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聊聊這部令人坐立不安的劇

2020-03-01     第十放映室

2009年8月9日,電視里正在播放《蝸居》大結局。

這部以第一代房奴為主線的劇,在當時引發了全民大探討。

並且罕見地收穫了7%的高收視率。

對漂泊在大城市的70、80後來說,電視劇一針見血的劇情,堪稱是窺探他們生活的現實文學。

「每一個在寫字樓中擁有1平方米隔間、月月還房貸、出門坐公交、中午吃盒飯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10年前,正是基於這樣的時代側寫,編劇六六交出了都市報告《蝸居》。

10年後,除了出門公交改地鐵,新一代年輕人的表面生存現狀似乎無甚改變。

而再一次以房為核心展開,《安家》便成了六六一場十年為期的彙報總結。

這部由孫儷和羅晉主演,改編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的新劇前兩天開播,開播即成熱劇。

在憑藉《辣媽正傳》拿下白玉蘭獎的六年後,孫儷再次出演現代劇。

毫無疑問,娘娘和六六的攜手是奠定高收視的保證。

但另一方面,這部劇的口碑卻並不是很理想。

覺得它好的人會極力夸,認為它落地現實,貼近生活;

覺得它差的人又極力踩,因為它不切實際,懸浮假大空。

同一部劇,能出現兩種截然不同至此的聲音,實屬少見。

然而事實上,細品之下你會發現兩邊都各有道理。

今天,就讓我們來說一說這部觀感「詭異」的熱劇。


01

買房,是每個中國家庭的內部問題

背景統一設定在大城市——上海,是《安家》與《蝸居》的共同點。

回顧《蝸居》的台詞,你能感受到已經載入史冊的房價業態。

十年前,那時的上海房價38萬一套,口號還是「3,2,1」。

十年後,在《安家》的故事裡——

320萬隻能買到一套60平米的偏僻老闆房;

單價近6萬隻能在好一點的小區買開發商尾盤的奇葩戶型。

可見即便是偏遠郊區的房價,如今也已遠超當年市中心的平均值。

數字翻番再翻番的背後,關於房子的故事也跟《蝸居》有了新的區別,出現了新的問題。

在《安家》前5集裡,就已經出現很多社會爭議的話題。

看一套房子折射出的中國家庭現狀、個人命運和生活沉浮。

這正是觀眾稱讚《安家》刺向現實、引發共鳴的點。

老兩口辛苦給兒子買的房子,房產證上該不該加上媳婦名字?

劇里的老嚴夫婦就遇到了這個難題。

在大城市裡賣了幾十年的包子,幾十年如一日的省吃儉用。

老兩口攢錢攢錢,終於靠手藝攢夠給兒子的一套房。

對他們而言,年紀大了,既不懂通貨膨脹,也不懂投資理財。

只曉得如果按揭買房,光利息就會多出一百二十萬。

一百二十萬什麼概念?

做了一輩子包子的老兩口一代入,那就是八十萬個包子。

當做八十萬個包子的日夜一浮現出來,心疼孩子的父親老嚴立刻拍板:

全款,讓兒子今後輕鬆點。

二老剛要簽字,兒子就提出來要在房產證上加媳婦的名字。

猶豫不是沒有,只是另一邊又得知兒媳懷孕,老兩口還是高興地答應。

買房後深夜做著包子,感嘆飄零了幾十年終於要落地生根。

他們暢想著自己即將成為上海娃娃的爺爺奶奶。

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套房,往往是中國家庭幾代人的執著與維繫。

而本該和和美美的一幕,卻讓場外觀眾跟著焦心——

未知的將來,60平一室一廳的小房子如果住不下去了,或是孩子們有了矛盾,搬出去的又會是誰?

《安家》里父母出資買房的情節,再一次引發了對《婚姻法》的分類探討。

房屋所屬,得看婚前還是婚後?

全款還是首付?

個人名下還是雙方名下?

同時讓觀眾為此焦慮的,還有一對想買二套房的小夫妻。

為了躲避限購政策他們辦了離婚,但仍住在一起。

某天丈夫徐文昌上班時間回家,發現「前妻」和年輕弟弟搞在一起。

捉姦在床後徐文昌不能接受,認為這場染了綠色的離婚是蓄謀已久。

但妻子解釋這是「激情犯錯」。

「我只是犯了一般男人都會犯的問題,不然你也在外面找一個好了。」

這種魔幻的電視劇情節,在現實中同樣不少見。

曾有人統計過一個數據:

2016年,南京限購政策施行首日,便有340對夫妻離婚。

這個數據是去年同期的3倍。

而上海在這一年也曾傳出「9月1日將開始限購」的謠言。

消息一出,趕去離婚的人就絡繹不絕。

當時由於人數太多,甚至採用了「離婚限號」的措施:

徐匯區民政局一天離婚登記僅放60個號;

靜安區則規定周一、周四、周五放50個號,周二放90個號。

買房的問題,中國的老百姓選擇用離婚來解決。

這種搏一搏式的做法,就直接導致了兩個結果——

要麼順從初衷,喜提經濟實惠的二套房;

要麼雞飛蛋打,看昔日伴侶帶著自己的房子,和小三雙宿雙飛。

而像徐文昌這樣的,正是不幸的後者。

由一套房展開的財產歸屬問題,又將會是怎樣一筆扯皮?

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套房,往往成了中國夫妻感情的驗心石。

考慮假離婚買房前,還是先考慮一下自己愛的人是否經得住這麼折騰。

最後還有雙博士的夫妻倆,在大城市打拚了七八年。

一個家庭的住房艱難,在深夜下班後的宮蓓蓓眼裡展現的淋漓盡致。

也讓人看到了太多的真實共鳴。

一間六十平米的老房子,爺爺奶奶帶著孩子擠在臥室里。

老公睡客廳。

懷著二胎的宮蓓蓓半夜就窩在廁所改論文。

劇中夫妻或許學識背景跟別家不同,但買房思路卻和很多人一致。

懷著一腔熱血、滿腹信心,和對未來的期望來到大城市,屈居於小房子裡。

當兩口之家變四口,甚至因為老人而變成六口,空間便顯得狹小。

想換大房子,精挑細選幾十套才不得不承認——

交通好、學區好、配套好的價格望塵莫及;

條件次點,要麼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要麼犧牲孩子的教育質量。

十年前,海清在《蝸居》里飾演郭海萍時就感嘆過:

他們攢錢的速度,永遠跟不上房價的漲幅。

十年後,她搖身一變成為醫學博士,體面的婦產科醫生。

教學生,看病人,卻依舊要苦惱:

所以才有了豁上我們父母一代,再豁上我們這一代,看能不能給孩子帶來幸福。

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套房,往往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後堡壘。

從親子關係堆里跑出來的編劇開始關注其他的社會熱點了。

於是,價格高居不下的房子,就成了下手的一道涼菜。


02

賣房,不僅是銷售懂行情,更需要人情

2000年之後,由於政策調整,讓投資房地產從冷門詞彙走向前端。

越來越多的人徘徊在什麼時候該買房,什麼時候該賣房,該買什麼樣的房的糾結中。

而拿捏得準的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這當中,「溫州炒房團」便是最有名的一群人。

他們買房跟買菜一樣,出手相當闊綽,所到之處必帶走大量房產。

也是那個時候,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仍在萌芽階段,房地產迅速升溫。

房價成為民生必討的重點,隨之帶動了很多行業。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安家》以房產銷售這一中間商為視角,講述著買房、賣房的真實情緒。

劇中,女主房似錦是安家天下中介靜宜門店的店長。

生活里的她,是「扶弟魔」樊勝美、蘇明玉2.0的配置。

在爺爺的看護下勉強生活,咬著牙考上一所老牌985。

大學畢業工作後,房似錦被原生家庭絆住的人生仍沒有結束。

親生母親一次次要錢要錢要錢。

這次要一百萬,就是準備給弟弟買房用。

正因有這樣的成長背景,才造就了房似錦的人物性格——

事事要爭先,處處要占優,動不動耍狠。

自小養成的保護色,也使她在職場上顯得尤為突出。

面對奇葩客戶提出買兇宅的要求,隔壁野雞中介的胖子店長拒絕了。

到了房似錦這裡卻一口接下。

用胖子店長的話點評房似錦,就是:

能人所不能,這是她對自己的要求。

以一個精英型的人物,電視劇帶我們走進了一群懂房人的世界。

作為職場劇,初看《安家》是有「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味道的。

比如劇里提到的跑道房。

傳統國人對房屋格局的要求,一般都是南北通透、戶型方正。

但房地產開發有時為了追求外觀創新或建築面積,就會搞出些奇葩戶型。

而房似錦找設計裝修賣不動的跑道房,少見,可現實中確實存在。

當中介買下房源或和房東簽了授權合同,便擁有了改房子、改裝修的權利。

改好了,能賣了,羊毛還出在羊身上。

房似錦敢大刀闊斧的改房,也證明她心裡吃定了這個客戶。

看房時她對宮蓓蓓說的那番話,才是她身為銷售的精髓體現。

一上來先是理智分析房屋的亮點、優點。

到了不符合客戶要求的地方,又開始擺自己的觀點說服。

最後坐在閣樓間給客戶講故事,打感情牌。

期間一步步打消宮蓓蓓的顧慮,說話的內容精準,表情精準。

甚至手勢都很精準。

以上一套流程下來,讓場外的觀眾都大呼套路的到位。

這樣的爽點在賣房人房似錦身上看得到。

但可惜的是,只稍縱即逝。

到了其他地方的劇情,還是暴露了編劇對角色職場的不熟悉。

比如房似錦接觸宮蓓蓓的方式,就讓很多人表示不靠譜。

一場奪命連環Call,不考慮客戶上著班就十幾個電話。

甚至直接靠忽悠找到對方單位。

放在現實中,這樣的銷售分分鐘會被投訴。

類似情節只能算是劇集瑕疵。

《安家》在職場上過於理想化,才是它被人指摘假大空的真正原因。

宮蓓蓓這邊為了買跑道房要賣掉現住房。

店長房似錦就撬自家同事單,把手下業務員的客戶老嚴夫婦叫來接盤。

靠自作聰明式的截胡連開兩單,連招呼都沒有打一聲。

從人際關係上來說,這是不懂柔軟的體現。

從職業道德上來說,則是直接觸碰了銷售行業的大忌。

我們可以理解房似錦的人設,不是傻白甜、真善美。

編劇也沒有把她塑造成做什麼都對的形象。

但一個管理層出現搶單手下員工的行為,怎麼看都無法成立。

光顧著展現人物的業務水平,卻嚴重忽視了管理能力。

這是劇情的一大敗筆。

《安家》在職場關係的處理上,總是因為太過強調戲劇衝突而顯得虛浮。

同樣的問題,在朱閃閃和房似錦之間也有體現。

朱閃閃,身份證310101開頭,這意味著什麼?

妥妥的上海市黃浦區土著一枚。

身為家裡的獨生女,她是典型的上海弄堂里長大的公主。

上班兩年沒開過單的辦公室吉祥物,本就是現實中不能被理解的稀奇物種。

遇到房似錦這類唯業務論的領導,還能傻白甜式的理直氣壯。

並以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心態,單挑對方個火花四濺。

然而這種在失業邊緣瘋狂試探的腦迴路,不論在哪一行的職場生存手冊中,都不可能存在。

總的來說,《安家》太過糾結於辦公室修羅場,營造戲劇衝突。

卻又往往忽略了真實感。

事實上,從中介到房屋經紀人再到置業顧問,這個行業有著自己的發展脈絡。

它的現實定位,是精準地為客戶提供交易意見和風險提示。

而不是單純地賣房子。

從職場及專業角度打磨人物弧光,只有這樣,劇情才能實現真正落地。

今年年後,恆大地產曾公開宣布,旗下全國在售樓盤住宅7.5折。

消息一經傳出,就引起了業內外廣泛的討論。

新一年,樓市又將如何變動?

是漲還是降?

是買還是賣?

房價大山之下,老百姓關心的點始終不變。

而買房、賣房,安家、拆家的糾結與矛盾也將長期存在。

對掏空六個錢包才能換來一套房的啃老族、背上幾十年房貸的房奴來說——

過去是用青春賭明天,今天卻成了拿明天賭眼前。

簡單的一套房子,卻跟很多瘋狂的東西一樣,撩撥著都市人群的慾望。

只因由房到家的變奏,從來都是生活的骨頭,情感的肉。

駐足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啊,終是無一倖免。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QhZo3ABgx9BqZZImrq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