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頭條號或微信公眾號「降本設計」,獲取更多原創產品設計知識和理念!
最近把DFMA-DFC微信群改名為降本設計微信群,引起了很大反響。很多朋友認為,群名這樣一改,BIGGER馬上就降了一個檔次,有兩個比較主流的反對意見:
不得不說,曾經在某種程度上,我非常認可這兩種觀念。不過,自從接受DFMA、DFC和IPD的思想理念洗禮之後,我非常反對這兩種觀念了。但是,儘管強烈反對,在內心深處依然容易被這兩種觀念說服。
是不是有一些精神分裂?用前幾天時髦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我們不再是我們,我們依然是我們」。
翻譯一下:
「我們不再是我們」可以理解為,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斷地在自我否定。對於從事產品設計的工程師來說,我們需要不斷接收新的思想、不斷否定自己,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產品設計能力。如果工程師思維固化,一成不變,不願意接收新的事物,那麼這就很難提高。
我見過太多的工程師,甚至拒絕別人對他的產品設計提出改善的建議。當然,這是人之本能,當別人對我的設計提出意見時我內心也是拒絕的,但是出於為了讓產品開發更順利、以及提高自己的目的,我依然會虛心接受。
「我們依然是我們」可以理解為,運動變化中事物又有相對穩定性。不管產品開發和產品設計的理念如何變化發展,不變的是我們對產品設計的熱愛、對中國製造的熱愛。
我的回答是:靠譜,非常靠譜。
現在大多數企業的這些降本手段都是從生產端入手,而在當前的中國製造成本足夠低的情況下,顯然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法。
在這個時候,從產品設計入手降低產品成本正是一個絕佳的方法,這正是「降本設計」的由來。這是基於一個顯著的事實:85%以上的產品成本都是由產品設計決定的。如果要降本,自然從成本的源頭入手才是正道。
(85%以上的產品成本都是由產品設計決定的)
正如我之前所說:中國製造讓我們走向世界前列,我們以中國製造自豪,我們把大多數的投資和精力都放在產品製造階段。這就造成我們對產品設計的忽略,一旦有任何問題就從本能的製造端去尋找答案和解決方法。產品需要降本,就簡單粗暴的使用低檔次材料和降低工人工資福利待遇等,直到降無可降。
從產品設計角度降本是一個更好的思路。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就有多個例子。
大多數米袋的塑料扣手都是兩個零件,如果能夠通過設計優化把兩個零件合併成一個零件,那麼不就節省一套模具成本嗎?大致會節省5萬元的模具成本。
(兩個零件可以合併成一個零件,節省模具成本)
【原創】DFA典型案例文章中,我列舉了兩個通過DFA設計優化來降低產品的案例。
(通過DFA優化降低產品成本)
通過設計降本是不是很簡單?很靠譜?這也是我把微信群改為「降本設計」的原因之一,提醒工程師通過設計降本很可行,另外也提醒工程師要有成本意識,你的每一個設計都與成本息息相關。
我的回答是:絕大多數的產品設計是以成本為先,只有極少數產品是以價值為先。
我們先來看下面三個公式:
售價 = 成本 + 利潤 公式1
利潤 = 售價 - 成本 公式2
成本 = 售價 - 利潤 公式3
上述三個公式從數學的意義上來說是完全相同,沒有任何區別。但是,從企業經營思想和理念上來說,卻完全不相同。三個公式體現了企業對產品成本的認知和對待產品成本的態度。
註:公式中的售價、成本和利潤均指單位產品的售價、成本和利潤。
3.1 第一種態度:成本主義
公式1的含義是:某產品的成本是100元,預期利潤是20元,則售價定為120元。如產品成本是150元,利潤保持為20元,則售價定為170元,這種思想稱之為「成本主義」。這種產品大都屬於獨占性的商品,或者產品具有突破性的創新,在市場上沒有其它類似產品,也就是所謂的賣方市場;另外在競爭不充分的市場中,也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成本主義反映的經營模式是產品的售價和利潤以產品成本為依據,這種理念完全是根據產品成本來確定產品售價,只有在壟斷企業和計劃經濟的狀況下,方能生存。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企業不具備開發突破性創新產品的能力,依然具有「成本主義」的思想,這樣的企業必將走向滅亡。
iPhone就是這樣的產品,在產品設計時完全以價值為導向,什麼功能最酷、什麼功能最有噱頭、什麼功能對用戶最有價值,那麼就採用,成本根本上不是考慮的因素。設計的成本低一點,那售價就低一點;設計的成本高一點,那售價就高一點。(當然,這並不是說蘋果公司不在意成本,大家可以看看富士康每生產一台iPhone能獲得多少利潤就明白了。)
蘋果公司在設計iPhone時,就是以價值為先。但是,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個蘋果公司?屈指可數。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來說,如果設計時以價值為先,如果沒有突破性的創新,那麼只能祝你好運。
3.2 第二種態度:售價主義
公式2的含義是:某產品的原售價100元,產品成本為90元,則利潤為10元。當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售價下降至95元時,產品成本仍是90元,則利潤降低為5元。如果售價繼續下降至90元,企業則不能獲得利潤。利潤取決於市場售價的高低,這種思想稱之為「售價主義」。
售價主義的經營思想是:產品利潤完全取決於市場售價的高低。這種理念是產品成本相對不變,因此市場競爭的結果必定是任人宰割,最終被淘汰出局。
3.3 第三種態度:利潤主義
公式3的含義是:公司的目標利潤是20元,產品市場售價是100元,那麼目標產品成本則設定為80元。如果產品售價降至90元,但目標利潤仍是20元,因此必須加倍努力將目標產品成本降到70元。無論市場如何變化,企業依然可以獲得預期利潤,這樣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必定會立於不敗之地,這種以盈利為目標來設定目標產品成本的思想方式,就稱之為「利潤主義」。
利潤主義反映的經營模式是以目標產品利潤來設定目標成本。在市場經濟日益激烈的今天,產品售價受到市場供需影響,所以售價高低不是企業自己能決定的,而是由市場決定的,這就是買方市場。因此,要達到目標利潤就必須努力達到目標成本。要確保利潤(生存),必須設法控制成本,降低成本。
在售價由市場決定的情況下,企業要獲取利潤就要學會降低產品成本。
這適用於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市場競爭已經進入到非常殘酷的階段,企業已經沒有定價權。如果企業盲目的以價值為先設計產品而不在意成本,這會出現兩種狀況:
總之:絕大多數的產品設計是以成本為先,只有極少數產品是以價值為先。
其實,在IPD的體系框架中,就完全不存在該爭論。這是因為,企業通過市場需求管理流程和需求管理流程,針對目標客戶群體明確定義企業所需開發的產品類型,這個產品可以是針對高端用戶具有高價值,也可以是針對大眾的低價值產品;但是,不論哪一種產品都需設定相應的目標成本,然後以任務書的形式作為實際產品開發的輸入。
也就是說,一旦進入實際產品開發流程,產品價值和所需達到的目標成本就已經設定完畢,就沒有任何成本為先或價值為先的爭論,產品設計就必須同時符合產品價值和產品目標成本的要求。
—END—
1. 免責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學習用,侵權刪。
2. 原創作品,歡迎轉載,抄襲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轉載要求不能修改內容和保留文末作者及公眾號信息。
關於作者:
鍾元,2011年出版書籍《面向製造和裝配的產品設計指南》(DFMA)。
2019年12月即將出版《面向成本的產品設計:降本設計之道》(DFC)。
歡迎關注「降本設計」公眾號或頭條號。「降本設計」專注於面向製造和裝配的產品設計(DFMA)、面向成本的產品設計(DFC)等產品設計知識和理念分享,幫助工程師成長和提高技能,幫助企業降低產品成本。如需加入微信討論群,請加鍾元微信394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