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史上最強內卷」:明年上半年或廝殺最激烈

2023-12-16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光伏「史上最強內卷」:明年上半年或廝殺最激烈

本報記者 張英英 吳可仲 北京報道

「供需動盪、技術疊代、競爭顛覆」——這是晶科能源和晶科科技董事長李仙德對2023年光伏市場的精準概括。

但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描述市場的直觀表現,那無疑是「價格下行」。自2023年以來,光伏價格波動式下跌,疊加電池技術疊代提速,行業內卷程度前所未有。

以12月6日中核匯能2023—2024年第二次光伏組件集採為例,參與投標的組件企業普遍報價低於0.95元/瓦,甚至有企業曝出了0.86元/瓦左右的低價。相較於今年年初1.8—1.9元/瓦的水平,這樣的組件價格已經腰斬。

價格低迷使企業在短期內面臨著盈利能力下滑的風險。近日,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在2023年彭博新能源財經論壇上直言:「光伏行業現在已處於『史上最強內卷正在進行時』,大家不要期待明年光伏能有特別高的單瓦盈利能力。」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真正的競爭將在2024年打響。SMM光伏首席分析師史真偉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明年上半年,光伏市場將是廝殺最激烈的時候。對於一些企業而言,它們直接面對的將是能否活下去的問題,而非利潤高低的問題。

企業盈利能力遭遇挑戰

不可否認,價格下行已成為2023年光伏市場的主旋律。

隨著新產能的逐漸釋放,多晶矽價格快速下行,導致產業鏈其他環節(矽片、電池和組件)順勢走跌。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矽業分會12月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多晶矽價格仍在持續下跌,其中單晶緻密料成交價已經跌破6萬元/噸,成交均價6.04萬元/噸。粗略統計,今年以來,多晶矽價格已經下滑六成以上。

在價格傳導和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下,組件價格很快下降至1元以下。按照12月6日InfoLink Consulting的數據,國內182 PERC單面組件價格0.9—1.08元/瓦,TOPCon組件價格0.93—1.18元/瓦,HJT組件價格1.25—1.35元/瓦。

記者注意到,在近期的組件招標過程中,光伏企業頻頻報出0.95元/瓦左右的價格,甚至低於0.9元/瓦的價格。

12月6日,除了中核匯能2023—2024年第二次光伏組件集采開標,寶利鑫新能源也進行了40兆瓦型組件的開標。據行業媒體報道,參與頭部組件企業最低報價跌至0.83元/瓦,整體均價保持在0.9元/瓦左右。

一位二線組件企業市場人士評論道:「還要繼續跌,明年跌破0.8元/瓦也不無可能。」

高側股份方面表示,目前光伏行業各環節出現開工不足及價格低迷的情況,短期內各環節均面臨盈利下滑的風險,行業可能迎來一輪產能出清的競爭。

晶科能源方面認為,光伏組件價格下降有望加速行業落後產能的出清,最終推動供需關係趨於平衡。未來一體化、有技術領先優勢或規模成本優勢的企業會有更好的盈利機會。

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的價格下滑,給企業的盈利能力帶來巨大挑戰。

記者注意到,以通威股份、大全能源、TCL中環、弘元綠能、愛旭股份、隆基綠能等為代表的光伏多晶矽、矽片、電池和組件企業,在第三季度均出現了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雙下滑的情形。

其中,大全能源、TCL中環、愛旭股份第三季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5.53億元、137.56億元和63.68億元,同比分別下滑57.38%、 24.19%和35.3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6.89億元、16.52億元、5.79億元,同比分別下滑87.61%、20.72%和27.14%。

然而,相較於第三季度,光伏企業在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的盈利空間或將進一步承壓。

「四季度行業去庫存仍將持續,產業鏈價格下行速度將趨緩。由於一季度是傳統行業淡季,2024年一季度可能出現盈利見底的信號。」 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分析稱。

中信建設證券預計:「光伏產業鏈價格底位置將在今年12月至明年春節前出現,並且隨著2023年下半年新簽低價訂單開始大批量交付,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單瓦盈利底部位置有望確立,之後產業鏈價格及盈利水平將進入L型底部。」

史真偉向記者表示,相比三季度,四季度光伏價格才真正進入崩塌階段。明年上半年,光伏市場將是廝殺最激烈的時候。對於一些企業而言,明年將是能否活下去的問題,而非利潤高低的問題。

未來2—3年供需結構加速調整

過去20多年,光伏產業在高速發展過程中歷經三次行業危機,分別由金融危機、光伏「雙反」和「5·31」政策引發。這些不同外界環境的變化導致光伏需求端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產品價格也遭遇跌價風險,行業經歷了大浪淘沙的洗牌。

如今,光伏市場正面臨新一輪的變化,由於光伏市場本身供需關係發生變化,產能過剩風險加劇,疊加新老產能疊代,競爭內卷愈演愈烈。

近日,關於減產、關廠、裁員的消息不脛而走。

其中,pv magazine報道的兩則消息引發外界關註:一則是光伏製造商REC關閉了挪威多晶矽生產工廠,原因在於高電價;另一則是韓華集團旗下的韓華Qcells公司方面表示,將關閉位於韓國陰城的3.5 GW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工廠,公司將向員工提供自願離職方案。

與此同時,國內工廠減產、開工率不足的現象也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 InfoLink Consulting分析指出,展望12月,除了少部分組件廠家因訂單支撐維持較高的開工率以外,多數廠家都以減產應對。關於裁員,記者了解到,當前這並非普遍現象,其中部分原因涉及工廠新老產能疊代,人員調整自然成了問題。

集邦諮詢新能源事業部總監王建表示:「未來2—3年,光伏產業鏈處於產能出清過程,新產能擴張增速將不斷下降。」

記者注意到,當前光伏產業鏈供需格局正在調整。一方面,受光伏產業鏈環境變化影響,產品價格降低,部分企業主動選擇終止擴產或者延緩投資;另一方面,受資本市場再融資政策影響,企業融資受約束,進而被動收緊了擴產動作。

晶澳科技方面在11月的路演活動中表示,短期(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頭部企業通過成本優勢提升市場份額,個別頭部企業受資本市場再融資收緊的影響,負債率偏高,經營性現金流不能覆蓋資本性支出,可能放緩新產能投產節奏;二、三線企業不得不減產、停產,甚至退出行業,特別是在明年春節前後。因此,規劃的新產能可能會放緩、暫停甚至取消建設,從而明年下半年的市場競爭格局大機率會好轉。

史真偉向記者表示,短時間內,整個光伏產業鏈供需關係有效改善的目標不會很快實現。但明年確實將淘汰一部分企業,特別是隨著新老產能疊代加速,P型產品庫存和銷售壓力都比較大。這一階段,垂直一體化的企業憑藉技術、成本等優勢更加具有競爭力。

史真偉還認為:「在終端電站需求端,解決電網消納和土地空間問題也值得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8b2899443efd7717c066e1978d3a7a9.html