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品牌紛紛衝擊高端,OPPO如何跟上步伐?

2023-11-12     智能相對論

原標題:手機品牌紛紛衝擊高端,OPPO如何跟上步伐?

來源 | 公眾號「陸玖商業評論」

作者 | 陸玖商業評論

於OPPO而言,第四季度的結果可能並不樂觀。

‍‍‍‍‍‍‍‍‍‍‍‍‍‍‍‍‍‍‍華為Mate60系列強勢回歸、iPhone15發布即降價搶奪市場,雙重因素之下,整個手機市場的格局發生了變化。

BCI數據顯示,自8月29日「先鋒計劃」發布Mate60系列新機後,華為手機銷量快速攀升,份額占比由W35的12.7%增長至W40的19.4%,位居市場第一,緊跟蘋果,隨後第三到第六的排名依次是榮耀、小米、vivo(包括iQOO)和OPPO(包括一加)。

而就在三季度,Canalys發布的2023年三季度報告顯示,榮耀出貨量為1180萬部,占據第一;OPPO出貨量為1090萬部,排名第二。

很顯然,華為的強勢回歸,蘋果的直接降價,已經讓市場發生了「降維打擊」的巨大變化,當榮耀守住了基本盤後,曾經一直處於國內第一或者第二位置的OPPO,卻一下子來到了第六的位置,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四季度,中國手機市場的格局,又會呈現什麼趨勢?

十月份發生了什麼?

這兩年來, OPPO 的銷量大有高開低走的態勢。

IDC數據顯示,OPPO在今年的Q1、Q2國內市場占有率排行榜中榮登榜首,市場份額分別為19.6%、17.7%。不過,榜首的位置還沒坐穩,從Q3開始,OPPO的市場份額開始下滑,以16.2%市場份額位居國內市場出貨量第二。

據BCI數據顯示,Q4剛剛開始的10月第一周,OPPO市場份額直接跌落至第六。

為何會發生這樣的巨大轉變?十月份開始,OPPO被友商夾擊。

10月份,華為、蘋果和小米,從三個維度對OPPO進行了一場全面圍剿,小米14從4000元價位向上衝擊,蘋果全系產品在雙11期間直接放水1000到2000元,從5000到9000元價格區間進行收割,而一機難求的華為Mate60則在6000元價格檔「遙遙領先」。

鄭州的一位經銷商告訴陸玖商業評論,OPPO並沒有形成高端機的品牌形象,「專門來買OPPO的顧客很少,其實都要靠店裡面的銷售引導。最近iPhone降價,華為Mate60上線,OPPO的高端機就很難出,中低端手機,OPPO又缺少性價比優勢,所以除非OPPO四季度能拿出非常能打的高端機,否則短期這種局面很難改變。」

而此前專注於高端市場的一加,在線下卻難以發力,缺乏品牌認知。

在鄭州高新區的一家手機店中,陸玖商業評論注意到在櫃檯中,一加展示的數量是最少的,不及門店同時在賣的榮耀、vivo、OPPO。該門店的員工表示一加手機在線下並不好賣。

Canalys研究分析師鍾曉磊告訴陸玖商業評論,從他們的視角看到的一些市場數據,一加出貨量主要還是集中於線上平台。

性價比絕對不是出路

TechInsights 報告顯示, 2023 年 Q3 ,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 0.3% ,至 2.96 億部。這是智慧型手機銷量連續第九個季度出現年度下滑。

換機周期變長後,線下渠道的優勢開始變劣勢。

出貨量下降的潛台詞就是,全球範圍內,用戶換手機的周期都在拉長,底層創新的不足,導致很多用戶從一年一換,變成三年一換,甚至更長時間。

換機周期的拉長,出貨量不足之後,如果廠家拿不出強有力的產品進入市場,靠「及格線」產品競爭,那麼線下渠道出貨的重資產模式,就會出現盈利模型吃緊問題,畢竟有門店、人工等不可避免的支出。

一位在鄭州從業多年的手機經銷商李女士表示:「OPPO手機的利潤有明顯的分界線,1500元以下的手機,利潤差不多150元,千元機的利潤也就八九十塊錢,超過2000元的手機利潤就開始不錯了,2000元價位的利潤至少有300,3000-4000元的手機,利潤至少在五六百元,但其實只有專賣店才能做到這麼高的毛利,小門店為了與專賣店搶客戶,都拿這個錢來補貼給顧客了。」

上述百腦匯的經銷商說道,「現在手機價格很透明,留給經銷商的利潤並不多,市場也不好,現在很多經銷商不做這一行了,連續幾個月都完不成保底任務,都養活不了店員。」

前三個季度,雖然OPPO在中國市場表現良好,但是市場反饋OPPO下屬品牌定位不清晰,互相內卷,後遺症非常明顯。與OPPO合併後的一加,不再堅守此前的高端旗艦市場,開始切入性價比市場。

自一加9系列開始,原本備受電子發燒友喜愛的一加氫OS作業系統,變成OPPO的color os系統;隨後一加推出的Ace系列,也開始主動貼上了「極致性價比」的標籤。

這被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一加主動降低身價,主要是幫助OPPO沖銷量的同時,也導致了兄弟團(OPPO、一加、realme)在市場內卷,多款產品在定位和價格帶上,產生了左右手互搏。

本分vivo的高端路線

2020 年 9 月,劉作虎回歸 OPPO ;2021 年, OPPO 與一加宣布合併,實施 O PPO 雙品牌戰略;今年 3 月,據 36 氪報道,因為運營成本高、專利等問題, OPPO 計劃將歐洲手機業務從德國、英國收縮,僅保留少數人力對接基本業務;今年年初, OPPO 對 IoT 事業群進行了人員縮減調整,年終獎降至 30% ,對下屬的智能顯示事業部電視業務線進行裁撤, IoT 事業群負責人李開新也在近期離職;最近兩年, OPPO 與友商在各個層面的口水戰不斷。

反觀師出同門的vivo,穩紮穩打高端市場。

相較於連續折戟AIoT、電視、晶片的OPPO,沈煒帶領的vivo則很好地繼承了段永平的「本分」,最近三年以來,穩健的團隊,穩定的市場份額,以及越來越紮實的底層技術研發和高端技術儲備,都在讓這家沉默寡言的企業,越行越穩。

年初,vivo創始人、CEO沈煒發表了題為《埋頭種因,基業長青》的演講。

沈煒表示,2022年是vivo的「高端突破之年」,這一年,vivo的高端產品取得歷史性進步,公司長期戰略穩步推進,品牌也實現了里程碑式的跨越,2021、2022年已連續2年,vivo都是國內市場份額第一,持續穩定全球前五。

根據Counterpoint數據,2022年二季度,vivo 3500元以上高端市場份額一度達到了13%,僅次於蘋果,排名第二。

沈煒在演講中表示:「市場是被創造出來的,要儘量避開價格戰,拒絕數字心魔的誘惑,偉大產品和極致服務是市場結果突破的核心路徑,堅決不以短期利益換取市場規模。」

同時他還說道:「只要vivo心裡裝著用戶,堅守本分和平常心,堅持長期主義和利他共贏,埋頭種因,直面挑戰,就一定能夠穿越周期,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健康長久的偉大品牌!」

在剛剛過去的2023 vivo開發者大會上,vivo正式發布自研通用大模型矩陣——藍心大模型,其中包含十億、百億、千億三個參數量級的5款自研大模型,並推出首款系統級人工智慧應用藍心小V、藍心千詢等功能應用。此外,vivo還發布了安卓系統深度定製的 OriginOS 4.0系統以及基於Rust 語言編寫的自研BlueOS系統。

Q4隻是掀起了洗牌的一角

毋庸置疑,性價比一定不是 OPPO 的未來,僅是龐大的銷售渠道就制約了這一點。

如何能保持領先的市場地位?在行業觀察人士張廣看來,爭奪高端市場勢在必行,「過去兩年,整個手機大盤一直往下跌,中低端手機賣不動了,如果還想跟之前賺得一樣多,只能從高端市場要利潤。」

據Counterpoint公布的數據,2023年Q1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中,雖然三星、蘋果的出貨量同比下滑,但是從利潤來看,兩家合計占據了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利潤的96%。

所以,國產手機更應該做好產品,加大海外市場投入,走出去與蘋果和三星,在高端市場一爭高下,這條路此前華為已經用「世界第一」證明過可行性。

張廣補充道,當前國產手機不斷地內卷性能、影像等,並沒有太大價值,通過前兩年的銷量來看,創新效果有限。

對於國產手機廠商衝擊高端,在鍾曉磊看來,摺疊屏手機是一個不錯的增量市場,「當前手機品牌同質化嚴重,全球手機市場規模持續萎縮,從當前國產手機市場的表現來看,摺疊屏手機是一個機遇。」

行業觀察人士張廣對此表示贊同,「國產手機進軍摺疊屏手機確實優勢,第一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第二是蘋果還沒有做,後者很重要。蘋果不做、三星在國內沒市場,對國內手機廠商來說,要抓住這個增量市場。」

鍾曉磊表示,對手機廠商來說,自研晶片、自研硬體或者軟體,是衝擊高端的有利戰略,在研發經驗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先不用急於自研手機SoC,可以先從自研小規模晶片做起,不僅利於手機業務發展,也能成為企業新的增長曲線,通過互聯互通的一些功能,將耳機、手錶,甚至汽車的銷量提上去。

他補充道,「在我們看來,隨著華為手機回歸的預期,2024年市場或將進入新的洗牌,如果手機廠商能自研系統,也是為明年的防守戰打好基礎,將用戶留在自己的生態系統中,以保住市占率」。

全球智慧型手機需求放緩的背景下,手機廠商積極尋求第二增長曲線:華為、小米跨界造車,穩中求進手機基本盤;vivo已經交出大模型與高端化的答卷;對OPPO來說,需要儘快找到屬於自己的新飛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ad7ebe2c6d294489d84ae2af1ee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