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仙,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兒科
醫研部醫學科普中心 編輯
疫情期間,孩子們的免疫規劃疫苗可能會延遲接種。其實,各國免疫接種數據均顯示疫苗延遲接種並非罕見現象。那麼疫苗延遲接種安全嗎?有效性如何?更應該優先接種哪些疫苗?這一系列的問題一定在困惑著家長們。
常見延遲接種的原因包括:疾病狀態、擔心副作用、不了解免疫程序及不可避免的客觀因素等,如果長期延遲或未完成加強免疫程序可能導致免疫失敗。大量國內外研究顯示,對於短期延期或不同疫苗間隔程序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響有限。目前,就我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疫情下,規劃內不同疫苗可能出現的延遲接種,具體應對措施有哪些呢?
1. 卡介苗
卡介苗是預防兒童結核病的疫苗,一般在生後2~3天開始初種。有研究報道出生6月齡後接種並未降低接種成功率及增加副作用,同時發現延遲接種的卡介苗並不影響其他疫苗抗體的產生。所以,卡介苗在因疫情導致延遲接種時可以等待接種條件恢復後及時補種,<3月齡兒童可直接補種;超過3個月齡未能接種,需要先進行皮試,對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或卡介菌蛋白衍生物試驗陰性者,應予補種。
2. B肝疫苗
B肝疫苗正常接種程序為0~1~6月齡,即出生後24 h內、1月齡和6月齡各接種一劑次。研究顯示延期接種2~3個月接種,抗體陽性率及安全性均良好。在疫情期間或其他特殊情況下,大部分嬰兒可能會面臨第2或第3劑次延遲接種的情況。建議延遲接種在12月齡之前完成3劑次接種,其中第1與第2劑間隔應≥28 天,第2與第3劑間隔應≥60 天。對於超過12月齡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需儘早補種,補齊未接種劑次。
3. 脊髓灰質炎病毒疫苗
脊髓灰質炎病毒疫苗接種程序為2~3~4月齡接種基礎劑次,4歲齡接種加強劑次。從2020年開始,前兩劑次將採用滅活脊髓灰質炎病毒疫苗(IPV)來替代之前的減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疫苗(OPV)。含脊灰疫苗成分的聯合疫苗也可以作為替代。
在當前疫情形勢下,嬰兒可能會面臨三種情況的延遲接種:滿2月齡尚未接種;接種了第1或2劑次,2或3劑次延遲;滿4歲齡,第4劑次延遲。薈萃分析顯示接種間隔>4周血清抗體陽性率高於<4周的,延遲接種6個月內,4歲時抗體陽性率達85%。
所以建議:接種條件恢復後,優先補種本疫苗。對於遲種、漏種兒童,補種相應劑次即可,無需重新開始全程接種。<4歲兒童未達到3劑(含補充免疫等),應補種完成3劑;≥4歲兒童未達到3劑(含補充免疫等),應補種完成4劑。補種時兩劑次脊灰疫苗之間間隔≥28天。
4. 無細胞百白破疫苗
無細胞百白破疫苗接種程序為3~4~5月齡接種基礎劑次,18月齡接種加強劑次。在當前疫情形勢下,嬰兒可能會面臨三種情況的延遲接種:滿3月齡尚未接種;接種了第1或2劑次,2或3劑次延遲;滿18月齡,第4劑次延遲。
一項隊列研究顯示即使延遲接種或在半歲之內劑次接種不夠3次,只要在12~13月齡加強1劑仍然可獲得同等免疫效力。對於0~2歲的兒童,在12月齡之內,任何時間接種3劑的總有效率都在90%以上。對於滿18月齡的嬰幼兒,由於接種了基礎3劑獲得了較強的保護,第4劑次間隔12~23個月加強不會影響免疫原性和效價,延遲至24月齡接種具有同等效力。
建議:接種條件恢復後,優先補種本疫苗。對於尚未接種任何劑次百白破疫苗的嬰兒,由於其基本無法獲得母傳的保護性抗體,難以預防2月齡之內的百日咳發病。如短時間內無法獲得接種,建議嚴格居家隔離,監護人做好防護措施。3月齡~5歲未完成百白破規定劑次的兒童,需補種未完成的劑次,前三劑每劑間隔≥28 天,第4劑與第3劑間隔≥6個月。≥6歲接種百白破和白破疫苗累計<3劑的兒童,用白破疫苗補齊3劑;第2劑與第1劑間隔1~2月,第3劑與第2劑間隔6~12個月。
5. A群流腦多糖疫苗/A群C群流腦多糖疫苗
A群流腦多糖疫苗(MPSV-A)接種程序為6、9月齡各接種1劑。A群C群流腦多糖疫苗(MPSV-AC)接種程序為3周歲、小學四年級各接種1劑。
在當前疫情形勢下,嬰兒可能會面臨三種情況的延遲接種:滿6月齡尚未接種;接種了1劑次,第2劑次延遲;3歲或小學四年級劑次延遲。國內研究顯示:接種了1劑次後,抗體陽性率為80%~100%,顯示了較好的免疫原性。
建議:接種條件恢復後,<24月齡兒童補齊A群流腦多糖疫苗劑次,兩劑次間隔≥3個月。≥24月齡兒童補齊A群C群流腦多糖疫苗劑次,不再補種A群流腦多糖疫苗。A群C群流腦多糖疫苗第1劑與A群流腦多糖疫苗第2劑,間隔≥12個月。A群C群流腦多糖疫苗兩劑次間隔≥3年,3年內避免重複接種。
6. 麻腮風疫苗
麻腮風疫苗接種程序為3劑次,8、18月齡和6歲齡各接種1劑。在當前疫情形勢下,嬰兒可能會面臨3種情況的延遲接種:滿8月齡尚未接種首劑;接種了第1劑次,滿18月齡劑次延遲;接種了前兩劑次,6歲齡劑次延遲。
研究顯示:接種起始月齡為8~12月齡與>12月齡兩組的保護率和抗體水平並無差別。甚至從全球大量研究的結果來看11~12月齡接種第1劑麻疹疫苗的血清陽轉率更高。國內研究認為,為控制低年齡麻疹病例,建議滿8月齡兒童應儘早接種麻腮風疫苗。其可與其他免疫規劃疫苗同時、不同部位接種,特別是免疫月齡有交叉的A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如需接種多種疫苗但無法同時完成接種時,則優先接種麻腮風疫苗;若未能與其他注射類減毒活疫苗同時接種,則需間隔≥28天。注射免疫球蛋白者應間隔≥3個月接種麻腮風,接種後2周內避免使用免疫球蛋白。
在當前疫情形勢下,如未能按照免疫程序及時獲得接種,建議12月齡之前任何時間完成1劑接種。第2劑補種應與前劑次疫苗間隔≥28 天補種,若已>14歲,不再補種;第3劑補種應與前劑次間隔≥1年補種,若已>14歲,不再補種。
7. 乙腦減毒活疫苗
乙腦減毒活疫苗接種程序為兩劑,1周歲(少數地區為8月齡)、2周歲各接種1劑。乙型腦炎主要是由蚊蟲叮咬傳播的,三帶喙庫蚊是本病的最主要傳播媒介。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冬季,氣溫不高,蚊蟲尚未密集出現,受感染的可能性較低。
在當前疫情形勢下,嬰兒可能會面臨兩種情況的延遲接種:滿1周歲尚未接種;接種了第1劑次,2歲齡劑次延遲。國內報道12~24月齡兒童接種1劑乙腦減毒活疫苗後抗體陽性率為87.2%。
建議:在當前疫情形勢下,如未能按照免疫程序及時獲得接種,建議於24月齡之前任何時間完成一劑次乙腦減毒活疫苗接種。
8. A肝滅活疫苗
A肝滅活疫苗接種程序為兩劑次,即18和24月齡各接種1劑。在當前疫情形勢下,嬰兒可能會面臨兩種情況的延遲接種:滿18月齡尚未接種;接種了1劑次,24月齡劑次延遲。由於A肝的傳播途徑主要為糞口傳播,目前居家隔離的情況下感染風險較低。研究者對18月齡~4歲受試者隨機接種1劑A肝疫苗後,抗體陽轉率為95.2%。故A肝滅活疫苗延遲接種是安全有效的。
建議:在當前疫情形勢下,如未能按照免疫程序及時獲得接種,建議於24月齡之前任何時間完成1劑A肝疫苗接種。
不建議延遲接種的疫苗
(1) 新生兒首劑B肝疫苗和卡介苗需要在出生後儘快接種,尤其是母親B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的新生兒,首劑B肝疫苗應在開展助產服務的產科接種單位及時接種,並進行B肝免疫球蛋白阻斷;3月齡以下兒童的卡介苗無接種禁忌症者及時接種。
(2) 狂犬病及破傷風暴露後會造成嚴重後果,甚至危及生命,建議按照預防接種程序及時、全程接種。
優先安排補種的疫苗
(1) 接種條件恢復後,優先安排可能超過免疫程序時間的兒童。
(2) 優先安排含麻疹成分疫苗(麻風疫苗、麻腮風疫苗等)、B肝疫苗(尤其是母親表面抗原陽性的兒童)、脊髓灰質炎疫苗和百白破疫苗等的接種。
(3) 新生兒首劑B肝疫苗和卡介苗如出生時未及時接種,如符合同時接種其他免疫規劃疫苗條件的,建議同時接種多種免疫規劃疫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MH2QHAB3uTiws8K8Y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