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定華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開啟一項生物特效製作
如果要製作出真實的動物鏡頭,需要做哪些工作呢?在拍攝時,不可能去找一隻真的動物同演員一起配合拍攝,那麼互動的動物一定是通過後期去合成。這裡最先用到的就是動作捕捉。
動物移動時的每一個動作都要進行記錄
拍攝前期,電影製作團隊一般都要去觀察、拍攝真實動物的生活,記錄下動物移動、跑動和彈跳時身體各部分肌肉運動的走向,以及動物的所有面部表情、細微動作等作為參考素材。儘量在電腦重建時保持動物原始的動物本能,讓動物看起來更加真實可信。由於拍攝過程中需要演員和動物之間的互動,所以會準備一個布偶來替代,在布偶上做好標記點,方便在後期通過關鍵點做出動畫來。
「復原」動物演員
準備工作做完後,製作人員需要從動物的骨骼、肌肉、皮膚和毛髮方面完整復原,首先要通過三維製作軟體,製作出動物的結構,當然還可以利用雕刻軟體製作出更多的細節。
為了準確地復原生物的特性,他們先以簡單模型的形式做動畫,再通過圖形軟體繪製動物身上的細節和顏色;將繪製好的顏色貼圖、法線貼圖、置換貼圖等放入到三維製作軟體中,通過渲染器給動物添加材質,再利用其他技術手段為動物「製作」毛髮,要想達到真實的毛髮效果,這個工作量是非常驚人的!
讓動物動起來!
復原了動物的樣貌之後,就要考慮如何讓它做出各種動作。首先在三維製作軟體中建立骨骼,控制骨骼影響肌肉的範圍和形態,模擬真實狀態,這個過程感覺像在做生物實驗,需要十足的耐心。科學地完成好這一步就能為下一步動畫製作打好堅實的基礎。根據導演構思分別調整齣電影需要的CG動物動作畫面,然後將製作好的動作畫面通過後期軟體合成。這樣,一個會演戲的動物就誕生啦。
通過三維製作軟體做出具有骨骼肌肉的動物模型
生物特效的成長進行時
利用CG生物特效製作出的動物演員可以為科學復原提供保障,還能解決影視作品中由於真實動物表演不受控增加的拍攝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導演創作並給動物帶來傷害的問題。由CG生物特效代替真實動物表演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保護動物的目的。
電影《奇幻森林》中的動物演員有著以假亂真的效果
電影藝術在寫實生物創作中,需要非常嚴謹的生物學知識結構,對創作藝術家們是極大的考驗,這也是我們去影院觀摩電影時,評判製作水準的條件,好的作品往往投入的時間和人力也是巨大的,國內CG整體的技術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比較熟悉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都逐漸顯示出這項技術在不斷進步。
當我們在觀看真實、鮮活的生物特效影片時獲得的美好感受都離不開背後工作人員的精心製作。觀看影片的同時也在提高自己的審美,美育教育的提升會讓更多的年輕血液注入CG技術這一新的領域,共同完成心中的完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