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業:超越「不可能」——踏上蛻變之旅​,實現快速成長

2022-08-08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鄭建業:超越「不可能」——踏上蛻變之旅​,實現快速成長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專業交往,站在集體肩膀上飛翔!——《新教育實驗》

朱永新:在時光中創造那個更好的自己

遇見美好,向美而行——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啟程,踏上蛻變之旅

精進,實現快速成長

原創|鄭建業

來源|新網師

本文原題目:《蛻變——新網師2021年度十佳生命敘事》。

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尼采

2021年,本來是普普通通的一年,因為加入了新網師,經過一年勇猛精進的成長,我實現了人生最美的蛻變,從而使這一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01

倦怠:我成了蒼老的「雄鷹」

每走一步都走向一個終於要達到的目標,這並不夠,應該每下就是一個目標,每一步都自有價值。——歌德

大家可能都知道下面這個老鷹重生的故事——

據說有一種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年齡可達到70歲,但能否順利活到70歲,取決於它在40歲時的一次十分痛苦的蛻變。但當老鷹40歲時,它鋒利的爪子開始老化,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它的羽毛又濃又厚,變得十分沉重,影響到它的捕獵和飛翔。此時,它不得不面臨生命中的兩種選擇:一種是坐等死亡,另一種是重振雄風。但如果想要實現新生,它必須經受一段十分痛苦甚至流血的「修煉」過程。

老鷹必須竭盡全力飛到一個絕高山頂,並在懸崖築巢,開始過一種苦行僧般的生活。它要用自己的喙擊打岩石,直至它的喙完全脫落,然後再慢慢等待長出新喙。然後,老鷹就用它新長出的喙把指甲全部拔光,當新的指甲長出後,再用它們把那些沉重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個月後,新的羽毛全部長出,老鷹一生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就結束了。它又可以重回藍天飛翔了,從此壽命又可以延續30年。

經歷了近34年的教育生涯,我漸漸變成了一隻蒼老的「雄鷹」。

我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末,童年在「文革」末期度過。家庭貧窮的生活讓我形成了一種深刻的自卑心理,但也讓我樹立了追求超越的人生目標,激勵著我通過自己的奮鬥攀登上了人生一座又一座的高峰。

1984年,17歲的我考入中師,20歲登上講台。經過勤奮努力,我工作兩年即被評為地市級優秀教師,5年自學獲得大本學歷。30歲即擔任初中校長,成為無數青年教師和同行中的佼佼者。

我的專業成長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自學考試結束後,我先後獲得縣級、地市級教學能手。在追求卓越的成長心態激勵下,在近20年時間裡,我潛心研究和實踐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2018年10月,我的研究專著《探索與創新: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解讀與實踐》,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2018年10月26日,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周年國際紀念大會在河南鄭州經濟開發區召開,我的這部專著隆重發布,受到教育家朱永新、朱小蔓、李鎮西等人和外國學者的好評。當年底,此書被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評為「2018年度最受教師喜愛的100本書」之一。

2019年11月16日,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五次年會在蘇州市高新區科技城小學召開,我因參加該組織活動所取得的突出成果而獲「專家型領跑者」特別貢獻獎(我是繼李鎮西之後的第二人),並被該委員會吸收為常務理事。

2020年春節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我們的生活節奏突然慢了下來,我的專業發展也慢慢進入了停滯階段。

因為長期在閱讀與寫作的成長之路上踽踽獨行,沒有導師引領,沒有同伴互助,自己也已經進入了知天命之後的第三年,我似乎「參透」了人生:一生勞碌,日日勤奮,換來的卻是一箱用處不大的證書和無處堆放的書籍,人生如此辛勞有什麼意義呢?!我此時的生命狀態,正如那隻爪子老化、喙變得又長又彎、羽毛沉重的老鷹,就這樣坐等退休,然後頤養天年嗎?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結識了馬增信老師,得知他在近幾年加入新教育網絡教師學習中心的學習,實現了人生新的專業成長。2021年春節前,當我是否加入新網師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馬老師與兒子專門驅車找到我。經過交流,相同的人生經歷、共同的目標追求,我們註定要走在同一條成長之路上。

於是,內心中那個渴望成長的信念又喚醒了我:不能這樣沉淪下去!要像老鷹的重生一樣,敢於向自我開刀,敢於經歷痛苦的「修煉」,實現脫胎換骨地蛻變!

於是我下定決心,像馬老師那樣,報名參加新網師,追求人生新的成長!

02

召喚:17年後的重逢

所謂人生,就是一刻也不停地變化著的,就是肉體生命的衰弱和靈魂生命的強大、擴大。——列夫·托爾斯泰

其實,對於新教育和新網師,我並不陌生。我的專業成長在很大程度上深受新教育兩個重要人物——朱永新和李鎮西的影響。

早在2004年7月25日,我們壽光教育局聘請了朱永新教授為教師們做專業成長的報告,他提出的「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的倡議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還列舉了許多一線教師堅持撰寫教育隨筆,而成為名師甚至出版教育專著的例子。

這個「成功保險公司」果真這麼有效嗎?引起了我巨大的好奇。渴望成長的我,自覺自發地開始撰寫教育隨筆,每日一篇千字文,這樣堅持了好長時間。堅持撰寫教育隨筆,無形中改變了我的教育行走方式,讓我養成了教育反思和教育寫作的習慣,這正如朱永新老師所說的「只有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才能寫得精彩」。

後來購買和閱讀朱永新教授的書多了,他逐漸成為我讀書成長的偶像。特別是他關於閱讀的名言「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成為我信奉至今的至理名言。我經常從他的教育著作與文章中汲取成長的力量,於是「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逐漸成為我的教育追求。

另一個對我影響巨大的新教育人物便是李鎮西老師。早在新世紀之初,我已經開始閱讀和研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後來得知全國一線教師中,實踐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成就最大的莫過於成都李鎮西老師,於是先購買了他的《愛心與教育》《民主主義與教育》《風中的蘆葦在思索》等書進行了閱讀和學習。

後來,我有幸多次聆聽他的教育成長故事,學習他蘇霍姆林斯基的感悟與體會。在他的影響下,我的蘇霍姆林斯基閱讀與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我還專門對他的《跟隨蘇霍姆林斯基》等著作進行了精讀和學習。直到現在,他的「鎮西茶館」公眾號上的文章,我都是每期必讀,深受啟發和影響。

早在2004年聆聽朱永新教授的報告時,我就知道了新教育成立了「教育在線」網站,在李鎮西老師的具體指導下,組織教師們開展線上讀書與寫作,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

在堅持撰寫「每日一篇千字文」的同時,我也多次萌生過加入學習的想法,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實現。

為什麼沒有加入「教育在線」?現在通過深刻地自我剖析才意識到:還是內心中那「害怕改變」的懶惰思想,即想成長但怕困難的矛盾心理所致。因為加入團隊的成長意味著要付出,要實現改變,必然要經歷一段十分痛苦的過程。正同大多數想成長而害怕改變的老師的想法一樣:不如留在團隊的外面,通過慢慢地學習而實現自我改變吧。

妻子是一個非常了解我的人,有一次她指著我滿屋子的書籍與資料,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專業成長中的問題:

「你只是一個知識的搬運工,你只會把別人的理論和網上的資料複製來粘貼去,卻沒有自己的觀點,缺乏自己的見解!更沒有實踐的驗證與運用!你所謂的教育理論都是紙上談兵,都是缺乏實踐性的理論,都是些『見光就死』的理論!」

妻子的這番話,如同一聲驚雷,震得我頭上直冒汗!於是,我開始反思:我的研究與成長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在跟馬增信老師的交流之後,得知新網師正是在行走著一條學術研究與教育實踐緊密結合的道路,這不正是當前我最需要行走的成長之路嗎?回想2004年朱永新老師對「教育在線」的介紹,真後悔當初沒有加入學習。如果這次再錯過的話,有可能會造成終生的遺憾!

2021年2月6日,在新網師結束報名的最後一天,我撰寫完成自己的閱讀史,毫不猶豫地提出了加入新網師的申請。

經歷漫長17年的守候,我等到了與新教育的重遇,終於成為新網師大家庭中的一員。

03

啟程:踏上蛻變之旅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歌德

2021年春節後我的申請獲得通過。於是,已經54歲的我,將原來的學習成果全部清零,懷著不服老的心態,開啟了新網師學習之旅。我迅速聯繫網師內的好友,儘快熟悉網師的課程學習方式,詳細了解如何進行啃讀、打卡、聽課和完成作業,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遵從新網師對我生命成長的召喚,我全力以赴去追求心中的卓越目標。決心從第一次打卡、第一次聽課學習和完成第一次作業做起,讓每篇打卡文章和每次作業,力爭都成為精品。

但是,《教師閱讀地圖》的第一次「失利」的預習作業,我改變了對自我學習的認知,敲響了輕視學習的警鐘——

加入《教師閱讀地圖》學習群後,按照課程安排,我們先行預習《教師閱讀地圖》全書內容。

2月15日,課程組長王振銘老師在群里布置了第一次預習作業:

結合自己對朱永新教授所說的「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寫下自己的思考,字數不少於500字。

我大體一看,這太簡單了,這不正是結合自己對朱永新教授這句名言的思考與實踐,寫一份個人的專業閱讀史嗎?於是按照這個思路,我精心思考,認真撰寫,三易其稿。最後洋洋洒洒寫了5300餘字,提前3天傳到作業平台上。

作業和上傳之後,我也關注群里其他老師上交的作業,其中210566號學員米永豐老師的作業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

米永豐老師的作業以《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為題,以豐富的資料和深刻的理解詮釋了「精神發育史」與閱讀史的關係,並結合翔實的資料和自己閱讀《教師閱讀地圖》的見解,闡述了自己深刻的體會。

米老師的作業雖然只有3000餘字,但在我的潛意識中,感覺與我對這次作業要求的理解有所不同。於是在期待中,我們迎來了3月4日晚,王小龍老師第一次為我們授課。

在正式授課之前,王小龍老師先整體點評了第一次作業的情況,特彆強調有些老師在作業審題時出現了偏差,首先要關注預習作業的三個基本要求:

「一是批註《教師閱讀地圖》,並將思考、疑惑和心得發在釘釘群『圈子』里打卡;二是關注公眾號『新網師』 ;三是嘗試思考朱永新教授所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寫下自己的思考。」

有些老師在完成作業時,只落實了第三個要求,而沒有結合對《教師閱讀地圖》的預習閱讀來寫對朱永新教授這句話的理解。

我茅塞頓開:這不正是我的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嗎?王小龍老師特別表揚了米永豐老師的作業,並推薦到新網師公眾號上發表。最後公布作業成績:米永豐老師的成績得了最高分96分,我只得了86分。

可能有的老師會認為,86分也算是良好成績了,只要達到合格就行,何必去追求更高分數呢?可是我當初確立了追求卓越與完美的學習目標,那麼我與米老師的差距在哪裡呢?

於是我下載了米老師的文章,列印出來仔細學習,對照自己的文章來理解,分析出了我在完成作業時暴露出的兩大問題。一是驕傲與自滿心理,對作業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只要自己寫出來就一定能得高分;二是審題不細緻,只關注了作業中的第三條要求,而忽視了第一條要求,導致在寫作中出現了偏差。

第一次預習作業成績的「失利」,大大警示了我以後的課程學習:無論是完成課程作業,還是參加課程學習,以及以後的義工活動,都要全力以赴,認真對待,絲毫不能有半點麻痹大意。

在王小龍老師的第一次授課之後,我對今後如何完成網師作業提出了自我要求,特別是對如何審題、如何圍繞作業要求來選材、如何進行寫作和修改,逐漸探索確立了自己的方法。我的第二次作業終於獲得了王小龍老師的好評,也得到了全組的最高分。

這次作業之後,我添加了米永豐老師的微信,跟他成了群里互相鼓勵、共同成長的好朋友,也被王小龍老師譽為「教師閱讀地圖課程」里的「兩位神將」。

妻子見我每天的啃讀、打卡和學習如此辛苦,也經常勸我,你都快到退休的年紀了,何必像小青年那樣拚命學習呢?但我一直認為,這是一次十分難得的學習機會,趁著自己還有餘力,為什麼不全力以赴地參與學習呢?

見我痴心不改,妻子也經常告誡我:加入新網師學習,要跟著專家多啃讀幾本書,不要為了虛榮心而急著出風頭,這樣會栽跟頭的。我牢記著妻子對我學習的要求,在新網師內踏踏實實地走好了每一步。

在經過半年的沉潛學習之後,我開始規劃自己在新網師內的成長方向。

2021年3月14日,郝曉東老師收到我給他寄過去的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著之後,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寫道:「收到新網師學員鄭建業老師寄來的書。瀏覽此書後,產生邀請鄭老師擔任『蘇霍姆林斯基課程』講師的想法。」

於是,能夠成長為新網師的講師,為新學員講授蘇霍姆林斯基課程,成為我加入網師後的第一個成長目標。

04

精進:實現快速成長

改變的秘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東西上,而非與過去抗衡。——蘇格拉底

在進行《教師閱讀地圖》的啃讀學習過程中,我首先從改變「害怕改變」的心態做起,實現了自我改變。

2021年5月19日,郝曉東老師在「早安新網師(257)」中轉發了我打卡文章中的思考:

「早晨閱讀鄭建業老師的文章《我為什麼害怕改變》,為了學好課程,鄭老師全力以赴……

『面對新任務的挑戰,我內心仍繼續心存一種恐懼心理。

我認為,這是由於多年以來,自己的專業閱讀與成長在浪漫區、舒適區待久了,形成了固定的思維定勢,而面對突如其來的學習挑戰,一切都不適應。原來的讀書,雖然也有主動性,但閱讀的內容都淺顯易懂,基本沒有閱讀障礙。但是現在的知性閱讀根本書籍,是在原來建立的個人閱讀圖式的基礎上,由學習、吸收新知識的同化過程,朝向改變自我認識與思維習慣的順應過程。自我認知與新知識發生了激烈的碰撞,這個階段也必然是內心充滿矛盾、令人焦慮的,甚至是痛苦的、恐懼的。』」

既然這種痛苦是非經歷不可的,於是我堅持積極迎對痛苦的挑戰,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認真啃讀學習教材,努力打好成長的基礎。

在堅持進行刻苦學習的同時,我還及時總結學習經驗,分享到新網師與自己的公眾號上,引領其他學員的成長,受到郝曉東、王小龍等老師和廣大學員的好評。

我首先從最基本的每日打卡做起。在堅持每日打卡精進的同時,我及時將自己的打卡經驗總結出來,寫成文章《6個妙招助你:不讓打卡成為負擔》發表在2021年3月23日的新網師公眾號上。8月28日,在秋季學習開始之際,我再寫一篇《網師新學員,如何開啟打卡學習之旅》發表在個人公眾號上。

郝曉東老師2021年3月28日閱讀後進行點評:

「打卡不是展示學習的態度,而是展示學習的痕跡;不是為了應付外在的要求,而是生命成長的內在需求;不是為了片面追求思想的深度和辭藻的華麗,而是真誠記錄點滴的思考。如果還不清楚,不妨看看鄭建業老師是如何打卡吧。」

怎樣高質量地完成課程作業?我提出了「以代表作的標準」完成每一次作業的要求,後來我還對個人完成課程作業的經驗進行了系統思考,寫出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總結,發表在5月21日的新網師公眾號上,受到網師新學員們的好評。

我的每次作業,無論是王小龍老師批閱,還是課程組長批閱,基本都成為了學員學習的樣板。

7月19日,春季課程《教師閱讀地圖》的學習圓滿結束。9次課程作業,我以94.65分的平均分獲得384位學員第一名,被評為《教師閱讀地圖》榜樣學員。

我堅持打卡153天,大多數文章都被推選為置頂或精選,特別是在打卡和作業中對蘇霍姆林斯基閱讀的引領與分享,受到王小龍老師和很多學員的歡迎。

上半年,我先後有7篇學習文章在新網師公眾號上發表。打卡文章與9次作業內容,總字數達到40.85萬字,自己結集《構建自己的專業閱讀地圖》印刷。

在進行學習總結中,王小龍老師親自為我撰寫了「榜樣學員」推薦語:

甫進新網師,鄭老師就展現出了滿滿的氣場,批註閱讀經驗豐富,知識儲備讓人驚嘆。以鄭老師的深厚功力,就算是以躺平的姿態去走完《教師閱讀地圖》也足以獲得優秀,但偏偏鄭老師幾乎是課程中最為刻苦,投入時間最長的學員之一。

從前期接近滿分的作業,到中期的不斷分享,再到後期的參與點評,反饋,鄭老師的足跡遍布整個課程,讓我這個講師都愧嘆不如。在鄭老師的引領之下,課程里學員一個接一個捧起了《給教師的建議》,啃讀、批註、打卡,將課程所學直接地運用到了實踐當中。

在一個學期的課程學習中,鄭老師當真是做到了己立立人,「榜樣」實至名歸。

下半年的學習,我選擇了《教育學經典解讀》課程,並主動承擔了課程組長。

為什麼選擇這門課程?

一是個人專業閱讀中的經典啃讀是弱項,還沒有形成基本的啃讀能力,而這門課程又是二年級課程,在學習上具有一定挑戰性。

二是這次課程由馬增信與郭建珍講授,可以學習到兩位講師的授課風格與授課經驗,為自己下一步做講師授課做好準備。

在與周娟、姜艷敏兩位老師共同承擔組長的基礎上,我盡力為講師和兩位組長承擔更多工作,從安排學員打卡、招募安排打卡點評義工,到講師開課準備、課程觀察與課程綜述撰寫,再到優秀學員學習分享、作業批改與點評等,所有工作都是主動承擔,及早安排,終於圓滿完成課程學習任務。

在學習過程中,我及時總結運用上學期的學習經驗,繼續引領新學員的啃讀與成長。2021年7月28日,新網師公眾號發表我的文章《課程建議:教育學經典解讀課程》。2021年11月31日,新網師公眾號文章發表我的文章《課程建議:<兒童的人格教育>這麼學》。

針對新學員不知道如何進行經典批註的問題,我專門總結自己兩個學期批註經典書籍的經驗,撰寫總結文章《批註:讓經典啃讀走向通透》,發表於2021年11月7日新網師公眾號。

在《兒童的人格教育》學習開始,當完成了郭建珍老師安排的第一次作業後,我將自己的作業發給郭老師,她閱讀後馬上給我回覆:

鄭老師,您好!學習了您的作業,我深感獲益匪淺!您很專業,案例寫作非常規範,分析到位且深刻,很值得我學習!您對《兒童的人格教育》及其他教育理論的理解非常深刻,我想如果您帶領大家學習,效果一定非常好。所以,我想向郝曉東院長建議,讓您來給大家講授這門課程,不知您意下如何?

當然,我婉拒了郭老師的要求,目的是繼續跟隨她認真學好這門課程,而不是想取而代之。

下半年,我的新網師學習開始進入了正常的狀態,在不斷復盤學習的過程中,我也享受著自己在啃讀中成長的幸福。這正如泰戈爾所說的: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冶如火,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樂此不疲!

2021年12月17日,《教育學經典解讀》課程學習圓滿結束,我以平均分95.75分的學習成績再次獲得310餘名課程學員第一名,又有9篇學習文章在新網師公眾號上發表,再次被評為榜樣學員。下半年,我堅持打卡128天。近期我將打卡與作業文字整理出來,又是一個40萬字,自己結集《在啃讀經典中成長》印刷。

2021年9月29日,我在個人打卡中確立了自己的新網師學習文化:

我的學習理念:全力以赴,追求卓越;

我的作業理念: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的打卡理念:日日打卡,日日精彩;

我的義工理念:盡我所能,勇於承擔。

05

承擔:超越「不可能」

生活的地平線是隨著心靈的開闊而變得寬廣的。——布萊克

新網師倡導「承擔即成長」的義工精神,我在勇於承擔新網師的各項工作中,敢於一次次越過擋在我面前「不可能」那堵牆,促進自己從固定型思維向成長型思維的轉變,實現了新的成長與發展。

其實,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有一種自卑心態,害怕自己的展示受到別人的嘲笑,而不敢承擔額外的工作。

《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告訴我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通過正確的訓練與學習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這個領域中的專家。在新網師各位專家和講師的鼓勵下,在完成一項項義工活動中,我通過精心做好準備工作,全力投入工作過程,突破了原來的不敢想不敢做的思維定勢。我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敢於承擔,極大地開發了自己的成長潛力。

在上半年《教師閱讀地圖》課程學習中,我從「把背包扔過牆」的承擔理念得到啟發,先後承擔了打卡點評員、作業評分與點評員、課程綜述撰寫、課程分享等工作。

秋季課程學習,除去承擔《教育學經典解讀》課程組長外,我放開膽量,在做好課程內工作的同時,勇於承擔網師管理層安排的工作,突破了自己原來所認為的一項項「不可能」。這正如泰勒·本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一書所說的:具有挑戰性的明確的目標(即設定了時限和具體的成果)通常會帶來更好的表現。

2021年8月初,我接受教務處郭良鎖老師的邀請,承擔新學期培訓新學員的任務,於8月18日晚上進行了半小時的《跨越「險坑」,踏上坦途》入學課程培訓,我分享的如何規劃網師學習時間的經驗,讓很多新學員深受啟發。

8月底,我又接受了新網師「一周觀察」寫作組織者郝志剛老師邀請,加入了「一周觀察」寫作組。

第一次「一周觀察」寫作,正好是9月份開學第一周。可惜在周一時因為忙碌,我忘記了。幸好在周二中午周娟老師提醒我,給我提供了一些材料,我這才想起「一周觀察」寫作任務,沒有思路,沒有材料,怎麼辦?我急出了一身汗,馬上停止其它工作,全力以赴投入這方面的思考與撰寫工作。

我首先確立了在新學期開始如何處理好學習與工作關係的課題。先從新網師公眾號上搜索相關材料,再向網師熟人徵求相關材料,用了僅僅兩天時間,即完成初稿,發到群里。雖然大家也都提出了一些小的修改意見,但也得到了郝曉東、馬增信、王輝霞、郭筠筠等老師的肯定,我那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12月4日中午,我接到郭小琴老師的邀請,讓我為12月12日組織的新網師線下讀書會雲端論壇作點評活動。

接到這個通知,當時我就懵了:讀書會的線上交流活動,怎麼點評?我點評能行嗎?幾次想開口拒絕,但一直沒有下定決心,於是在郭小琴老師的熱情鼓勵下,我還是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我很快意識到了自己責任的重大,馬上學習郭小琴教師轉來的材料,思考點評的要求與程序。然後分別與主持人和6大讀書會分享人員進行聯繫,先行學習他們的分享材料,逐一設計點評內容,然後又進行深度思考。

我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了讀書會點評的內容:在正式交流之前,先說明為什麼組織讀書會,為什麼組織這次線下讀書會雲端論壇活動。在對每個讀書會的分享逐一點評結束之後,再加上了以下三部分總評內容:一是6大讀書會的4大共性特點;二是讀書會存在的4大問題;三是對讀書會今後發展的5點建議和思考。

當我把我的點評材料發給郭小琴教師之後,立刻得到她的回覆:

太給力了!我在讀的過程中都有一種激動顫慄的感覺。您是有功力的專業型領導者!執行力!洞見力!駕馭力!引領力!皆具!遇見新網師,新網師遇見,皆為是福緣!鄭老師真是新網師遇到的難得的精英!

郝曉東老師讀後也回覆:

閱讀了,無可挑剔。有高度,有針對性,有措施。非常好!謝謝鄭老師。您的參與,讓網師實力大增!

在整個團隊的精心準備下,讀書論壇會圓滿結束。

會後我又精心撰寫了這次活動的報道材料《共享專業啃讀的力量》,連同我的讀書會分享的材料,一起發表在12月14日新網師公眾號上。

郝曉東老師在閱讀了我的報道材料之後,在11月14日的「早安新網師(463)」上說:

上周提交回來的「雲端論劍」綜述不理想,所以沒發。今早讀書會在線論壇的綜述就耳目一新:要點凝鍊,邏輯清晰,內容豐富。一看作者:鄭建業。鄭老師肯定能寫好。因為專著都出了4本。淬鍊專業性,成為有專業的人,做有專業品質的事,是普通人通往幸福的捷徑。

「鄭老師肯定能寫好」,這是郝曉東老師給我確立的寫作標準,更是我今後在網師內的成長標準。

12月14日,又接到劉廣文老師的邀請,讓我參與第五期新網師雲端論劍分享活動。這次活動是共讀2009年新教育年度主報告《書寫教師的生命傳奇》。我作為特邀嘉賓,與李末校長和楊霞老師共同分享自己的專業閱讀與專業寫作經歷,經過精心準備,我的分享得到了劉廣文老師和其他學員的好評。

當時劉廣文老師閱讀了我的分享材料之後,這樣回覆:

好極了!這樣的主題,請您真是請對人了!這樣切身的經驗體會,最能觸動人,跟李末校長的分享正好互補,課件做得也很漂亮。

經歷這一次次勇於承擔後的磨礪,我才真正體會到:「看似絕境的華容道,其實是一扇幸運之門。」只有敢於打開自己心理中的那扇「不可能」的門,才能迎來幸福成長的陽光。

近期,網師領導層正式向我發出了邀請:在2022年春季開設蘇霍姆林斯基閱讀課程。於是在短短一年內,我終於實現了由普通學員到榜樣學員、由課程組長到課程講師的轉變。

在見證了我的成長之後,妻子也從原來的反對、嘲諷我的學習,到支持和指導我的學習。她的普通話非常好,每次在重要分享之前,她總是要求我先把講稿讀給她聽,她逐一指出我讀音中的問題,並指導好我的語音語調,成為指導我成長的真正的老師。

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我的生命成長也慢慢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也時常遭遇到馬增信教師所說的「如桶底子脫」的頓悟過程:當桶底忽然脫落時,桶里的東西,在剎那間都掉了出去。人在參禪的過程當中,到一個時候,心裡的種種負擔會像忽然沒有了,各種問題都自行解決了。在經歷了新網師的成長之後,我原來成長中的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問題,似乎有許多已經迎刃而解了。

復盤一年來在新網師的成長,最大的遺憾是因為工作忙,沒有能夠參加新網師鄭州和成都共讀活動,失去了在共讀中浸潤成長的機會。在下半年在看似忙碌與精進的背後,還隱含著成長中的各種遮蔽——對經典的啃讀還處在淺層化,還沒有真正實現由課程學習到教育實踐的遷移,在團隊成長中的引領作用發揮得也不夠……

上述種種問題,正是我新學年努力改進與成長的方向。

歷經一年來新網師學習的艱苦磨練,我像老鷹的重生一樣,磕掉了老喙,拔掉了舊羽毛,終於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蛻變。

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說過:「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有生之年,我願在新網師引領下,通過自己的不懈奮鬥,去努力實現自己神聖的人生使命。

鄭建業,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人,中學高級教師,歷任初中語文教師、初中校長、教育學區業務主任等職。多年從事初中語文教學、教育經典閱讀和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致力於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究與實踐20餘年,取得顯著成績,現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全國班主任成長研究會核心成員。出版多部著作,其中專著《探索與創新: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解讀與實踐》被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評為「2018年度最受教師喜愛的100本圖書」之一(列第56號)。2019年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五屆年會上,被授予「專家型領跑者」特別貢獻獎。

人生最美的蛻變——成為自己

作者|周娟

2021年對於鄭建業老師來說,是生命成長曆程中收穫厚重的一年,他從「倦怠——召喚——啟程——精進——承擔」中,重新開啟人生新的英雄之旅。在新網師一年的學習與付出中,他先洞明自己,讓成長賦有新的意義,在全力以赴中超越自己,也實現了他人生最美的蛻變——成為他自己。

一、洞明自己,讓成長賦有新意

在加入新網師前,鄭老師經歷了近34年的教育生涯,他的專業成長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從初入工作的優秀教師到30歲的擔任校長,再到醉心於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專項研究,有多部專著出版。其中《探索與創新: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解讀與實踐》被《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評為「2018年度最受教師喜愛的100本書」之一。

細數鄭老師的業績,就是躺平觀望也足以讓我們這些後者奮勇直追十年也不及。在成績面前,鄭老師是坐等退休頤養天年還是開啟新的征程呢?在人的發展中,特別需要一種對於自己、對於成長、對於生命意義層面的感知和體認,這看似與職業、專業無關,但它昭示著作為人的勇氣和智慧。

鄭老師的勇氣在於已經54歲的他在中心學校教研室的崗位本可以享受並回味著過去的「功勞簿」,但他卻敢於向「自己開刀」,將原來的學習成果全部清零,懷著不服老的心態,開啟了新網師學習之旅。

鄭老師的智慧在於沒有為過去的成績而沾沾自喜,卻把自己看成是蒼老的「雄鷹」,下定決心經歷生命二次的痛苦「修煉」,讓自己的生命之光更為長遠和明亮,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和意義,讓成長賦有新意!

二、超越自己,讓成長全力以赴

在2021年下半年課程學習中,我有幸與鄭建業老師和姜艷敏老師共同承擔《教育學經典解讀》的課程助教。半年時間的接觸,我深深佩服鄭老師的學習力與專業力,也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全力以赴,什麼叫勇猛精進。

鄭老師的全力以赴,在於他追求心中的卓越目標,他把每一次打卡、每一次作業都力爭都成為精品,成為自己的代表作。一年兩門課程的學習,他均以第一名的成績名列榜首,也因此獲得兩門課程的榜樣學員。善於積累的鄭老師,還將自己的課程學習的文字梳理成集,如80萬字的《構建自己的專業閱讀地圖》和《在啃讀經典中成長》,就是他一年學習成果的見證!其實,不光是學習、打卡與作業,鄭老師在義工的承擔中與奉獻中都能做到全力以赴!正如鄭老師在打卡中所確立的網師學習文化:

我的學習理念——全力以赴,追求卓越;

我的作業理念——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的打卡理念——日日打卡,日日精彩;

我的義工理念——盡我所能,勇於承擔。

鄭老師的勇猛精進,在於他善於反思不斷完善。鄭老師網師第一次作業的「86分」的失利,他能及時剖析作業所暴露的兩大問題:一是驕傲與自滿心理;二是審題不細緻導致,同時也警示自己對待課程學習及各項活動都不能麻痹大意,都需認真對待。 正是這種善於自我剖析的精神,才助推了他卓越的成長。

三、成為自己,讓成長超越「不可能」。

在一年的新網師學習生活中,鄭老師從改變「害怕改變」的心態做起,實現了自我改變。他敢於一次次越過擋在自我面前「不可能」那堵牆,促進自己從固定型思維向成長型思維的轉變,實現了新的成長與發展。在「入學課程培訓」「一周觀察」撰寫及「線下讀書會雲端論壇作點評」等多項活動中,他一次次挑戰難關,實現自我的一次次超越,最終實現了由普通學員到榜樣學員、由課程組長到課程講師的轉變。

鄭老師的這一年,讓我看到一個豐富而真實的他,也感受到他「洞明自己、超越自己、成為自己」的蛻變過程。我想,這就是人生最美的蛻變,在「成為自己」中看到自己的生命的強大與擴大!鄭老師一直是我等學習的榜樣!

李鎮西: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是什麼?——「四個不停、四個學習」,讓教師的生命之花燦爛綻放!

郝曉東:自我進階的有效途徑,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網絡寫作,新網師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與啟示

吳堯達:穿過生命散發的芬芳——新教育·新網師2021年度「十佳」生命敘事

選擇滾燙的人生!2020,我們的生命之歌——新網師2020年度十佳生命敘事集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向美而行: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9660d4ee05ac5ecfede56b705abc9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