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驛之變,楊貴妃家人全都被殺,依附楊國忠的韋見素憑什麼逃脫

2023-01-14     尋根拜祖

原標題:馬嵬驛之變,楊貴妃家人全都被殺,依附楊國忠的韋見素憑什麼逃脫

至德元年(756年),唐玄宗一行逃往蜀地避難,途中駐蹕馬嵬驛行宮,卻不料遭遇禁軍譁變。

那天,楊國忠被一群吐蕃使者攔住,索要吃食。想想這些使者也夠倒霉的,到大唐出趟差,卻趕上「安史之亂」,回不去了。

唐玄宗逃得倉促,糧食用度不足,皇室貴胄和高官不能委屈,那就只能讓士兵們和外來客受點苦了。

將腰帶勒緊一點,再緊一點……吐蕃使者被勒出了小蠻腰。

楊國忠也變不出糧食,只好一邊搪塞一邊試圖逃離。吐蕃使者餓急眼了,二十多人將楊國忠團團圍住,一副「不給吃的就拿你當點心」的架勢。

就在他們拉拉扯扯之時,一旁看熱鬧的禁軍中,突然有人高呼:「楊國忠跟吐蕃人勾結謀反!」

楊國忠還沒回過味來,士兵們一擁而上,將他們圍得水泄不通,那眼神遠比吐蕃使者還要嚇人。

愣了片刻後,楊國忠明白了,這群兵哥哥們跟吐蕃人一樣,餓昏了頭。可是再餓也不能對宰相無禮啊,冒犯我老楊不是找死嗎?

這夥計自信過了頭,一副盛氣凌人的架勢指著士卒們大罵:「賊鳥,你們也想學安祿山造反嗎?」

「造反」這頂大帽子太重,足以壓斷人的膝蓋,尤其是當下,跟「安祿山」搭配威力倍增。

然而,楊國忠沒有料到,這些譁變的禁軍士卒身後有大靠山,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政變,他楊國忠只是其中一枚無足輕重的小棋子。

所以,士兵們都懶得跟他廢話,亂刀齊上,將他剁成了肉餡。權傾一時的大宰相,居然死得這麼窩囊,人吶,春風得意的時候千萬別太拽,容易掉爪子。

吐蕃使者們嚇傻了,扭著小蠻腰四散逃奔。

要麼不幹,要麼把事情干大!士兵們再接再厲,接連將楊國忠的老婆、兒子,以及「姨子」們、外甥們全都拿來磨刀了。

最傻的是御史大夫魏方進,他眼睜睜地看著楊家人被砍瓜切菜,卻無視自己也是半個楊家人的事實,扯著脖子跟士兵掰扯:「你們怎麼能殺了宰相?」話音剛落,他也碎了。

我恍惚間似乎看到某種可愛的動物,叫什麼來著?

兵哥哥們正殺得眼紅的時候,又一個人進入他們的眼帘。一身紫袍表明此人絕對是高官,士兵們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是一頓皮鞭子招呼,打得他皮開肉綻,滿臉鮮血。

就在鋼刀高高舉起,照著後腦勺落下的時刻,大將軍陳玄禮慌忙高呼:「快住手,休要傷了韋相公的性命。」

此人正是門下侍中、宰相韋見素。靠陳玄禮的出手相救,韋見素在這場譁變事件中死裡逃生。

事變後,幕後大Boss,太子李亨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去了靈州。在那裡,李亨違規穿上龍袍,並給唐玄宗寫了封信:爹,恭喜您獲得 「太上皇」的職稱。

接連遭遇沉重打擊,唐玄宗連憤怒的心氣都沒了,他叫來韋見素和房琯兩位宰相:太子已經稱帝,你們給他效力去吧,帶上朕的禪位詔書和玉璽。

到了靈州後,唐肅宗李亨對房琯青睞有加,而對韋見素卻鼻子冒涼氣:哼,楊國忠的狗腿子!

幾個月後,唐肅宗下旨,罷免了韋見素的宰相之職,房琯成了獨相,並全權負責平定安祿山的軍事行動。

唐肅宗既然不待見韋見素,為何在「馬嵬驛之變」中不直接殺了他呢?包括楊國忠、楊貴妃等楊家親屬,以及楊國忠的心腹們都沒能倖免,韋見素憑什麼躲過了那次災禍?

其實韋見素踏上楊國忠的「賊船」有點偶然。

韋見素出身於京兆韋氏,作為一個豪門家族子弟,他沒有拼爹,而是靠自己的本事科舉入仕。

韋見素的仕途一直波瀾不驚,從中央到地方,任過的職位數不清,熬了一輩子終於做到了五品的吏部侍郎,這一年他已經63歲了。

縱觀韋見素的職業生涯可見,此人能力不算突出,沒太多拿得出手的政績,但也從來沒犯過錯。古代官員因為犯錯、犯罪而被免職、罷官、坐牢是一件很尋常的事,尤其是做到宰相級,沒有「下放」的經歷都不好意思見人。

這說明,韋見素是個很謹慎的人,善於自守的人。

韋見素還有一個受人尊敬的好品行——公正,他在任何一個職位上都秉承這個原則,尤其是在負責主持吏部考選時,他的公允贏得了一致好評。

總之,他的副部級職位與能力、品行大體上匹配,運氣好可以混個部級幹部退休。

然而,在他67歲那年,朝廷出了個變故,一場大雨引發的水災將韋見素捧上了宰相之位。

那時候權傾一時的李林甫已經去世兩年,大唐帝國來到了楊國忠吆五喝六的時代。

唐玄宗時期採取左右相制度,相權比較集中。楊國忠時任右相,左相是他一手提拔的陳希烈。

論能力,陳希烈真的不算低,但這傢伙把道德底線弄丟了,先依附於李林甫,後出賣李林甫投靠楊國忠,安史之亂爆發後又當了「偽燕政權」的宰相。

陳希烈人掛著個宰相的名字,只做一件事——阿附權貴,所以唐玄宗很不爽,借著天災為名,將陳希烈的宰相大帽子戴到了韋見素頭上。

那麼,平庸無奇的韋見素憑什麼能接替陳希烈呢?

《太平廣記》的說法比較有「嚼頭」:某天夜裡唐玄宗做了夢,夢見自己從龍椅上摔下來,有個孝子很貼心地將他扶起。可惜的是,他沒看清那人是誰。

醒來後,唐玄宗將這個故事講給高力士聽,高力士一口咬定:「孝子穿素衣,那人一定是韋見素。」

就這麼一個離奇的夢,改變了韋見素的命運,唐玄宗因此將他捧上了相位。

這個故事有點玄幻,如果非要玩味一番的話,我倒覺得是高力士推薦了韋見素,您覺得呢?

但兩唐書的記載卻是另一個版本,唐玄宗是在楊國忠的建議下,才接納了韋見素。

楊國忠為何要推薦韋見素呢?理由很簡單,韋見素此人性情柔和,溫順得像只貓,比較容易控制,可以完美繼承陳希烈的「木偶」風格,便於楊國忠專權。

而唐玄宗則考慮到韋見素曾經在相王府任職,他登基前曾經受到過韋見素的照應,此番有報恩的意思在裡面。

總之,無論是唐玄宗還是楊國忠,看重的都不是韋見素的能力。

果然,韋見素很懂得感恩,他對楊國忠一直心懷感激,對楊國忠也是言聽計從。

《太平廣記》還記載了一個故事。

有一次朝廷選拔官員,現場多了幾位不速之客——楊貴妃的姐姐們、楊國忠的姨子們,她們端坐在帘子後面,對接受考核的官員指指點點。

當然,她們不關心官員們的政績,而是長相:這個人長得真像癩蛤蟆,那位死樣是不是快入土了?這個還蠻帥的,給他提拔一下,一邊評論還一邊浪笑不止……

楊國忠根據「姨子們」的建議,就這麼完成了官員們的考核選拔,而韋見素等人坐在那裡一句話都插不上,被楊府的小廝們好一頓譏諷。

這就是韋見素被大臣們認為是「依附楊國忠」的理由,也是唐肅宗不喜歡韋見素的原因。

不過我倒覺得,將韋見素粗暴地劃歸為「楊黨」有失公允。

韋見素雖然能力不算出眾,但絕不是阿諛奉承之輩,要不然他不會有那麼好的口碑。兩唐書特地誇獎了韋見素在官員選拔上的公正,怎麼可能任由楊家姐妹胡來?恐怕唐玄宗也不會允許這種事的發生吧?

因此,《太平廣記》的記載可信度不高。

韋見素對楊國忠心存感激並不奇怪,但感激與依附是兩回事,韋見素一輩子不犯錯,靠的就是謹慎自守,怎麼會分不清這兩個概念?

事實上,史書上找不到一件韋見素依附楊國忠的實證。

您可能會說,在逼反安祿山這件事上,韋見素難道不是與楊國忠串通一氣嗎?

當初,楊國忠始終認為安祿山會謀反,可怎麼說唐玄宗都不相信。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打了份報告,請求撤換32名漢將,以胡人替代。唐玄宗老年痴呆,竟然不假思索地同意了。

韋見素大驚:「安祿山一向有野心,此番換將,離謀反不遠了。」於是他聯合楊國忠多次勸說唐玄宗,卻不被接受。

關於安祿山的舉兵,楊國忠有很大責任,不過這個責任並不是他提前覺察到安祿山的陰謀,而是採取不恰當的舉措,不斷將安祿山逼上絕路,比如罷免安祿山的心腹好友吉溫。

所以,楊國忠的罪過在於私心,他就是要逼反安祿山以抬高自己。

韋見素呢?他沒有這個舉動,他舉報安祿山的目的很單純,不能因此將他與楊國忠相提並論。

其實,韋見素一生並不依附於任何一方勢力,包括楊國忠,他的人生哲學很單純——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實實辦事。這種人你可以挑剔他的能力,但不能指責他的人品。

《新唐書》認為,韋見素與楊國忠的「和諧」有不得已的原因,那時候唐玄宗昏庸,朝廷經歷李林甫和楊國忠兩任宰相,已經是「禍胎已成,政柄久紊」。假如韋見素不能取得楊國忠的信任,即便是周公在世也註定一事無成。

《舊唐書》則認為,韋見素肯定不是楊國忠的黨羽,在安祿山的問題上,韋見素指出了安祿山必反,卻沒有說明安祿山為何要反,因此無法說服唐玄宗。也就是說,韋見素有先見之明,卻沒有應對之道,能力不夠,因此被唐肅宗看不起。

馬嵬驛之變中,陳玄禮和高力士其實都是這個事件的幕後策劃人,他們對韋見素的保護,也變相給韋見素做了背書——此人不是「楊黨」,是個好人。

我個人比較認同兩唐書對韋見素的評價,他雖然不太勝任宰相之職,但至少在那個艱難的環境里,他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他問心無愧。

我很欣慰,儘管世道艱難,人心險惡,但好人終究得到了護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d98f69890ef3be8804e933e0de97f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