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投資人開始被要求坐班了

2023-05-14     投中網

原標題:聽說投資人開始被要求坐班了

投資人開始被要求坐班打卡了。

入職剛滿一年的95後醫療投資人Ada,正在體驗前所未有的「打卡坐班」。「機構要求投資人早10晚7在公司打卡坐班,如果外出要和老闆報備,以前空曠的辦公室,現在人滿為患」。另一位95後新能源投資人Ben也坦言,手頭沒什麼新項目,為了節省開支,老闆也要求減少出差,打卡坐班。

「中午跟FA約個飯跟做賊一樣,時刻盯著手機,生怕錯過老闆消息。」 Ben無奈表示,跟創始人約個咖啡都只能放在周末和假期。

這種「嚴格考勤」的現象,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出現,而且並非個例。

投資人成了坐班打卡的白領?這太不科學了。

年輕人投資人「工具化」

在打卡坐班這個略顯荒唐的現象背後,隱藏著年輕投資人「工具化」的趨勢。

在投資機構,合伙人通常是決策大腦,junior級別的投資人則更像一種「效率工具」,他們從來都不是最具推動力的投資人。

如今投資主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疊代,投資機構可以輕鬆吸納相關背景的頂尖名校畢業生,年輕人通常以分析師入門,以極限工作強度來分散決策者的研究壓力。不少大機構慣用「人海戰」、「掃賽道」的打法,這也需要最具積極性的年輕人來「碼人頭」實現前端的項目覆蓋。

通常來說,VP及以上級別的投資人才有獨立牽頭投資的權力,而從entry level成長到VP至少需要3-4年時間。在這期間,年輕投資人多以案頭工作為主,可替代性極強,基本以服務老闆為主,上天入地,指哪打哪。

這個流程本身沒有問題,任何工作都要從dirty work做起,打好基本功再上手實踐。問題在於,年輕投資人的成長路徑似乎被人為設置了某種「路障」,比如投資人「白領化」打卡坐班,比如持續性只做「邊角料」卻不能參與核心環節,再比如年輕投資人的項目總是上不了會。

先說打卡坐班,坦白講,有點荒唐。

標準的投資工作,尤其早期投資,是個極其「非標」的工種,很難像常規工種那樣,實現所謂的標準化和流程化。任何一筆項目,背後都是長線工程:做行研、做sourcing、做盡調、搶份額、投資談判、投後管理、在高點退出、交出好看回報......每個環節都有截然不同的挑戰。這對投資人綜合能力的要求極高:硬體要有,軟性也得跟得上,行業知識要精,人脈資源要廣,溝通能力要強,商業sense也要跟得上。

充分的時空自由和工作靈活度,本應是最毋庸置疑的權限和空間,更何況投資吃的就是信息差和人脈差。一手的信息和資源都是跑出來的,花時間「處」出來的,不是坐班坐出來的,這是常識。尤其「以人為本」的早期投資,找到「對的人」是關鍵環節,人的互動是投資人精力分配的「大頭」。坐班,勢必大幅削減信息、人脈、資源積累的可能。

打卡坐班至少是個顯性路障,另一路障卻是隱形且致命的——沒有上桌的機會,而是持續性參與局部、非關鍵的環節。

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只被安排做行研、賽道梳理這類案頭工作,沒有實地看項目、接觸創業者的機會;比如只做sourcing,一旦推到重要環節,senior直接接手,上場主導;比如給老闆做各類支持,BP一甩指哪打哪,聽著挺鍛鍊人,就是沒有出手機會;再比如即便再好項目,事後被證明的明星項目,junior推上會幾率渺茫,老闆總能用一句不可置否卻也沒實質理由的話退了回來。

有年輕投資人自嘲,純財務VC/PE的年輕投資人像一個研報版ChatGPT,CVC里的年輕投資人更像是個秘書。

這一切正在無形中築起一道隱形的牆,把這群學歷最漂亮、頭腦最聰明的年輕人,隔離在了投資的核心鏈條之外。

Hard模式

年輕投資人難出成績已是共識,挑戰在於,困境還在不斷升級。

風險投資這一舶來品,自2000年初進入中國市場,短短20年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戰績——風險投資坐上了經濟高速增長、移動網際網路爆發的順風車,中國迅速發展為全球第二大風險投資市場。反觀矽谷相對克制、精兵作戰的風格,中國VC/PE市場折射出了鮮明的中國式特色——基金規模普遍龐大,組織結構呈現平台化、公司化趨勢,從業人員人數量巨大。

可中國的投資市場需要這麼多人嗎?答案顯然是不需要。近幾年,投資從業人員正在持續出清。在這一語境之下,專業能力、行業積累、資源網絡、人情世故都尚淺的年輕人已經不占優勢。

更何況,伴隨著人員出清的,是人才門檻的不斷拔高和和結構轉型。

顯然,投資依然對年輕人極具吸引力,每年永遠都有大把的頂尖簡歷湧入,清北復交+海外藤校早已是一線機構唾手可得的標配。隨著投資主題輪動到了硬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醫療等賽道,分析師都要相關背景博士起步。

一位資深獵頭透露,今年以來,科技博士和新能源博士幾乎是每家機構的標準需求,純金融背景、非博士應屆生基本下架,連實習生都要理工科碩博背景。

與此同時,直接從產業挖角非投資背景人才的現象已蔚然成風,這一動作是大勢所趨,很大程度也是由LP的審美決定。對於財務投資機構而言,這恐怕是殺入產業最高效、最直接的入場券。苦了一些尚未實現沉澱的年輕投資人,在「向外擠人」的過程中只能離開或被迫轉型,這些日子我們不斷見到消費投資人轉科技、轉新能源、轉toB、轉Web3.0、轉AI,他們正在艱難重塑新的競爭力。

在「圍城」內部,暗流也愈發洶湧。

當科技成了隱匿在所有投資主題背後的主線,投資的認知門檻不斷走高,同時回報走低、周期拉長。盛行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指數法則早已失效,動輒百倍千倍的投資回報已是歷史,「哪怕錯失一百,只要投對一個」的冒險不再成立。如今幾十倍、十幾倍回報都算不低,這意味著投資的試錯成本高,機構必須將容錯率手動拉低,所以出手普遍越發謹慎,放權給年輕人是一種奢侈和冒險。

不久前,有位一線VC朋友在升VP的當口選擇離職,出來單幹FA,這讓人很難理解,畢竟職業發展看起來一片光明。朋友的理由很簡單,在他看來,在機構做投資,跟做FA沒有實質區別,核心都是搞定合伙人,「向上管理」是工作重點,而不是推動最有價值的項目,況且項目成了也沒carry,還不如出來單幹賺得多,發揮空間廣。

因此,年輕投資人的工具化、邊緣化,某種程度是投資決策進一步集權的結果。再往深了追,那是投資機構的生存難題。

中國的一級市場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複雜難題,有太多讓人憂慮的因素。暫且不提國際環境、大國關係、貨幣加息、經濟放緩、LP結構巨變等宏大變量,光是疫情放開後的2023年第一季度,VC/PE投資同比和環比雙降,市場依然冷淡。把時間線拉長一些,「募不到錢也投不出去」的困境已經持續了不短的時間,聽聞下半年部分美元基金還將有一批裁員。

這恐怕就是年輕一代投資人的真實處境——職業黃金期撞上行業開倒車,上升路徑收得越來越窄,具體功能為人所用,「人」的因素卻被拿掉。之前或許可以做很多,現在只能強化局部。如果不走人,大機率要先接受長時間「工具化」的心理準備。

Only the Young

「風投造星」的時代不見了,我們幾乎聽不到投資人高呼「改變世界」了。隨著遊戲難度不斷加碼,行業持續祛魅,投資人們不管年輕與否,好像都沒什麼心氣了。他們佛了,甚至只想「苟著」。

在這一略顯窘迫的時間節點,投中推出了首屆年輕投資人榜單,我們將其命名為「尋找超新星 | 投中榜·Supernova」。投中的發展基本與中國風險資本市場同步,見證了這一行業的壯大和起落。

我們收到了數百份競選材料,最終以成績為第一準繩,篩選出50位80/90後正當年的投資人。如果試著去總結他們的共性,像高度勤奮、專業認知、思考能力、為人處事、高度自驅依然是不變的底層能力,這是每一代投資人身上都追溯得到的可貴能力。

比如年輕合伙人A,自入行以來從沒請過一天假,全年午休,投資人B一年要看超過5000千份BP,見超過1700位創業者,某基金史上最年輕的合伙人C是最早一批博士轉投資的典型,早早憑藉過過硬專業投中數家獨角獸。他們都有深度思考的商業認知,非共識的勇氣,他們深諳為人處事和聚氣的關鍵,不閉門造車,他們高度熱愛投資這份工作,高度自驅,常年像精密機器一樣高速運轉。

更可貴的一點,他們身上都有非同一般的耐心和定力。在行業尚未火熱甚至不被市場理解的時刻,他們耐心坐了數年冷板凳,頂住壓力堅持出手。當賽道斷崖式遇冷的時刻,他們也不急於轉型或放棄,而是選擇專注和沉澱。

除了上榜的投資人,我們在日常做選題和年輕投資人互動的過程中,也觀察到了新一代的勇氣和魄力。

最後分享一個真實故事。

故事主角,是一位90後投資人朋友Leo。2022年某賽道遇冷,Leo一整年不被允許出手,但仍保持每周見4-5個創始人的節奏。其中,一個不太起眼的項目吸引了他的注意,亮點是技術領先,短板是供應鏈和市場做得不好。

Leo做了很多令我感到驚訝的事情。為了讓產品儘快商業化落地,Leo先自掏腰包幫項目做市場調研,投行出身的他還親自幫企業搭建財務模型。僅到這裡,Leo做的事就已超出了常規的投資人工作範圍。

之後,Leo成功說服不看好該項目的合伙人一起坐高鐵去實地盡調。但在尚未出手的時候,該項目產品成功落地,數十家機構爭相追捧,估值也水漲船高。Leo憑藉跟創始人「患難與共」的交情和付出,成功在新一輪融資拿到份額,估值甚至比其他機構還低10億元,項目目前已在IPO進程中。

或許,Leo尚未收穫到與努力所匹配的「世俗意義的成功」,但他是一個很有力的例子。即便上升通道的入口狹窄,勇敢的年輕人總能找到自己的方法迎難而上。我們堅信,不論年份如何,永遠都有優秀的年輕投資人能夠實現突破和閃耀。(文/曹瑋鈺 張俊雯 來源/投中網)

(註:文中Ada、Ben、Leo均為化名)

首屆「尋找超新星 | 投中榜·Supernova」將於5月17-19日投中峰會期間發布,敬請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9dc1b157fe0802e6055244384eb7d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