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老牌藥企,項目開工9年未投產,4年虧損近12億,面臨退市?

2019-12-16   安靜的頑主

年年歲歲雷相似,歲歲年年雷不同,這次輪到了這家63歲的老牌藥企——海正藥業。近日海正藥業發布公告稱,將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13.17億元。也就是說,由於資產市價下跌或者技術落後,或長期閒置等原因,導致海正藥業可回收資金較帳面減少了13.17億。

2018年年底,白驊突然向海正藥業董事會遞交了一紙辭呈,即使無奈,但也決絕。白驊不僅是海正藥業的靈魂人物,更是縱橫中國製藥界的創奇式人物,毫無意外,他的辭職在圈子裡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但同時流傳的還有海正四年虧損近12億的事實。


接替者是一位毫無製藥背景的人物,然而僅僅2019年前三個季度讓海正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達到12.55億。

從四年累虧近12億,到三個季度凈盈利12.55億,再到突然減少計提13.17億再度進入虧損區間,到底是什麼造就了海正藥業過山車式的業績?是否真如外界傳言為了保殼業績造假呢?

深度爆料

海正藥業,始創於1956年,2000年,海正藥業成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1997年,海正藥業抗腫瘤藥、抗寄生蟲藥、心血管系統藥三大類產品的出口額均居國內企業首位,阿佛菌素和依維菌素出口量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量的91.86%和95.85%。2014年營收便已突破百億元。之後由於受到歐盟和美國的封殺,業績便持續下滑至今。2015年至2018年累虧11.75億元。

再不盈利,殼都不保,賣吧!從今年3月至今,海正藥業通過賣房、轉讓股權,甚至賣了23隻孔雀換來了2019年前三季度的盈利12.55億元的凈利潤。結果,剛掙的錢還不夠減值的!海正藥業選擇此時宣布資產減值準備13.17億,無異於又一次把海正藥業打回了原形。


看來海正藥業賣資產只為了保殼這種說法實在牽強!衛士藍高端獵頭注意到,在本次減少計提的資產中,公司在建工程/固定資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最突出,達9.4億元。而此前也有媒體深挖,這些在建工程要麼無法持續利用,要麼經濟性差。其中,僅海正杭州旗下的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就因項目建設終止、調試失敗等原因,減值合計超過8億元,而這個項目已開工9年卻至今未投產。據報道,海正藥業旗下像這樣的工程和項目超過10個。

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海正藥業一面售賣無關資產,另一面處置資源浪費的廢舊工程項目,實際是在優化整個集團的業務結構,集中力量發展製藥主業。

一切源於人的變化。近三年間,海正藥業內部頻現人事變動,除董事長白驊外,從副董事長、董秘到監事、高級副總裁等多個高管均相繼離職,公司財務總監更是一年一換。直到從白驊到蔣國平,海正藥業開始了這一波大動作。看來,當初這位既無醫藥背景,亦無製藥銷售履歷,一直被業界質疑的蔣國平,還真的想證明一下自己!



海正藥業能行嗎?

已經持續虧損了4年的海正藥業,如果再不能實現盈利,未來很可能被帶帽,甚至退市。作為海正藥業的持股者,看著寶寶這麼折騰,心理著實有點不踏實,甚至有位大哥評論稱:公司能否不減值閒置廠房而改成養豬?但是對於主要依賴出口的海正藥業,目前歐盟市場尚未解禁,加上占應收一半的海正輝瑞,2015年之後經歷了義大利工廠暫停、輝瑞撤資等事情,無法對海正藥業形成業績支持。未來除了賣資產,海正藥業靠主業實現盈利著實不易。

對此,衛士藍人力資本業務副總武素菊認為,拋開海正藥業上市公司的前提,如果企業真的想回歸主業,這種思路還是正確的。對於製藥企業而言,加大產品研發力度,保證藥品的效果和安全,才是獲得市場認可,進而盈利的根本保證。而這就需要企業加大專業人才的引進,並構建專業的人事管理和人才激勵制度。

曾國藩曾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你怎麼看待海正藥業的這一波操作?歡迎評論區留言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