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危局

2023-08-02     功夫財經

原標題:碧桂園危局

作者:鄧新華

7月31日,碧桂園發布公告稱,預期截至2023年6月30日半年度可能錄得未經審核凈虧損。

碧桂園董事會稱,為了確保現金流安全,將積極考慮採取各種對策,包括但不限於壓降各項經營支出、加快回款安排、積極拓展融資渠道、管理及優化債務償還安排等,同時積極尋求政府及各方監管機構的指導和支持。

看到這樣的措辭,相信很多人會發出疑問:碧桂園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恆大?

01 碧桂園危局,早有徵兆

公開尋求支持,一般包含這兩層意思:

1、「我」出問題,社會影響會非常大;
2、這是經濟環境、行業的問題,不全是「我」的責任,正常情況下「我」再努力也解決不了問題。

實際上碧桂園的危局早些天就有端倪。

7月21日,碧桂園發行的四隻境內債均下跌超20%,多隻境外債也出現不同程度的跌幅。

7月25日,傳聞說,畢馬威已被請來對碧桂園的資產和負債進行盡職調查。對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和接班人楊惠妍,也有一些傳言。

當時碧桂園的回應是,「被會計事務所盡調」的傳聞不屬實,楊國強和楊惠妍均在總部正常辦公。

7月30日,港股公司碧桂園服務在公告中透露,董事會主席楊惠妍擬將所持的20%股權捐贈給國強公益基金會(香港)有限公司。

此事引發股價大跌,也引發輿論關注。

有人認為,這是楊家借捐贈「轉移核心資產」。因為,國強公益基金的創始成員是楊惠妍的妹妹楊子瑩,並且這個基金承諾,10年內不會賣出受捐股票,且投票權委託給楊惠妍,也就是說,這筆捐贈不影響楊惠妍的實際控制人地位。

但專業人士指出,國強公益基金確實是合乎規定的公益機構,且通過捐贈股份來轉移核心資產也是做不到的。

結果7月31日,碧桂園公告了現金流危局。那麼看來,楊惠妍此舉,也不會是單純的捐贈。當然,楊家兩父女熱心公益也是真的,20多年來他們已累計參與社會慈善捐款超105億元。

這兩年,碧桂園為了解決現金流危局,確實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2021年,碧桂園實現收入5230.6億元,毛利約927.8億元,公司股東應占核心凈利潤約269.3億元。

2022年,碧桂園實現營業收入4303.7億元,只比2021年少900多億元,但毛利卻降為328.8億元、股東應占核心凈利潤降為26.1億元。可見2022年,碧桂園為了還債,基本是不顧利潤了。

2022年,上市房企員工數TOP50整體減員15.91萬人。其中,碧桂園員工人數減少了30773人,同比減少幅度約30.56%,居於2022年房企減員榜首位。

從拿地來看,碧桂園2019年拿地金額為1303億元,而2022年,碧桂園拿地金額只有61億元。今年上半年,碧桂園拿地金額只有58億元。連續兩年拿地都這麼少,這肯定是無法支撐碧桂園如此龐大的企業的持續業務運轉的。

所以碧桂園大裁員是可以理解的。這麼點地,開發團隊、銷售團隊還有什麼工作可干?從拿地斷崖式下滑,可見碧桂園真的是在斷腕保命了。

與此同時,碧桂園股價也是一路下跌。這幾年中,楊惠妍多次增持碧桂園股票,去年12月,楊惠妍出售碧桂園服務股票,套現資金約50億港元,借給碧桂園。

碧桂園走的是下沉路線。碧桂園開發的項目,覆蓋1000多個縣。它是許多四、五線城市、縣城的老百姓唯一夠得到的全國性地產品牌,讓普通老百姓享受到了相對質量較高的住宅。

可以說,碧桂園對中國的城市化,有功勞。楊家父女也為拯救危局盡力了。同時由於碧桂園下沉很廣,如果它因現金流而崩塌,那影響面確實會非常廣大。

02 楊國強,過早樂觀了

2月16日,碧桂園集團舉行2023年度工作會議。集團總裁、老臣莫斌表示:「我們付出了極大代價,打贏了關乎企業生存的『鐵原保衛戰』,這一戰讓我們更成熟,更加有力量去面對今年和未來長遠的發展,這是我們所收穫的寶貴財富。」

「鐵原保衛戰」是抗美援朝的關鍵戰役之一。

莫斌為什麼說生存之戰已經打贏了呢?這是因為去年10月,出台了一系列的地產利好政策。

楊國強在會上說:「兩個月前我們還在黑暗的隧道里穿行,兩個月後的今天,我們看到了隧道口的一些曙光。」

現在看,他們的話說早了。

今年一季度,消費、外貿等數據都非常好看,樓市成交大幅回暖。但進入二季度,數據又變得較為嚴峻,樓市成交也轉入寒冷。2023年1-6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同比增速-7.9%,降幅較上個月繼續擴大0.7個百分點。楊國強看到的曙光,貌似稍縱即逝。

但這不意味著問題沒有解決的希望,因為當經濟結構調整完了之後,中國經濟仍然是有機會再次進入擴張期的。

只是在這個調整期中,許多企業會過得非常痛苦。碧桂園的危局,比恆大更具有代表性,絕不是它一家面臨這樣的問題。

在調整期,需要政府更加快速地出台各种放松的政策,以減少民營企業的陣痛,避免系統性風險。

最近,各種高層會議都給了放鬆的信號。

7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根據不同需求、不同城市等推出有利於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政策舉措,加快研究構建房地產業新發展模式。

但是儘管官方放鬆樓市的信號很明確,老百姓的信心恢復還需要時間。畢竟,他們擔心一旦房價重回上升走勢,政策會不會又緊起來?如果是這樣,那現在買房豈不是坑?

前段時間,有退休官員發文說,待經濟再次繁榮後,就要馬上推出房地產稅。現在經濟還在復甦過程中呢,你就說等它繁榮就給它一棒子,那,經濟還敢繁榮嗎?老百姓還敢有信心嗎?

針對老百姓的擔心,官方不斷釋放樓市供求關係已經改變的信號。這信號其實是告訴老百姓,當前樓市政策的調整,是基於「供求關係發生變化」而做出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但是,老百姓需要時間,要多看看實際出台的政策,才能讀懂這一暗示。

長遠來看,官方推動信心恢復的決心是明顯的,相信隨著經濟和樓市的復甦,碧桂園等房企眼前遇到的危局也將得到妥善解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b9954b480b752f40b65318916dbd0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