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從自家牆壁挖出一石碑,竟改寫中國書法史,如今已上交博物館

2023-06-06     書法網

原標題:農民從自家牆壁挖出一石碑,竟改寫中國書法史,如今已上交博物館

農民從自家牆壁挖出一石碑,竟改寫中國書法史,如今已上交博物館

一直以來,村民在自家院裡、農民在自家田裡挖出寶貝的新聞屢見不鮮,有的還成了一級文物。為了妥善保存、修復它們,村民都比較配合的自願上交給博物館,並獲得一定的獎勵,我們也因此能夠一飽眼福。

而在1982年12月的某天,山東高密市住王莊村,一戶村民在自家院牆上發現了異樣,在他的挖掘之下,一件改變書法史的碑刻重現世間,它就是《孫仲隱墓誌》。此碑文字以漢隸篆刻,立於東漢熹平四年(175年),碑高約88厘米、碑寬約34厘米,時隔1800多年,碑上文字仍清晰可辨。

《孫仲隱墓誌》被認為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漢隸墓誌,大家要注意,「墓誌」和「碑」並不一樣,所以《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與《孫仲隱墓誌》的大小、具體內容和放置位置均不一樣。

《孫仲隱墓誌》現存約50字,釋文為:「釋文:青州從事,北海高密孫仲隱,故主簿、督郵、五官掾、功曹、守長。年卅,以熹平三年七月十二日被病卒,其四年二月廿一日戊午,葬於此。」由此可知,墓主人並不是什麼大官、生平事跡也乏善可陳,去世時年僅三十歲。

相傳隸書最早出現在秦朝,程邈根據小篆而作隸,因在兩漢發展達到成熟,也就有了「漢隸」之稱。漢隸發展到登峰造極,就是在東漢晚期,《孫仲隱墓誌》正是鐫刻於此時。漢隸樸拙簡淡,是一種極具美感的字體。

《孫仲隱墓誌》點畫對稱而圓潤,波磔舒展,體現「蠶頭燕尾」,起筆時逆鋒而入,圓厚不露鋒,行筆過程中有波起俯仰,收筆時先按筆,再向右上方斜向挑出鋒芒。除了磔出,此碑在其他地方極少勾挑。《孫仲隱墓誌》提按分明,轉折處化圓為方、去弧取直。

這一墓誌不同於端正肅整、結構嚴謹的《禮器碑》《乙瑛碑》,也不似穩健遒勁、典雅華貴的《張遷碑》《校官碑》,而是與秀麗飄逸、不羈常法的《曹全碑》《孔宙碑》有相似之處,但又多了幾分自由散漫,少了幾分明顯的蠶頭燕尾處理。筆畫的粗細、字形的大小、間距的寬窄,都營造出一種率真自然而又不失規矩的窈窕之美。

東漢滅亡以後,隸書的發展也逐漸走向衰弱,但後世的書法家都把隸書作為必修課。唐代書法家徐浩善隸書、顏真卿也從篆隸中吸取筆意,趙孟頫更是篆隸楷行草眾體皆能。但直到清代「碑學」興起,隸書才算是迎來重要的復興時刻。康有為還總結隸書之美可分為八類:「駿爽、疏宕、高渾、豐茂、華艷、虛和、凝整、秀韻」。

《孫仲隱墓誌》應屬「秀韻」一派。它現收藏於山東高密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大家對《孫仲隱墓誌》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9e74e663531bfd78508bddb85fb3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