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點,北京市王府井地區環境衛生管理所下屬麗佳物業公司保潔員洪國芬推著移動保潔車,上崗作業。保潔的第一項任務,是先將地面細細掃一遍。但在正式開始掃地前,洪國芬先在靠近主街東側的一邊,找個不影響通行的地方,將保潔車穩穩停在路邊。
「這車停在哪兒,哪兒就是垃圾箱。」洪國芬說著,拍了拍車輛前端一個大大的套著黑色塑料袋的灰桶,桶身上貼著「其他垃圾」的標識。洪國芬告訴記者,自去年國慶節開始,王府井步行街上就撤走了所有果皮箱,「果皮箱擺在街面上,如果清理不及時可能影響整體環境,如果夜間有人往裡扔煙頭,還容易造成火災隱患。」洪國芬說,取消果皮箱後,保潔員每天作業用的移動保潔車就成了垃圾箱,邊巡視保潔邊收客人扔的垃圾。
別看這輛移動保潔車個頭兒不大,上面東西倒不少。
除了前端的其他垃圾桶,車輛後方把手下還掛著一個黃色大布袋,「這是專門收可回收物的,有的遊客把易拉罐、礦泉水瓶這些也扔到大桶里,我們就得撿出來,單獨收集。」說著,洪國芬又指著車上的不同裝置,挨個講解起來——保潔車最上層放的黃色長方形小桶,裡面裝的是清水,好比一個移動式煙灰缸;下層的小紅桶,也裝著備用清水,用來洗抹布、擦拭雕塑、座椅;車一旁還掛著小掃帚、簸箕,是清掃最常用到的工具……
掃到靠近肯德基門前的一處井蓋上,一片深褐色的污漬吸引了洪國芬的注意。她先是用掃帚把井蓋上的小泥塊掃起來,又用力搓了幾下,見沒有效果,便拿過隨身攜帶的手台,呼叫領班,申請派一輛三輪高壓小水車來。洪國芬告訴記者,現在,王府井步行街每天從零點到凌晨5點,都會進行集中的機械加人工洗地作業,再配合每天白天的日常保潔,就是為了讓地面達到可以「席地而坐」的乾淨程度。發現一些沒洗乾淨的邊角地,白天上崗的保潔員就會立刻和洗地班組聯繫,相互配合完成清洗。
洪國芬負責的1600平方米作業面里,有兩處樹坑、兩處雨水口、一處指示牌、一處燈杆和半座花壇及座椅,每一處設施的清掃方式都不同,怎樣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清掃?
「工具我們都隨身帶著呢。」洪國芬說著,拍了拍腰間的小包,掏出裡面的「五小件」,一樣樣給記者展示起來:兩塊不同顏色的抹布,一塊專門用來擦座椅,一塊用來擦花壇、雕塑、燈杆等;一把小扁鏟,可以鏟去路面的口香糖或是小廣告的膠漬;一次性手套是擦拭作業的必備工具;一把小噴壺裝著稀釋好的洗滌靈、洗衣粉等去污藥劑;還有一把小鑷子,專門用來夾犄角旮旯的煙頭。洪國芬告訴記者,每一處設施的清掃保潔時間都有限制,總之要儘可能地縮短污物在地面上的滯留時間,「最不容易發現的煙頭,落地時間也不能超過三分鐘;座椅和花壇噴洒過消毒液後,一兩分鐘之內就得進行擦拭,既不能讓座椅太濕,同時也要讓消毒液在座椅面上充分擦拭開,保證消毒效果。」
每天從早8點到晚5點,除了中間輪班吃午飯的一個小時,其他時候,洪國芬都要推著移動保潔車巡迴保潔,維持環境整潔,「配給我們的這些小工具起了大作用,要掃哪兒刮哪兒立刻就能上手。」洪國芬說,自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後,王府井步行街上還專門配備了兩輛廚餘垃圾收運車,「我們要是在桶里發現了廚餘垃圾,就立刻用手台呼叫專車過來,分揀出去,以後,咱們步行街的環境就更好了!」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天淇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