勢?

是誰把演唱會拍成大電影,引無數粉絲揮舞著螢光棒,將影院秒變蹦迪現場?又是誰憑一己之力拉動了全美經濟,成為電影市場的救星?那就是從鄉村歌手一躍成為全球頂流的泰勒·斯威夫特(以下簡稱霉霉)。

10月13日,霉霉的演唱會電影《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以下簡稱《時代巡演》)登陸全球院線,上映首周便創下1.2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績,登頂2023年第41周全球票房周榜,外網評分網站Metacritic也為其打上了必看標籤。

霉霉演唱會電影在海外火爆上映中,國內歌迷也都坐不住了,紛紛表示希望可以將此片引進國內。到底在影院看演唱會是種怎樣的感受?這類現場影院又能否為電影市場打開觀眾消費新趨勢?

有一種學問叫「霉霉經濟學」

今年3月,世界流行樂壇的人氣偶像「霉霉」正式開啟了她的第六次世界巡迴演唱會——「時代之旅」全球演唱會,北美場的巡演已於8月9號正式結束。在這5個多月的時間裡,霉霉的巡演直接催生了「霉霉經濟學」現象,僅門票收入每晚就超過了1300萬美元,巡演期間產生7億美元左右的經濟收入,其經濟影響超過50億美元,演唱會門票更是一票難求。

據了解,想要看霉霉的演唱會,就必須在Ticketmaster註冊和進行身份認證,而這只是第一步,達到抽預售碼的資格。等真的抽到了預售碼,才有購買門票的機會,而擁有某銀行卡的持有者,可以優先購買門票,受此影響,當天該行瞬間湧入超過800萬用戶註冊了銀行卡。

此前就有機構給出統計數據,霉霉每場演出約有7.5萬名粉絲到場,直接消費支出逾兩億美元,整個美國巡演總計將產生46億美元的消費支出,目前看來已經超過了此前預計的數據,足以見得霉霉的吸金能力有多強。

北美巡演雖然告一段落,但「霉霉經濟學」效應卻並未結束。

10月,霉霉將演唱會以紀錄片的形式登陸影院,她帶來的電影《時代巡演》在北美3850家影院上映,周末開畫票房高達約9600萬美元,瞬間成為一匹黑馬,逆轉了北美電影市場持續低迷的狀況。

以類似的音樂會紀錄電影為例,過去一些票房紀錄的保持者,比如2009年麥可·傑克遜演唱會電影(北美總票房7200萬美元)以及2011年的賈斯汀·比伯演唱會電影(北美總票房7300萬美元),與這些作品相比,《時代巡演》目前的北美票房已經超過了它們的總票房。

此片不僅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票房成績,還不走尋常路,不僅臨時定檔,繞過傳統發行渠道,還丟掉完整宣傳期,所有宣傳文案都是由藝人團隊親自操辦。

電影的出現方式也十分特別,整部影片並沒有任何電影公司參與製作,而是直接找到AMC劇院完成上映事宜。而得益於霉霉的選擇,AMC的股票在上映前的周四開盤當天迎來走高,漲幅超6%。

這次巡演電影的票價也比一般電影要貴一些,成人票價19.89美元,兒童和老人13.13美元。定價的背後也是大有玄機,一個是取自泰勒出生的年份1989,一個是泰勒最喜歡的數字13,儘管票價昂貴,還是吸引了大量的觀影者購買,此前僅電影全球預售就超過了1億美元。

由於泰勒·斯威夫特演唱會的門票非常難搶,所以那些沒有能夠去看她演唱會的人,都會來觀看這部電影,甚至有很多鐵桿粉絲會去影院二刷、三刷。

霉霉的官方網店還推出了很多與影片相關的周邊商品,比如T恤、毯子、唱片、手機殼等。這些衍生品都是以霉霉的不同音樂時期為主題設計的,非常有創意和收藏價值,不少周邊一經上架很快售罄。

儘管流行樂壇從不缺乏有影響力的巨星歌手,但還是很少有人能拿出像《時代巡迴》一樣成為全球盛事的跨界作品,「霉霉經濟學」真不是說說而已,頂級偶像拉動經濟的能力就是這麼離譜,而霉霉演唱會大電影的成功也讓我們看到了這類現場影院的無限潛力。

粉絲影院集體「蹦迪」過足現場癮

對於全球各地沒有辦法親臨現場的霉粉來說,可以舉著螢光棒在影院集體「蹦迪」,這種充滿儀式感的活動是演唱會「空窗期」最好的調節和補充,也彌補了粉絲不能在演唱會現場感受偶像舞台魅力的遺憾。

畢竟,比起在視頻平台上獨自觀看,去電影院裡看一場演唱會,不僅能享受到無與倫比的視聽體驗,還能與有相同愛好的粉絲們一起「狂歡」,簡直就是送到家門口的「平替版」演唱會。

演唱會大電影通常會採用高質量的攝影設備和專業的製作團隊,能夠捕捉到演唱會的精彩瞬間和細節,給觀眾帶來影院級的視聽震撼,《時代巡演》也是如此。

沒有搶到演唱會門票的尤蘭達,從電影院走出來時仍意猶未盡,「每一首歌大家都是全程大合唱,每個人都揮舞著手中的螢光棒,或者打開了手機的手電筒,氛圍不要太好啊,這一百多塊錢我覺得很值,還想再和朋友二刷。」

霉粉艾維在看電影之前,還買了電影的周邊,捧著布滿霉霉頭像的爆米花桶和飲料杯令她感到更有追星氛圍,看過电影後她認為,「因為有運鏡和剪輯,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表演細節,不像在演唱會現場只能通過大螢幕才能看清霉霉的臉,再加上影院震撼的音響效果,會有跟現場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這部電影也給陪著朋友來看偶像的陽陽留下了深刻影響,「我雖然不是霉霉的粉絲,大部分歌也不是很熟,但是這個熱鬧湊得太值了!舞台設計非常用心、燈光服裝舞美也很養眼,每段都設計了不同場景的模型、道具、伴舞去演繹,每段都講述了她的成長和領悟,所以看上去很像一部音樂電影或音樂舞台劇。」

很多國內粉絲也紛紛在社交平台上發文,希望能引進霉霉的演唱會大電影,甚至有霉粉為了支持偶像的巡演電影,專程坐飛機去香港和澳門觀看此片。

據悉,目前影片全球發行公司Trafalgar Releasing與內地的一家發行公司正在協商引進的相關事宜,霉粉們的願望有可能或被實現,無法想像到時候上千萬的國內歌迷又會帶來怎樣的票房奇蹟。

在已經工作多年的艾維看來,「選擇進影院看演出並不是因為買不起演唱會門票,而是大電影更具性價比!」

確實,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相比動輒上千的高額演唱會門票,只有百元左右的演唱會電影票顯得更加划算,不僅滿足了更大範圍內粉絲受眾的需求,帶來了演唱會的衍生收益,也拓寬了電影類型的邊界。

在演唱會大電影一片叫好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這類電影市場存在的客觀局限性。

在資深電影人曉峰看來,「演唱會大電影目前主要還是依靠粉絲群體的支持,算是不折不扣的粉絲電影,什麼時候能跳出這個粉圈,開拓更大的受眾群,才算是一門真正的好生意。」

接下來,如何能吸引粉絲以外的觀眾走進影院來觀看演唱會大電影,或許是從業者們需要不斷努力的方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f9fe6ff276ee65b495d022ba9d585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