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後孩子「拖延症」更嚴重?家長不必焦慮,按這4步走輕鬆解決

2019-10-10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國慶假期已經結束了,媽媽們有沒有在假期期間監督和輔導孩子們的學習呢?有不少家長說自己的孩子一放完國慶假期,"拖延症"就更嚴重了,不知道應該如何讓孩子打起精神,投入到下一季度的學習當中。

孩子在小假期後的"拖延症"似乎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不管是從幼兒期還是青春期的孩子,都會出現這種"拖延症"狀況。

幼兒園的小朋友則是懶懶散散,不願意讓幼兒園,可能有些小朋友以前上幼兒園從來不哭,但是一放假回園的第一天就開始哭鬧了;而已經上小學的孩子則是不願意聽課,不願意做作業,儘管父母已經儘可能的陪伴和監督都不能改變孩子做作業拖拉,沒有精力上學的狀況。

那麼孩子究竟為什麼會在國慶小長假後出現這種"拖延症"的狀況,甚至會比平時更嚴重呢?

孩子「拖延症」嚴重,這3個原因是關鍵

  • 假期沒有學習目標

普遍的問題就是孩子在放假期間,家長對孩子沒有一些要求和原則,甚至連孩子的作業也任由孩子自己掌控時間去完成。然而,假期過於鬆懈的狀態會讓孩子開學的第一個星期內無法走出假期的這種"懶散"狀態,從而成為一種習慣。

如果在國慶假期當中,父母因為工作原因不能正常放假或者不像孩子一樣放滿七天,從而不能每天輔導和監督孩子們完成作業和學習。

那麼家裡可能就沒有人來負責監督孩子,他們自己就會給自己"放大假",像起床晚,早餐和午餐一起吃,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早午餐,看電視看一下午,不想做作業等等。

  • 學校學業繁重,壓力大

放假期間孩子會形成一個鬆懈的狀態,尤其是一些還在讀初中的孩子,你的學業並沒有像高中生那麼繁忙,但是也會比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孩子學業壓力大,從而導致他們在假期的時候會獲得一個安逸的,逃避學習的心理。

然而當孩子們結束今天的小長假,到學校後又要開始接觸到繁重的學業,他們就不想跳出自己安逸的舒適圈,從而迴避這種現實的狀態,呈現出來的就是家長們所看到的孩子們懶散的狀態。

  • 額外的補習過多

家長給孩子們報名學習的輔導班和補習班往往會增加孩子的學業壓力,或者孩子根本不想去輔導班,但是成績卻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分數,迫於無奈而學習。

這種疲勞式的學習方式不僅沒有給孩子帶來成績上的提高,反而會給予孩子過多的壓力和心理影響,讓孩子產生心理抗拒而身體服從,進而就會以"懶懶散散"的狀態呈現出來。

不必焦慮孩子的「拖延症」,按這4步走,輕鬆讓孩子重回學習狀態

第一步、以解決問題的方向跟孩子溝通協商

1.傾聽和接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我們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溝通方法去跟孩子聊,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會他們自主安排和管理時間。家長可以先和孩子們聊一聊,看看如何安排這次放假的時間。

比如:家長可以先問問孩子的當前需求,詢問孩子是不是想先玩一兩天再學習呢?然後結束學習的話題引入孩子的興趣所在,詢問他們想去哪裡玩,需不需要媽媽爸爸的陪伴,然後商量好玩耍的計劃安排後家長再引入學習的話題。

2.表達家長的感受和需求

當家長滿足了孩子的需求時,孩子才會願意傾聽家長們的需求,這也符合孩子的發展特點,他們的道德和規則意識並沒有發展完全,因此家長不要一放假就先給孩子講道理,講要求,而是先滿足再表達。

那麼家長可以這樣和孩子說:"媽媽最近也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就是希望寶寶能和媽媽一起完成,就像媽媽和寶寶一起玩一樣,寶寶能滿足媽媽嗎?"通過這種溫柔的商量,讓孩子感受平等,也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3.邀請孩子和我們一起想辦法

如果孩子即使知道了家長的需求也不想滿足或者不知道如何滿足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和孩子說:"我想我們兩個一起動腦筋,看能不能想出讓我們兩個都滿意的主意來。"接著可以跟孩子按照下面的步驟對周末的事情進行分類、排序。

當邀請孩子和我們一起解決問題時,我們正在傳遞"我信任你","我相信你有能力,會想出很多方法來","我很重視你的參與"等等的信息,從而會鼓勵孩子動腦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是孩子人生很重要的素養。

第二步、利用思維魔櫃圖將假期要做的事情分類

思維魔櫃是一種圖表工具,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列出清單,並把事情進行分類,就像是一個衣櫃一樣,幫助孩子將需要做的事情像衣服的種類一樣分類擺放。

面對假期來說,孩子們的作業負擔也會增重,家長既要兼顧到孩子的要求,又要幫助孩子高效率的把事情完成。這就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列個清單。

第1類是孩子必須要完成的,比如他們的學校作業還有可能家長幫助孩子們報的興趣班等等。

第2類是孩子們自己想做的,並且能夠自己去完成的,就比如說孩子們想要去和朋友們一起出去玩,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放手給孩子們去放鬆。

第3類是孩子們想和爸爸媽媽們一起做的,這個計劃孩子們可能沒有,那么爸爸媽媽可以提出來邀請孩子們和自己一起完成某一些事情,某一些活動等等。

第三步、根據"吃青蛙"法則把事情排序

"吃青蛙"是時間管理大師博恩·崔西創建的一種時間管理方法,是讓人們把某一個時間段當中最重要的3件事當作青蛙,這就是我們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我們急需去解決的事情。

"吃青蛙"就是去及時高效率去完成它們。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分類好三件需要做的事情後,家長們就要教會孩子用"吃青蛙的法則"把最重要的事情選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擇優選擇",他想要讓孩子認識到什麼事情是先應該做的,什麼事情可以後做,也不會影響整體完成的效率。

當然家長在教壞孩子這種法則的時候需要注意,這種能力不是一兩次就能學會的,一定要和孩子不斷去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調整。

第四步、過程管理、考核和激勵

接下來就是要和孩子們一起去完成這些任務,並且根據孩子完成的情況進行獎勵,如果孩子完成了一項,就給這項任務打勾積分,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去激勵孩子完成預設的剩下的安排。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過程管理、考核和激勵,這是最後一步,也是制定下一次計劃和任務的關鍵,因為它相當於是上一次任務的反思和經驗總結。因此,家長要善於利用這種方法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控制時間。

國慶假期孩子"拖延症"更加嚴重?家長不用過於擔心和煩惱,首先了解孩子這種懶散狀態的原因,然後針對自己孩子的情況分析孩子"拖延症"的程度,按照上面提到的"四步走"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幫助他們拜託懶惰拖延的惡習,理解、寬容、引導他們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WG5tG0BMH2_cNUgGZS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