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法里發現了簡體漢字,能說明它是贗品嗎?別再被誤導了

2023-12-03     書法網

原標題:古代書法里發現了簡體漢字,能說明它是贗品嗎?別再被誤導了

古代書法里發現了簡體漢字,能說明它是贗品嗎?別再被誤導了

當我們正興致勃勃、認認真真欣賞一件古代書法作品時,突然幾個簡體字赫然出現在其中,這種情況下,您是否會心生疑惑,進而質疑這到底是不是一件真跡呢?很多書友把「是否出現簡體字」作為鑑定書畫真假的重要依據,但據實而論,這並不靠譜,甚至會把人引入歧途。

漢章帝《千字文斷簡》

繁體字與簡體字並不是兩個完全相對的東西,如果大家在搜尋引擎上輸入「簡化字」關鍵詞,就能知道它的來龍去脈。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人口中文盲率超過80%,為了迅速提高識字率,國家有關部門和文字學家想盡辦法,本著「易學、易記、易識、易寫」四大原則,對繁體字進行了簡化。

漢章帝《千字文斷簡》

這種簡化並不是隨便刪除筆畫、偏旁,而是根據甲骨文、篆書、行書、草書和民國時期頒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簡化字總表》,進行系統化的改良,這一點可以在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中查詢到。

在這一方案中,明確告訴大家,「簡體字」的來源是古字、俗字、異體字和草書楷化字,而這四種最主要的來源除了古代書籍外,就是古人的書法作品了。文字學家葉籟士曾做過統計,最常用的521個簡化字中,只有101個是建國以後編寫出來的,其他420個是照搬的古人,甚至有68個字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就有了。

褚遂良《倪寬贊》

上世紀出土的秦簡、楚簡和侯馬盟書中,同一個字能有十幾種不同寫法,有的複雜、有的簡單,這其實也說明漢字由繁向簡的轉化一直是必然趨勢。秦始皇掃平六國後,著力統一文字,李斯、趙高對六國篆書進行「省改」,進而有了「小篆」,小篆進一步省改又有了隸書。

王羲之《十七帖》

舉例來說,「漢」這個簡體字早在東漢就已經有了,漢章帝《千字文斷簡》中就有,「長」字也在其中出現。方向的「向」字,繁體寫法為「向」,而褚遂良《倪寬贊》中這兩種寫法都有;而珍珠的「珍」字,古文寫法為「珎」,但在歐陽詢的《小楷千字文》中,用的就是現在的寫法「珍」。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如果大家翻開王羲之的《十七帖》,會發現很多「簡體字」,比如「東」「馬」「亂」「孫」「陳」「軍」「愛」,草書用筆流暢瀟洒,筆速往往迅疾,字與字間一氣呵成,因此對繁複的間架進行了省略化,也成了我們漢字簡化的最重要的靈感來源。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俗字也是簡體字的來源,它的優點是保留了繁體字最易辨別的主要結構,同時民間流傳性高,更容易大眾化,比如國家的「國」字,就是來源於俗體字。清初學者呂留良就直言:「自喜用俗字抄書,雲可省工夫一半」。

智永《真草千字文》

看到這兒,相信大家也明白了,除非一件古代作品中出現的簡體字是建國後才有的,否則就不能武斷的認為它是偽作贗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8cfdc5ef9c6e0537688693344948e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