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天王唱著新疆歌,記華語樂壇那輝煌的過往

2019-10-21     網上新疆

以下文章來源於蹦迪班長 ,作者阿午


最近與香港有關的新聞與討論,滿是紛擾與爭吵。讓我很是懷念,那些內地與香港攜手創造出的美好時光。


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四大天王」27年同台往事,一部香港樂壇狂想曲》,一位同學在留言里,提到"四大天王"共同參演的《豪門夜宴》。



這是一部陣容和意義都非凡的電影。


《豪門夜宴》雲集了上百位當紅明星客串。而群星參演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內地遭受水災的同胞們籌備善款。


全香港的明星都來了

所有參演明星的名字可以從B排到Z


電影上映的同時,「忘我大匯演」大型音樂會在跑馬地馬場舉行,共同為水災災民籌集善款,全港隨即掀起捐贈救助華東水災的熱潮。據有關方面統計,短短十天時間,香港的賑災籌款總額已達到4.7億多港元。

回看這部電影與這些數字,讓人不禁想起,在群星璀璨的80、90年代,奔涌著一股光芒萬丈的理想主義浪潮。

不論中外,明星們聯合在一起做一件事,往往都是為了歌唱愛與和平,為了給陷入苦難的窮人送去溫暖,為了明天會更好:

1985年,Queen、Paul McCartney、David Bowie、Bod Dylan、Michael Jackson等殿堂級樂隊、歌星,在美國與英國兩地共同舉行LiveAid演唱會,為衣索比亞難民籌集善款;

同年,羅大佑、張艾嘉、李宗盛、蘇芮、蔡琴等60位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語歌星合唱《明天會更好》;

1986年,郭峰、崔健、韋唯、常寬、付笛生、杭天琪、蔡國慶、程琳、陶金等百名內地群星攜手登台「讓世界充滿愛——百名歌星演唱會」,合唱公益歌曲《讓世界充滿愛》。


時間進入90年代,香港回歸進入倒計時。彼時,香港歌壇、影壇巨星雲集,繁花似錦;內地流行歌壇開啟市場化腳步,毛寧、解曉東等初代偶像派歌手正當紅。

1993年4月18日,依然是在愛的感召之下,為西部貧困地區同胞籌集善款,「減災扶貧創明天」大型義演在人民大會堂上演。

群星合影


群星在天安門廣場前的合影,

橫幅上寫著「中國人關心中國事」

這是人民大會堂第一次舉行海內外慈善義演活動。同時也是香港和內地一線級別的藝人第一次同台獻藝。香港的明星陣容堪稱另一部《豪門盛宴》。

參加演出的演職人員達到了800人,在當時絕對是頂級規模。演出當晚,CCTV、香港TVB乃至北美地區同時進行轉播,收視人群達到10億。

截至第二天(4月19日),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就收到了360多萬人民幣和400多萬港幣的捐款。

在華人的演出歷史中,這是一個輝煌的記錄。

多年以後再看這次演出,雖然影像十分模糊,舞台也不夠酷炫,鏡頭切換稍顯凌亂,但我們依然可以無比清晰地看到,內地與香港群星留下的最可愛、最溫暖的模樣。


我們更可以確定,這是一場讓很多電視機前的人們,相信「明天會更好」的美妙演出。


一.武·俠


1.


回頭再看演出名單里的香港明星,每一個名字都能帶出一段深刻的聲音或影像記憶:

林子祥、成龍、許冠文、梅艷芳、譚詠麟、張學友、林憶蓮、葉倩文、張曼玉、李連杰(當時在香港影壇打拚)、梁家輝、劉德華、郭富城、李克勤、黎明、曾志偉、陳欣建…


內地明星陣容,則反映著內地歌壇開始走向市場化的歷史進程:

毛阿敏、那英、成方圓、毛寧、解曉東、杭天琪、陳紅、林萍這些初代歌星,攜手京劇大師秦占寶,以及黑土大爺的「夢中情人」倪萍、白雲大媽的「心中偶像」趙忠祥共同參與這次義演。


開幕舞曲結束後,參加減災扶貧的兩岸歌手、演員被陸續邀請上台。



經由主持人的一番介紹後,演出正式開始。


剛開場時,兩位央視主持人正氣昂揚,氣場強大,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字正腔圓。

而兩位香港主持人曾志偉與陳欣建,畫風則詼諧幽默,說著拗口的港普。

兩組主持人形成強烈對比。



當節目逐漸進行到後部分,四位主持人的風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趙忠祥不再那麼緊了,變得活脫,倪萍也談笑自如,不那麼嚴肅了;


曾志偉與陳新建開始適應內地的舞台氣氛--從講普通話開始。


正如內地與香港的交流一樣,雙方開始逐漸向對方靠攏,適應對方的風格和氣質。


哪怕剛開始時有些彆扭,卻也不是不可能合拍。


2.


首先出場的明星,是"黑白雙雄":成龍、李連杰。


四大天王唱著新疆歌,記華語樂壇那輝煌的過往


李連杰奉獻了一段順口溜Rap表演;在80年代末就唱過Funk風歌曲的成龍,則清唱了《滿江紅》。



兩位不愧被稱為"黑白雙雄",他們不僅是香港動作片的代表人物,還都憑藉實力走向國際。


1994年,成龍憑藉電影《紅番區》成功打入好萊塢,此後更是稱為家喻戶曉的國際巨星。


1991年,李連杰通過"黃飛鴻系列"在香港站穩腳跟,並連續塑造出了方世玉、張三丰、霍元甲、陳真、令狐沖等經典角色。1997年後到美國好萊塢發展。


不過兩位「大俠」的登場,在這次義演中,只是牛刀小試的前菜。


3.


隨後出場的是梁家輝、張曼玉和被繩子串在一起的黎明、郭富城、李克勤。



梁家輝和張曼玉剛在《東成西就》里放飛自我,盤完自己,現在又來盤"四大天王"。(誤)


那時的曼神還沒玩搖滾;大梁還是帥氣幽默的靚仔一枚。


作為演員的他們,正如梁家輝所說:雖然不是歌星,講話也不是很靈光,卻也想盡出自己的一份心。


心意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梁家輝和張曼玉在92、93年期間,一同出演了多部電影,《新龍門客棧》、《阮玲玉》、《東邪西毒》和《東成西就》,都是影史上濃墨重彩的幾筆。


《新龍門客棧》主演合照


1992年,《阮玲玉》讓張曼玉成為國內第一位獲得柏林影后的女明星。


同年,梁家輝也通過《情人》蜚聲國際。


《東邪西毒》和《東成西就》,由王家衛、劉鎮偉操刀,是根據金庸的《射鵰英雄傳》改編的姊妹版。


東邪西毒


東成西就


同樣,這兩部的陣容也是奇絕。


想來,也只有墨鏡王有這個能力,可以打包起這麼多巨星,放在一起"折磨"。


王家衛的《東邪西毒》播出後,金庸看完直言不喜歡,用他的框架,講古龍的故事--用金庸的瓶子,裝古龍的酒,於是再也不把版權賣給他了。


網友對《東邪西毒》的評價


而這部《東邪西毒》,也是中國電影史上,最特別,最奇異,最生澀,卻也最憾人,意蘊最濃且長的唯一的一部武俠電影。


不知是幸或不幸。


4.


經過幾番熱場的遊戲,才是正式的演出。



林子祥一開唱,便極具武俠風骨。


一首《男兒當自強》,與中國武術隊的表演相配合,豪情萬丈,盡顯男兒魅力。而葉倩文演唱的一代神曲《瀟洒走一回》,亦是鏗鏘玫瑰,巾幗不讓鬚眉。



今日看來,阿Lam夫婦的分別演出,都是俠骨柔情,極具中國武俠風。


同時也不難看出,香港和內地在武俠方面的情懷與探究,毛阿敏演唱《完整的我們》時也是一身古裝長裙。



相較現在粗製濫造的武俠劇,當時無論是香港抑或內地,對武俠、對俠義的認知還是心存敬畏。


當年影視作品在服道化方面,雖比不上現在的精緻製作,卻能把握其神韻和底蘊--大筆一揮,長劍一拔,清酒一壺入肚--盡顯英雄氣概,兒女情長。


二.交·流


1.


兩位主持人也沒閒著,硬是把一段詼諧的"打鍋",演成小品版"架子鼓"。



當然,最出圈的要算"四大天王"的《青春舞曲》。四位認真地唱著民歌,脫去"情歌王子"的外衣,顯露出可愛且接地氣的一面。


四大天王唱著新疆歌,記華語樂壇那輝煌的過往


但個人認為,四位此次同台,最讓人眼前一亮不是這首《青春舞曲》,而是在40位小提琴手的配樂演奏下,分別演唱各自代表作的表演。



張學友的《吻別》與十位小琵琶手的演奏相配合,堪稱驚艷。琵琶如流水般傾瀉,清麗無比,與張學友的歌聲搭配,動人又動情。



黎明演唱《今夜你會不會來》時,第一句低音一起,就激起一串掌聲。



此後便是郭富城的《到底有誰能夠告訴我》搭配小提琴演奏,及劉德華的《來生緣》配上二胡演奏。

當時,劉德華一人便以累計推出60張唱片的成就,收穫無數歌迷。


香港藝人們的颱風感染力極強,的確有把義演開成個人演唱會的能力。


由此可見,真正的聚攏,不是刻意融合。而是各展所長,和協搭配,展示出同根同源的藝術感染力,從而表現出高度的共鳴與和諧。


正是這一年,張學友以唱片銷量達300萬餘張的成績,成為唯一一位進入"世界十大暢銷歌星"的亞洲歌星。


2.


其後,毛阿敏、杭天琪、陳紅、張學友四人的歌曲串燒,不僅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流變,還展現了內地音樂的發展軌跡。


合唱《明日世界終結時》


毛阿敏的《完整的我們》、《思念》和林萍的《愛的主題》等歌曲,體現了當時本土化的唱腔、詞曲,雖然沒有完全脫盡老一輩風貌的狀態,仍有70、80年代歌手的餘韻,但已然屬於新時代的流行歌曲。




可見改革開發後,內地的音樂開始朝本土化與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兩岸的交流增多,與國外的交流也開始變得頻繁。


創作者們在創作時,會學習、借鑑外國的音樂技法與風格,從而豐富內地音樂市場,滿足不同聽眾的需求。


四大天王唱著新疆歌,記華語樂壇那輝煌的過往


解曉東在演唱《打開電視》時,所展現的颱風有香港歌手的影子,也展示了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潮流印記。


畢竟在當年,電視才是我們看世界的必需品和奢侈品。


內地音樂在吸收了不同音樂風格後,在蹣跚前進中暗自摸索。


由大上海時期的風格演變,汲取香港、台灣兩地的音樂養料,同時接受"歐風美雨"的洗禮,洗去"土腥氣"。



杭天琪的《心舞》是"大上海"歌唱風格融入內地的代表;

四大天王唱著新疆歌,記華語樂壇那輝煌的過往

陳紅的《分手以後》偏向台灣歌手的演唱風格;

毛寧的《晚秋》是根據黃凱芹的同名粵語歌改編而來,兩種版本,不同的風格,前者柔情,後者深情。

以上歌曲,全都承載著無數人關於90年代的記憶。


成方圓演唱的《卡薩布蘭卡》是一連串情歌里清亮的一抹,內地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會吸收國外音樂的長處,來求取進步。


四大天王唱著新疆歌,記華語樂壇那輝煌的過往


內地與香港在交流融合過程中,帶著不適應和可適應:


不適應處,如部分內地歌手雖曾到香港演出,如毛阿敏、那英等,但由於內地歌手的演唱風格比較保守,觀眾接受度並不高。


可適應處,是由於藝術與血脈的相通。如,此次節目中解曉東與林憶蓮合唱的《當愛已成往事》,讓人想到早一年的《霸王別姬》,亦是通過內地港台,兩岸三地人員的共同努力,獲得了迄今為止中國的唯一一座金棕櫚。

更不用提,時隔一年之後,那一場震撼香港紅磡的「中國火-搖滾中國樂勢力演唱會」。


3.


節目最後,壓軸出場的是譚詠麟和梅艷芳。


真正的、毫無爭議的實力派"歌王"、"歌后"。



此前,他們一位宣布不再領獎,一位宣布退出歌壇,但都為這次義演破例。


當主持人說出兩位的名字時,台下觀眾一片歡呼,足可見二人的影響力。


四大天王唱著新疆歌,記華語樂壇那輝煌的過往


1984至1987年,譚詠麟連續四屆奪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獎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IFPI大獎,1988年宣布不再領獎。


至1996年,譚詠麟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 ,亦是一位分別以歌手及樂隊成員身份兩次拿到"金針獎"的歌手。


同樣,梅艷芳更是有連續五年獲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星"的傲人成績。1998年獲得"金針獎",《女人花》、《親密愛人》、《一生愛你千百回》、《夕陽之歌》等代表作,在內地頗受歡迎。


四大天王唱著新疆歌,記華語樂壇那輝煌的過往


這二人的搭配可謂動感十足,天衣無縫。



兩人本就是多年好友,在音樂方面的造詣更是不凡,一出馬,便顯出香港樂壇實力唱將之風貌。


義演落幕前的那一曲《明天會更好》,更是相當於中國版《We Are The World》的存在,不僅唱出了那個時代的團結和期頤,遇到災禍時眾志成城,更是象徵著當時樂壇的朝氣蓬勃地暢想未來,努力向前不知疲倦。

這場義演中,兩岸攜手向前的有愛態度,在倪萍與郭富城的對話里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倪萍:「郭富城,滿頭大汗。你怎麼想? 」

郭富城說:「我覺得中國人幫中國人,非常有意義。」

而在那個一切都是新的,一切加速向前的時代,每一個普通人也會相信,明天會更好。


三.情·懷


這一場香港與內地群星攜手留下的經典演出,已經過去了26年。

同年香港出版的《減災扶貧創明天》特刊

在這次義演之後,內地與香港樂壇向著不同的軌跡發展:內地樂壇馬上迎來了輝煌的1994年,掀起黃金時期的序幕;

而香港樂壇,卻在繁榮之下顯現出危機,音樂內容本身讓位於偶像包裝。四大天王開始了長達數年的「統治」,王菲成了港樂最後一位天后。

如今,不論是香港樂壇還是影壇,都已不復當年輝煌,讓我們知道一切盛景終有落幕時。

對比眼下香港的亂局,老一代港星與內地明星在義演中留下的歡樂記憶,「攜手向前共創明天」的吶喊,更是令人唏噓。


有人可能會認為,在內地流行文化產業崛起之後,香港在失去往日優勢的同時,並未放長眼光,把握好機會。


在很多人眼中,香港人短視,不看前路,只顧眼前利益,只顧使蠻勁往一個方向發展,而至消耗殆盡的行為,如作繭自縛般斷絕了他們的後路。


但事實卻不只是如此,與其認為是"已死",倒不如說是新生。


港樂雖已淡出大眾視野,但愛港樂的人卻依然還在。


只不過是變得小眾。


當時港樂的蓬勃發展,多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緣故。且當時港樂的類型單一,多以情歌為主,經過大批量製造,造成濫觴。


而到現在,雖無以前如火如荼般熱烈綻放,卻也細水流深、另闢蹊徑。


雖無可能再出顧嘉輝、黃霑那樣的大師,但卻依然湧現出伍樂城、江志仁、柳重言、郭偉亮、梁翹柏等等有著獨特風格的中堅力量。


同樣,也有如麥浚龍、藍奕邦、陳柏宇、周柏豪等等,有創作能力的歌手。


由原來的大眾,朝著小眾方向發展,藝術性加深,音樂門檻加高,類型也更豐富和獨特,不失為一種再生。

大家還記得那個時代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M4R720BMH2_cNUgrBy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