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諷刺的「豬腳法」,用筆抖的像篩子,如今卻是國展「寵兒」
書法發展在進入明代之後,誕生出一批打著創新名號,寫出「丑怪」之風的書法家,他們在古人法度規範的基礎上,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字體結構跟外形,受到當代書壇專家跟學書者的非議,例如傅山、鄭板橋都是著名的「丑書大家」,但從地位上看,他們都比不過「晚清書法第一」的何紹基。
他的書法最初以拙樸渾厚之風為主,曾取學過用筆寬厚疏朗的顏真卿,以及筆法險峻的歐陽詢,對於北碑也頗為研究,例如《張黑女墓誌》和《道因碑》他都曾臨摹過,楷書承襲其中的茂密拙樸之態,盡顯古拙之趣,好像幽遠沉重的青銅大刀,在剛健種還帶有一絲的秀麗之美。
確實精妙萬分,做到了「筆筆師古」,但在中年時他建立了穩固的書法根基,用筆逐漸老成後,開始追求起藝術的個性化展現,行筆出現縱逸振顫之感,大力追求回腕執筆法,就是將手腕抬高之後,用三個指尖捏緊筆管,拇指跟食指之間形成一個圓洞,整個手部的形狀就像一隻豬蹄。
所以啟功曾諷刺這種回腕法是「豬腳法」,因為古人所用的回腕應該是筆鋒的迴轉之法,為了增強腕力和用筆的靈活性而誕生,這點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曾說:「唐人書皆回腕,宛轉藏鋒,能留得筆住」,不過何紹基曾在演示回腕法時將手腕使勁向內拱,誤導了不少的學書者。
何紹基其實在《魏張黑女墓誌拓本》的跋語中曾說過:「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費力,直是腕力、筆鋒天生自然」,這句話是說古人寫字時的腕力強勁自然,而自己無法完全掌握,於是以創新的回腕之法賦予書法靈活性,所以才有這種用力過猛的姿態, 而且這種筆法也並非完全不可取。
從何紹基靈動精絕的書法中,就能看出若是這種執筆真的不合理,寫出來的字應當時是死板僵硬的,不可能有這般靈活的姿態,和收放張弛有度的筆勢,因此對於當代難尋古法的學書者來說,用這種創新的回腕法打基礎,逐漸進入古人的高妙狀態,也是一個絕佳選擇。
除了回腕法何紹基用筆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顫筆」,由於受到碑學的影響頗深,因此他對於點畫的質感要求較高,為了寫出「生拙遲澀」的狀態,他就以「顫筆」為宗,利用大量的提按頓挫,乍一看用筆就像抖動的篩子,營造出阻塞力,使點畫起伏跌宕,猶如一首重金屬音樂,給人一場別樣體驗。
雖然這種外形像蚯蚓一樣的「顫筆」遭到世人抨擊,但是近幾年隨著書法合理創新的停滯不前,在眾人都以晉唐、宋元等路數為宗的情況下,這樣一篇既守傳統,又驚駭世俗的書作確實扎眼,因此只要將其筆法掌握,或者有著何紹基用筆姿態跟風格的作品,如今都成為了國展的「寵兒」。
您對何紹基的書法有何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